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寻梦”、“玩真”语言对比分析

2019-12-24 09:02庄黄倩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牡丹亭对比语言

庄黄倩

摘要:《牡丹亭》中“尋梦”和“玩真”两出十分独特,它们基本上属于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通过比较这两折唱词和宾白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对深度剖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形象与爱情,和《牡丹亭》的主题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寻梦”;“玩真”;语言;对比

《牡丹亭》以唯美浪漫的故事、虚幻离奇的情节、独具一格的语言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汤显祖的传奇戏曲作品中,已经由作家本位转变为人物本位了,不是作家的主观感情,而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了戏曲表现的着眼点和聚焦点。”[1]这种重视描绘人物微妙复杂内心世界的手法在《牡丹亭》中运用得更加娴熟与富有张力。

“寻梦”与“玩真”两出主要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剧情发展的重要两出:寻梦不得,使得杜丽娘明白生活环境的残酷,梦中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所以她以死来跟环境决裂。而她的因情而死,恰好是浪漫爱情的开始。三年后柳梦梅“拾画”“叫画”,引来了杜丽娘的鬼魂,相遇后才促使爱情的发生。

一、“寻梦”与“玩真”语言之异同

“寻梦”与“玩真”之所以独特,在于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对一个虚幻对象的痴迷,这种痴迷的心理通过人物的语言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受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语言整体风格影响,作品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语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同。

整体上看,“寻梦”与“玩真”两出的语言都充满了诗意,用典丰富。“鹦鹉粒”、“日暖玉生烟”、“小凌波”等语词都可以在前人的诗作中找到出处。“罗浮梦”、“武陵源”、“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还有柳梦梅独白时说的“崔徽”、“苏惠”与“卫夫人”都运用了前人的典故。然而,两者亦有区别。如“寻梦”的语言偏于绮丽风格,华美抒情的语言符合杜丽娘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身份,也写出了她起伏的情绪、青春虚掷的伤感和人生不受自己左右的苦闷。但“玩真”偏于本色自然,如[莺啼序]:“似恁般一个人儿,早见了百花低躲。”柳梦梅的痴象通过这通俗流畅的语言表现出来。

“寻梦”与“玩真”多处出现心理词语的直接运用。如“真是可怜人也”、“好不伤心也”、“忽忽地伤心自怜”,这几个词语直接展示了杜丽娘寻梦过程的心理变化。而“成惊愕,似曾相识,向俺心头摸”、“奇哉怪事哩”直接写出了柳梦梅的诧异。这些描写心理词语的运用,直接披露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内心,虽然数量不多,但能使曲词含蓄与直白相兼,有错落之美。

虽然“寻梦”、“玩真”两折都细致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虚幻的对象与自身的关系不同,一个是曾经出现在梦里的“梦中人”,一个只是偶然拾来的画像里的人,因此,描写的侧重点并不一样。杜丽娘的寻梦过程,实际上是重温春梦,重在描写感官的体会以及寻梦不得后的失落;但柳梦梅面对的是画中的美人,侧重展现了他从一开始误解到最后对画中人痴迷的一个逐渐明朗的心理过程。这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语、句子和辞格三个方面上。

(一)词语

“寻梦”与“玩真”两出整体语言风格不同,“玩真”语言相对浅白,但“寻梦”语言典雅含蓄,通过使用一些特别的词语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

杜丽娘固执地相信梦中发生的事情,执意寻梦,“咱待乘此空闲,背却春香,悄向花园寻看”,在吴吴山三妇看来,“寻”字是笃于情者之所为。[2]一开始走进花园,她觉得“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其实景色没有变化,但因为有了梦中人,所以冠上“最”字。边走边看,“这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可”和“似”写出了她把梦当真的恍惚神态。后来寻梦不得,“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一个“抓”字,把杜丽娘寻梦的迫切、执着和寻不到的惋惜、失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一出中,多处描写了杜丽娘在细细回味游园时梦中云雨之欢的情景,从杜丽娘口中重现当时她半推半就的娇羞情态,如“生就个书生,恰生生抱咱去眠”的“生”有勉强的意思;“掯著裙花展”的“掯”字亦包含了许多勉强之意;除此之外,吴吴山三妇还认为,“压黄金钏匾”,痴人谓柳郎太猛矣,岂知杜有无限推却,柳有无限强就,俱于“压”字中写出。[3]这些实词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杜丽娘初次欢会时怯怯生生、似推似就的心理。

另外,叹词的运用也是表现杜丽娘心理的一大特色。“哎也”、“哎”、“呵”、“呀”、“咳”、“哩”等词用在不同的行文中,描写出了杜丽娘或欢喜,或伤感,或悲戚,或惊讶等内心感情。

(二)句子

大体上看,“寻梦”的句子比“玩真”更加工整,讲究对仗,如“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等。

