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VOC句式的认知语义分析

2019-12-24 09:02覃春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覃春

摘要:复合宾语句(SVOC)是英语的五个简单句式之一,但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者比较难掌握的句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原型动作链模型”、舞台模型和构式的概念,分“完全能量传递”、“部分能量传递”和“无能量传递”三种情况对SVOC句式进行认知语义分析,旨在厘清不同类别谓语动词引导的复合宾语句间的认知原理,给学习者提出一个崭新的认知角度。

关键词:SVOC;原型动作链模型;舞台模型

众所周知,SVOC句式是英语五个基本句式之一,也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最不易掌握的一个句式。其中,C是宾语补足语,它和前面的宾语一起构成所谓的“复合宾语”。可以充当C的成分较多,有名词,形容词,副词,非谓语动词短语以及从句,但其中最难以掌握的当属三种非谓语动词形式。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Talmy的“力量-动力系统”,Langacker的“舞台模型”和Goldberg 的构式理论为依据,对以非谓语动词形式作宾语补足语的SVOC句式进行简略的认知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对这个句式的不同结构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使用。

一、理论简述

1.“力量-动力系统”,又名“原型动作链模型”,指的是一个物体,在动力的影响下,会将运动的力量传递给另外的物体,从而实现能量的转移,即能量从主体转移到了受体上。用图示表示如下:

2.“舞台模型”:说的简单一点,舞台模型就好比观察者在戏院里看戏剧一样,任何时候,观察者只能够看到一定范围的舞台,舞台上物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他们注意的对象。也就是说,作为观察者的主语只可能是体验者,对舞台上的动作没有任何作用。“舞台模型”描述的就是观察者与舞台上动作主體与受体之间的关系。

3.构式理论:Goldberg 提出,句子层面的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语义,与组成的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说,在“Pat kicked Bill the football.”这个句子中,kick暗指所属关系的转移,但是“kick”本身并没有这个内涵意义。所以“构式”即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在构式语法中,有两个构式可以用来分析本文的目标结构。一是,引起运动构式(x causes y to move z),另一个是结果构式(x causes y to become z)(Goldberg,1995)。

二、认知语义分析

从SVOC句式的谓语动词来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使役动词和心理动词。使役动词的特征是,它能够使得受体(人或物体)运动或者发生改变。心理动词描述的是各种不同的心理过程,Halliday(1994)和Matthiessen(1999)对心理动词作了详细分类与描述,并将其分为以下四类:感官类(eg.see,watch,hear),认知类(eg.think,know,believe),意愿类(eg.want,wish,plan)与情感类(like,love,hate)动词。根据“力量-动力系统”,很多复合宾语句都涉及到能量的转移,因此,我们可以分三种情况来对此目标结构进行分析,即完全能量传递、部分能量传递与无能量传递。

(一)完全能量传递

1.完全能量传递+未来的动作/状态

部分使役动词比如cause,ask,force,compel,persuade,get,order 等可以接动词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这时,SVOC句的语义可以分为引起运动类构式(宾补动词为实义动词)与结果类构式(宾补动词为be 或become)。如:

1) The cold weather cause the plants to die.

2) I asked him to close the window.

3) The police forced him to be quiet.

4) His parents persuaded him to be active.

在1.1.1 与1.1.2句中,不定式符号‘to后面都是实义动词,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由于动词不定式的本意是“没有发生的动作,即将发生的动作,不真实的动作”,所以,两句属于引起运动类构式;而另外两句中,‘to后面的词是be 与形容词,形容词本身就表示某事物的特征,性状等,属于静态词性,所以当属于结果类构式。每句中,能量的传递都很明显:句1,“寒冷的天气”将能量传给“植被”,“植被”在接受了该能量后,会发出下一个行动—“死去”;句2,“我”将能量“叫,指令”传给“他”,“他”在接到指令后,会发出一个动作—“去关窗”;句3,“警察”将能量传给“他”,“他”随后会处于一个结果/状态之中—“安静”;句4,“他的父母”说服“他”,“他”在接受能量(劝导)之后,得到一个结果—“活跃、积极”。例句中,都牵涉到两个动词,但是每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动词都发生在第一个动词之后。总之,这类的复合宾语句,都暗含了这样的语义:主体将能量传递给客体,客体在接受了能量之后发出一个动作或达到一个结果或处于一个特定的状态。图示如下:

2.完全能量传递+ 进行中的动作/状态

有部分使役动词如bring,get,have,leave,keep,set 等可以接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做宾语补足语。这类使役动词本身含有“让某人开始做某事或者处于某种状态之中”的语义,所以由它们引导的复合宾语句也涉及到能量的传递,而且方向同样是从主体到客体,与上一种情况唯一的不同就是该结构表示的是现实的、连续性的行为或事件。请看下面的例句:

1) The sad news brought him crying.

2) The sudden noise set the dog barking.

3) The film had us all sitting on the edge of our seats with excitement.

