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对“偏见”合理性的论证

2019-12-24 09:02张敬雅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偏见理解合理性

张敬雅

摘要:伽达默尔通过对艺术,历史和语言三个部分的解读,阐明了他的解释学的主题为理解与存在,即理解与我们经验生活之间的关系。在伽达默尔以前,解释学的中心任务是如何克服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误解。伽达默尔创造性的提出了“偏见”的合理性并论证了理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伽达默尔的偏见观进行探析,进一步理解人的历史存在状态,从而对其哲学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读。

关键词:偏见;理解;传统;合理性

一、理解与历史

要探寻伽达默尔的偏见观首先要明白理解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伽达默尔不否定“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解不应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理解应当是理解主体处于历史之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解开始前就存在的历史因素,这些历史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解释者,侵入理解者的思想;第二,理解对象的构成也是历史性的;第三,由理解主体的实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也可以概括为解释者对传统的一部分进行概述。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不是保守的、应该加以抛弃的东西,传统一方面保留于理解对象当中,另一方面,理解者始终是传统的一个部分,而传统也是理解者的一部分。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也不是克服时间距离所造成的主观误解,而是应当将人放置于历史之中。正如我们对“现在”的定义“任何‘现在必然有一个预持或在前的边缘域以及一个保持或在后的边缘域,它们的交织构成具体的时刻,所以现在是过去的结果,是未来的预知。”(1)理解也是一样,它不是孤立、静止的某一个时间节点,而是基于理解者和理解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过去也相当于把握未来,我们永远不能跳脱出历史的宽度去衡量、理解一个事物。

因此,理解是切达莫尔观点中的历史研究。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对象都在历史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被认出来。

综上所述,理解不是孤立静止于某一个时间节点的认知,而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处于历史当中并且以一种平等的问答逻辑进行交流的产物。

二、偏见与权威

“对于偏见问题,人们的一般理解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以至于哲学家都力图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境界,并且普遍认为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2)但伽达默尔认为“偏见”并非只有否定意义,偏见并不意味着是错误的判断,事实上偏见是一种初步的理解和判断,是由历史、传统构成的,理解所固有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伽达默尔甚至说“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3)“把偏见等同于‘虚妄的判断的一个理由是,偏见来源于权威,而权威就是盲从,与理解格格不入。”(4)但伽达默尔认为权威并不等于盲从,承认服从权威并不是盲目和被迫,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性自由的选择。所以,不论偏见还是权威都是一种基于过去的理解并无正误之分。

正如理解一般,偏见也不是对事物的孤立和靜态的看法。它的边界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时刻准备着测试,调整和修改,偏见也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在伽达默尔的哲学中,偏见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偏见是一种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开放状态。偏见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偏见并不局限于它所形成的观点,而不论对象的含义如何。偏见是与理解的对象不断交流的过程,它接受理解的对象,并在此交流中形成新的偏见。第二,偏见不仅对过去开放,“事实上,现在的地平线是在不断地形成着的,因为,我们不断地检验着我们的所有成见,这种检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与过去的遭遇以及对我们由之而来的那种传统的理解。因此,现在的地平线没有过去就不可能形成。”(5)偏见是建立在过去的传统基础上的,它不断地为未来做准备。过去和未来实际上是现在的两极,历史的开启也是未来国家的规划。所以,偏见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过去筹谋未来的存在,是一种敞开着的状态。因此,偏见与理解一样我们无法摆脱。

所以,偏见不是一种误解,而是与理解一样基于过去,面向未来的一种敞开的认知,要求克服一切偏见的主张本身就是一种误读。

三、艺术文本与偏见

伽达默尔通过对艺术、语言和文本的解读,进一步证明了“偏见”的合理性。在以往的经验中,文学作品的解读力求贴合于作家的意愿,尽量克服文本解释与文本原义之间的距离,克服历史的局限性,但伽达默尔认为“文本解释和文本原义之间的时间距离是无法克服的”(6),读者与作者之间拥有无法跨越的鸿沟。文本在创作过程中有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作者主观的“偏见”,这些偏见与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时代因素息息相关。当代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距离不可能“客观”的再现文本的原义,同时当代读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生活背景,时代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或再创作,所以文本的原义是不可能被恢复的。并且伽达默尔认为“不但文本原义不可能恢复也不应该对文本原义进行恢复”(7),正如偏见一般是处于历史的长河中的一种敞开性的认知,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也应该具有这种敞开性。这种敞开性非但不是对作品的偏见和误读,反而加深了文本的深度与厚度,使其拥有着远高于作家创作本身的巨大价值。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有作家创作的文本本身,还有读者的再创造,这是建造文本意义无限扩张的过程。