“寻梦”与“玩真”两折都运用了比较多的问句,但问句的功能并不一样。在“寻梦”中,杜丽娘唱词中的问句实际上是淡淡的疑惑,重在抒发情思懵懂的微妙感情,如“为甚衾儿里不住的柔肠转?这憔悴非关爱月眠迟倦,可谓惜花,朝起庭院?”此句是“自疑自解,总是无聊。”[4]“为甚呵玉真重溯武陵源”,“‘为甚二字有思致。后柳生拾画亦有“因何”二字,皆情窍发端处也。”[5]但“玩真”中的问句是一种有疑而问,重在表现柳梦梅对画中人的猜测,一步步推动着情节发展,直到他认出那是“人间女子行乐图”。

(三)辞格

重复是“寻梦”的特色辞格,“玩真”一出并不具有。它出现在杜丽娘下场前的唱词中,如:

“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问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与题笺。”

“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我再,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

这种辞格不仅能使音韵紧凑,更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把杜丽娘既恼又羞,又伤感的微妙心理感受临摹出来。

二、“寻梦”“玩真”语言背后的意蕴

《牡丹亭》通过独具一格的语言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大团圆结局,完成了对主题的描写。

(一)语言的象征性

《牡丹亭》主题在很大程度上由语言的象征性来升华,“寻梦”与“玩真”两折的语言同样充满了象征性,处处蕴含着玄机。

“柳”与“梅”作为全文关键的意象同样出现在这两折的唱词中,与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密切相关,并且不断地提示着后文与主题。如杜丽娘看到“大梅树一株,梅子磊磊可爱”,不由自主地想到“偏则他暗香清远,伞儿般盖的周全。他趁这,他趁这春三月红绽雨肥天,叶儿青,偏迸著苦仁儿里撒圆”,利用谐音,怨梅子偏在她苦命的人的面前结得圆圆的,[6]但同时也给读者暗示着结局的圆满。而柳梦梅看到画中人时,感觉“却怎半枝青梅在手,活似提掇小生一般”,展现了他的疑惑,与全文奇幻的基调吻合,给全文增添了浪漫色彩。

从“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到“是这等荒凉地面”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通过移情于景的唱词,逐步展现了杜丽娘从开始的期待到失望,最后萌生出“与梅根相守”心愿的心理过程,她的“生生死死遂人愿”的呼声实际上已暗暗呼應了主题。

(二)“梦中人”、“画中人”与大团圆结局

“寻梦”与“玩真”两折都涉及到了虚幻的对象,一个是“梦中人”,一个是“画中人”。“梦中人”与“画中人”都出自于前人的书作中,后来演变成中国文学一个传统的演绎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柳梦梅也有“梦中人”。在第二出中,柳梦梅解释了自己名字的由来,他也恰好是因梦改名,说明他与杜丽娘一样,把梦当真了,“柳生此梦,丽娘不知也;后丽娘之梦,柳生不知也,各自有情,各自做梦,各不自以为梦,各遂得真。”[7]“梦”在两人看来完全脱离了虚假的特点,他们关注的是梦里发生的事,杜丽娘还由此产生了觉醒意识。由此看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们的痴,也能体现“情不知所起,以往而生”的特点。

“寻梦”中杜丽娘的恍恍惚惚,“玩真”中柳梦梅的痴言痴语,侧面揭示了两人对“情”的愉悦接受和执着追求,这份共同的认知恰恰是大团圆结局的基础。

然而,大团圆结局的关键在于柳梦梅的态度。自古以来,痴情女多,薄情郎更多,但柳梦梅偏是一个至诚种,他对世间的“情”有超乎常人的领悟,对杜丽娘的才貌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欣赏。柳生最能体味画中人情意。美貌、情意之外,他还佩服画中人才华。他看出此图乃自描自绘,而画、诗、字俱佳,自愧不如。赏其美,惜其才,怜其情;动之于心,出之于口,便“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8]由此可以看出柳梦梅与其他书生的不同,“玩真”一折向读者完全展现了他的痴态。这种痴,恰恰是后文帮助杜丽娘还魂的关键。两个痴人相遇产生爱情,从他们的痴态中可以预知大团圆结局的必然。

三、结语

总之,“寻梦”与“玩真”分别展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两人对情的理解与追求,这使得他们相遇相知,并上演了一出生死缠绵的惊世爱情,是大团圆结局的基础;同时,这个爱情以大团圆结尾,肯定了“情”的正当性,突显了汤显祖“以情抗理”的主旨,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3.

[2]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7.

[3]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9.

[4]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6.

[5]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7.

[6]汤显祖,徐朔方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70.

[7]陈同,谈则,钱宜(合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8]孔瑾.痴情才子,血性男儿——谈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5(05).

猜你喜欢
牡丹亭对比语言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