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思维方式

2019-12-24 01:17邱明涛
青年时代 2019年32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认识路线、认识方法、认识目的等角度提供给我们三个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求实思维、辩证思维和实践思维。这三种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看家本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哲学思维

一、引言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准确解决这些问题从主观上来讲要求我们反思自身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对头,工作方法就会出问题,工作成效就难以凸显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论分别从认识路线、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上内在要求的求实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为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套成体系的智慧与方法,是每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看家本领”。

二、在认识路线上坚持求实思维

人们能否正确地解决问题,首先取决于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事物的认识。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的首要前提就是我们是否树立了认识事物的科学路线。一般来讲,人们看待和分析事物的出发点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主观出发;第二种是从客观出发。这是两种看待事物的基本的出发点,或者两种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观点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往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主观意识。虽然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客观存在决定着主观意识。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人们在认识现实事物时要坚持求实思维。

求实思维主要聚焦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能够引导我们从决策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决策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决策主体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而在准确把握时间、空间和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科学的决策。具体来说,求实思维主要包含如下三种思维方法。

一是力戒“感情用事”。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止是理性的个体,也是感性的个体。人们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个人的情感偏好和主观好恶来看待人和事物。作为主观认识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如果把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等绝对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会停留在对事物的主观认识上,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作为认识主体,人们要正确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个体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等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应该力戒“感情用事”,通过不断的比较、不断的反复、不断的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是力戒“利益用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人们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必然要处理一些矛盾,当矛盾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发展方向和自身利益一致的时候,人们就容易把对方或事物的优点和好处放大,对其缺点和后果可能就视而不见;当矛盾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发展方向和自身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把对方或事物的缺点和后果放大,对其优点和好处可能就视而不见。带着自身利益出发来看待人和事物,就很难达到对任何事物的客观认识。作为认识主体,人们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就应该尽量的把个人利益放在一边。我们应该力戒“利益用事”,以期达到认识对象的客观的认识。

三是不唯上、不唯书。陈云同志曾反复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上级政策和书本理论往往反映和要解决的是一般性和共性的问题,都有其合理的、正确的方面,但是,这种一般性和共性,可能与某地具体时空的个性问题有出入,有差距,甚至会有矛盾。那么,当上级政策、书本理论符合地方的特殊实际时,就应该贯穿这种政策,应该坚持这种理论;当上级政策、书本理论和地方的特殊实际有某些方面不符合时,就应该立足于客观实际,去完善上级政策,去丰富书本理论。

三、在认识方法上坚持辩证思维

在如何认识事物和看待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有的人会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认识和看待事物;有的人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事物。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两个主要观点就是联系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提示我们要注重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提示我们要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提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人们在认识现实事物时要坚持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把握事物矛盾、认识事物本质,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和驾驭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具体来说,辩证思维主要包含这样几种思维方法。

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存在着各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也是存在着联系的。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既有它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各种事物、外在关系影响的原因,但最终决定事物性质的还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我们认识事物,既要認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认识事物内部的联系,但关键还是要在分析其与其他事物联系的基础上,善于抓住这个事物内部的既对一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决定事物性质的关键(主要)矛盾、本质联系。

二是抓重点带一般。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促使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实践中,辩证思维要求人们对待矛盾双方时既不能平均用力,乱撒胡椒面,也不能把重点当唯一,片面走极端。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互相配合,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有强有弱,有虚有实。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对中心工作和主要矛盾,要抓得准、抓得紧、跟得上,善于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这样,在保证“重点”的情况下,再把其他“一般”矛盾和“一般”工作带动起来,这就是“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三是注重协同发展。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和其他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在实践中,辩证思维要求人们对待矛盾时还要注重矛盾之间、矛盾的双方之间的协同发展。毛泽东同志强调,“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不耻下问,听取不同意见”,包括反对的、质疑的乃至“错误的意见”,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重矛盾之间和矛盾双发的协同发展。要注重矛盾双方协同式发展,也是辩证思维对具体实践提出的要求。

四、在认识目的上坚持实践思维

在认识事物的目的上,人们存在两种不同的目的导向。一类是为认识而认识,为理论而认识;另一类则是为了实践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人们认识最终是要走向实践、向实践转化的。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既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过程。人们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引下改造世界,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同时也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实践思维。

实践思维强调全部人类活动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我们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在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要有实践的自觉、实践的担当、实践的能力。实践思维引导我们树立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和操作意识,将针对实际问题的科学的决策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以实践检验决策的科学性。具体来说,实践思维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有问题意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问题意识是实践思维的第一个内容,是实践的自觉。

二是有行动意识。列宁讲过,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纲领是很重要的,但纲领确定了实现纲领的行动更重要。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明确时代问题、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要确定新方向、新目标、新思路,制定新纲领。在纲领制定出来以后,实现这个纲领的每一步实际行动更重要。对于现在很多好的理念、纲领,我们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从内心理解和把握,还要付诸于行动并贯彻落实。行动意识是实践思维的第二个内容,是实践的担当。

三是有操作意识。邓小平讲,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解放生产力、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猫”才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好“猫”。以操作意识为基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思维的价值取向。在实践当中,要善于把解决问题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善于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善于把理念变成制度安排,善于把理念变成现实政策。操作意识是实践思维的第三个内容,是实践的能力。

五、结语

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理論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培养和不断提升。求实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层面的主要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宏伟而艰巨的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内在素养,以哲学思维改造我们的头脑,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成为我们的“看家本领”。

作者简介:邱明涛(1987—),男,甘肃宁县人,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哲学讲师、科研资政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