每一个时代对于同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的解读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原因就在于无法跨越的时间距离,偏见和解读文本一样,都与理解者的历史传统背景息息相关。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结合自己的历史和生活形成了某个中心观点,当代读者在解读时再次结合当代的历史和生活背景提出一个新的偏见,未来读者在解读时又结合未来的生活背景对同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一步步或深入问题的本质或摒弃时代的局限,对文本进行再次创作,具有不可抹杀的社会历史价值。虽然理解者在欣赏文本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却在无形中扩大了文本的基础价值,使得文本意义无限伸展,在循环往复的解读中使文本具有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伽达默尔指出“时间距离可以消除读者对文本的功利兴趣和主观投入,起到过滤偏见的作用,使偏见成为只与历史性相关、而与个人利益无关的权威性和普遍性的理解”(8)由于时间距离的作用,读者很难理解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考,所以在作品欣赏时拉开了与实用、功利之间的距离,如同审美欣赏者一般不再考虑其功利价值,完全投入到欣赏之中,反而使得作品拥有了大于其本身意义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审美距离说”的一种,只不过审美距离说是要求欣赏者摒弃杂念而进行单一的审美欣赏,而伽达默尔的“时间距离”说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客观造成欣赏者摒弃杂念只专注于文本解读的过程。没有实用、功利的主观利益接触,使得本文的含义更加纯粹,更具有可读性,即伽达默尔所说的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读者对原文的解读不尽相同,更在于文本原义有自己的历史性,而读者也有自己的历史性,这些都是不可抹杀的特殊性。例如朱自清散文的《背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教科书中对于《背影》解读是“常态的生活”反映人生活的常情常事证明父子之情乃是人间常情的一种;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由于特殊时期的作用变成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作风,成为毒害青年的“毒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背影》形象恢复到父子之情但较之四五十年代更加强烈,阶级观念淡化,更关注于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炙热情感;二十一世纪《背影》在教科书中更关注平等的父子之情,塑造充满慈爱温情的父亲形象。不同年代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同样是父亲站台送别儿子的散文却被解读成不同的模样,这与当事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活动,历史传统息息相关,所以在历史中解读的文本虽与当时的历史气息紧密相连,但也能够反映出每个时期的问题和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這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文本解读即偏见,所以每个时期的文本解读并非是一种误读,而是基于历史的解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伽达默尔通过对文本和艺术的解读,再次证明偏见具有“合理性”,人不能摆脱偏见并且永远处于偏见之中,没有偏见就是对历史持续性的否定。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我们的经验生活都离不开基于历史,面向未来的偏见,是偏见的作用让我们于无形当中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理解效果。所以将偏见看为误读的观点,本身就是对于偏见的误读。

四、总结

伽达默尔论证了偏见的“合理性”,使偏见从误读非法变成了合法合理。伽达默尔关于偏见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对待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和传统,要重视历史和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要认清知识和理解在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尽量做到立足于历史,面向于未来的解读。偏见具有敞开的性质,我们要理解就绝对不会仅坚持自己的偏见而是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客体所处的历史环境,真正的进入历史实在本身,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的。在理解中我们处于与文本不断交流的状态,从而不断的形成视野融合,形成新的偏见,不断的在认识的道路上前进,才能达到对于知识真理性的探究。正如伽达默尔所说:“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过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9)。正是我们明白了解释活动的实质,才能使我们的解释更具有意义,这正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进步所在。

注释: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张子娇.解释和理解的条件性反思—基于伽达默尔偏见观的思考[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2015.

Truth and Method,p.9.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2001.2.

伽达默尔.效果历史原则[M].哲学译丛.1986.3.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2001.2.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2001.2.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2001.2.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7.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张子娇.解释和理解的条件性反思—基于伽达默尔偏见观的思考[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

[4]伽达默尔.效果历史原则[M].哲学译丛,1986.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偏见理解合理性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旅游卫视总裁韩国辉:我对旅行的“偏见”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