4) The teacher left him standing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在以上的例句中,主体,即主语,都将所有的能量传递给了受体(宾语),宾语在接受了能量之后,开始进行第二个动词指示的动作或状态之中,这个动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比如说,在句2中,“突然的噪音”将能量(巨大的响声)传给“狗”,“狗”接着就开始“吠叫”;句4中,“老师”把能量(留,让)传给“他”,“他”就开始“站在教室外面”,处于“在教室外面站着”这个状态。这种结构中,第二个动作都是“实际的动作,持续的动作”,图示如下:

3.完全能量传递+表被动的动作

另外,还有一部分使役动词,如:have,get,make等后面可以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做宾语补足语。在这种情况下,能量还是从主体传递到受体,但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的是,受体同时又是第二个动作的受体,而不是第二个动作的发出者了。请看下边的例句:

1) She got her finger caught in the door.

2) His actions made him universally respected.

3) Ill have my shoes mended tomorrow.

4) Speak louder,so as to make yourself heard clearly.

在上面例句中,主语均将能量从主体(she,his actions,I 和you)传递到受体(her finger,him,my shoes和yourself)上,这些受体或者是主体本身,或者是主体的所属或一部分,同时又接受句中第二个动词发出的动作。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自我驱使力”。这类句子可用图示表示如下:

通过以上对使役动词作谓语产生的一系列复合宾语句的分析,不难看出,这几种情况都属于原型动作链的过程,图示中用双箭头连接主,受体,是说明能量传递之完全,差别只是动作的时间和方向不同。

(二)部分能量传递

首先说明的是,本文的“部分能量传递”指的是对受体比较弱的致使力,至于产生动作的能量能否从主体传递到受体,这要取決于主体对于受体的影响力。

1.部分能量传递+ 未来的动作/状态

由意愿动词和情感动词引导的复合宾语句就可以归属于这一类。顾名思义,意愿动词是表达意愿或期待的动词;而情感动词就是用于描述人类情感的动词。当这些词用于SVOC句中作谓语时,它们与后边的受体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精神纽带。如:

1) His father meant him to be a doctor.

2) I expect you to be punctual.

3) I like him to come and visit us.

4) Wed love you to come to dinner.

前两句谓语(mean,expect)是意愿动词,后两句谓语(like,would love)为情感动词,它们对其后的动作顶多起到一个引导或是建议作用,对于其后动词不定式指代的动作是否能成真毫无决定作用。图示如下:

2.部分能量传递+习惯(重复现象)

情感动词如like,love,hate 或dislike 等也可以跟动名词的形式做宾补。例如:

1) I love him reading to me in the bed.

2) she hates anyone listening when shes telephoning.

这类动词对受体的驱使力较弱,较隐蔽,而后边的动名词形式,由于本身具有“真实,反复”的意义,所以可以理解成受体的经常性的动作,即习惯。这类句子可以用一下图示表示:

通过简单分析与研读例句,部分能量传递其实是指主体与手体间微弱的精神层面的联系,在以上两个图示中,主、受体间的单箭头就明确了其间能量传递力的微弱。

(三)无能量传递

即是在主体与受体之间,不涉及能量的传递,主体仅以感知者的身份出现。

1.无能量传递+ 整个过程

由感官动词引出的复合宾语句中,根据舞台模型理论,主体是‘体验者,它与受体(即舞台上的角色)之间建立的是体验者的感知呈现,对受体的动作不起决定作用。例如:

1) He watched the children cross the street.

2) I saw him water the flower in his garden.

“体验者”与受体之间由于不存在能量的转移,因此,作为观察者,主语可以理解为独立于舞台之外,而舞台上,是受体和另一个受体之间的原型链动作,由于感知认知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动作,舞台上动作完成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很快的感知到,从形式上来说,这类动词作谓语,其后的宾语补足语用省略to 的不定式形式表示感知到整个过程。图示如下:

2.无能量传递+特定的动作

特定的动作即某一个具体的动作,就好比舞台上特意使用了慢镜头的那些动作细节,这体现在句子上,就是用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作感官动词的宾语补足语,说明主体在感知的同时,舞台上的动作正在进行之中,例如:

1) I can feel something crwaling up my arm.

2) We often heard him talking to himself.

这类句子用图示表示如下:

3.无能量传递+被完成的动作

既然是“被完成的动作”,那么宾语补足语就应该用表示被动的非谓语形式,即过去分词,比如:

1) I once heard this song sung(by John)on a party.

2) I saw the woman beaten by her husband yesterday.

同样,主体与受体之间只存在感知的关系,主体不能对后面的动作产生任何作用,只是在这类句子中,受体同时又是过去分词表示动作的受体,即句子的宾语承担着双受体的作用。图示如下:

对于以上三种无能量传递的情况,图示中主体与受体之间选用的是直线,这说明主体是独立于受体的,它们之间没有力的传递,而后边受体与其他物体间所产生的动作同样是原型动作链模型,只是根据形式的不同,它们的动作完成情况不同,方向不同罢了。

三、结语

以上就是对常见的复合宾语句语义的分析研究,相信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分析语法构式会让学习者学得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孙万英.英语复合及物结构的特征及类型[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75-77.

[4]许颖红.如何辨别英语的补语[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52-54.

[5]刘天宇.使役动词及其句型结构探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6-59.

[6]张京鱼.心理动词与英语典型使役化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97-101.

[7]郑冰梅.英语SVOC句式的认知分析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