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

2019-12-23 01:23吴培坚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合理运用初中历史

吴培坚

摘 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很好地融入史料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再加上,历史史料充满着戏剧性,因此历史史料与历史教学的相融合,既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知识;合理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历史课堂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课堂教学效率始终得不到提高,鉴于此,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抓住史料知识的特殊性,转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互动,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挖掘歷史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具有持续性和固定性。虽然有时候会重新修订历史教材,但是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仅仅增减一些图片,或者增减一些案例。还有在空间的限制下,历史教材中不可能融入太多的史料知识。然而,实际考试过程中,考题中会涉及史料知识,这些史料知识往往都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学生会觉得做起题来困难重重。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引入史料知识,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再加上,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时会出现偏差。如果教师能将史料知识融入历史教学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初唐政治画卷。学习本节课历史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已经对唐朝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唐太宗、魏征、玄武门之变等都比较熟悉,针对此,教师要引入与之相关的史料,即: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元年。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国力不断加强,从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兴旺局面。史料的引入,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隋唐时期,也能客观看待贞观之治这一盛世。

二、正视史料知识,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历史事实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目标。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明白历史事件中所蕴藏的道理,并且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正视史料知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便于学生对历史形成独特的见解,以此来推动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将侧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上,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教授,同时,所涉及的史料知识也是少之甚少。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入史料知识,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文成公主与西藏”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以此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的教育。导入环节中,教师采用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了“文成公主入吐蕃”这一史料知识,通过这一史料知识,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这一史料知识,教师让学生发表他们对文成公主入吐蕃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这样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三、运用史料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然而,这样的历史教学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该充当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前,很多学生都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不擅长自己思考问题,也不擅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知识,加深了学生对阅读资料的认识,还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这样一来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史料知识与历史教学的相结合,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主探究史料知识,挖掘史料知识与历史事件中的联系,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历史事件与学生相离较远,然而,借助史料知识,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事件间的距离,学生通过钻研史料知识,改变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看法,也能慢慢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知识时,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并且要按照典型性、针对性的原则,将历史事件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能客观、全面认识历史事件。这样做还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谊.以史料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2).

[2]张立艳.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启示: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

[3]程俊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6(26).

猜你喜欢
合理运用初中历史
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之我见
浅析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游戏的合理应用
涉众型寻滋案中视听资料的运用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激励机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