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导图,尽显大大的用途
——思维导图让小学语文中年级复习课教学轻负高质

2019-12-25 07:40周文景
儿童大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自然段导图笔者

周文景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 210028)

前言: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几乎是天天呼吁、年年贯彻。因此,让教学“轻负高质”成了每一个老师都想达到的理想境界。

然而,在小学中年级语文复习教学中,一方面,学生不像学新课那么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会因为复习教学的任务繁重,惯用题海战术,从字词到要求背诵的篇目,从阅读训练到习作训练,多管齐下。教师操心劳碌、费尽心机,而学生死记硬背、头脑昏沉。同时,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达成度和综合发展观的关注,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难以处理好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的关系。总而言之,复习教学收效甚微。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年级的复习教学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复习教学成效的最大化呢?《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的理念表明,它注重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也注重过程和方法。

据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和运用思维导图来提升语文复习教学的质量。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直观而有效的思维工具。小小一张图的构建,将各类语文知识和技能再现、重组、巩固、深化,帮助学生揭示语文学习规律、完善认知结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小小导图使言语实践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为例,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中段学生阅读科普性文章,往往会停留在关注科学知识的层面。而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在复习这一课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同学们,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老师”,也介绍了很多发明创造。你能否把这篇长长的课文浓缩到一张图中?”听到这个问题,从学生茫然的神情中笔者知道他们困惑极了,也好奇极了,继而教室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于是,我相继出示了几张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一张文章结构图(学生惯用的《课课通》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一张树状图(展示笔者大学时期各门课程),一张流程图(学生体检流程图),还有一张圆圈图(学生幼儿园时期水果分类图)。(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习兴趣)

有了这几张图作参照,又因为科普小品文条理清晰、逻辑鲜明,学生回顾课文后快速提取出了主要信息,并在笔者的指导下制成了各不相同的图。笔者选取了几张通过实物投影在全班作了分享,并明确:“我们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幅图,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像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作‘思维导图’。”(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

接着,笔者问:“人类是怎么向这些生物学习的呢?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3自然段。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新式飞机的创造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那么人类在这个发明改良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哪些阶段?”一学生说:“除了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还经历了两个阶段——从蜻蜓那里找到防止机翼因剧烈运动而破碎造成事故的方法以及根据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特点造出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另一学生在他发言的基础上说:“我认为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它们之间是可以关联起来的,这样可以使这张图更具体,更能体现文章的内容。”笔者相机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其他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虽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小品文,但这是语文课,教师不仅仅要教课文内容,更重要的还是教写法。于是笔者又问:“飞机的发明改良经历了一个过程,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3自然段,你发现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利用导图,师生合作进一步梳理发明的过程。一学生回答:“先写了问题的发生、科学家发现秘密,然后写进行发明创造。”笔者相机板书(发生→发现→发明),紧接着追问课文的4、5自然段是否也写到这三方面?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这三段的写法大致相同,但第4自然段没有写问题的发生,随机指导学生补上发生的问题。(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

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解析发明过程之后,笔者说:“像文中介绍的这样,人类借鉴某些生物的特点改进工程技术的科学,我们称它为——“仿生学”。生活中仿生学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回忆),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例,学着第3、4、5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同桌间说一说。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进行回忆后,笔者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导图:“同学们,今天你们画的这张图虽小,却涵盖了这篇文章、这节课所有的要点。这张图是怎么出来的呢?让我们聚焦这张图的起点——课题,你对“人类的‘老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一学生回答:“人类的“老师”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啊!因为人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物身上的特点,敢于尝试,才有了这么多的发明创造。”(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实践语言转换)

从课堂表现来看,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顺着笔者一步步的牵引他们绘制出风格各异的思维导图。课下,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课上的复习继续修改并完善了自己导图。(学生作品如下)

在此过程中,笔者以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多次指向学生言语实践的训练,促发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促发学生之间交流磨合,与同伴对话;促发小组之间质疑碰撞,组际对话。尤其是引导学生发现第3、4、5自然段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及让学生回忆仿生学的例子,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例,学着第3、4、5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同桌间说一说;还有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词,再由四人小组讨论完成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思维导图等。

无论是由课文到图的构建,还是由图到文的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贯穿其中,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学生畅所欲言,落笔成书,指向的都是学生言语实践的训练。

二、小小导图促思维能力提升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要力创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火花。

案例一中,笔者在课中三用思维导图,梳理文脉、探秘语段写法、进行言语实践,将阅读与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然后在交流点评中继续碰撞,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思维导图以其特有的思维优势应用于语文复习中,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助其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知识点记忆比较混乱的学生。

在单元整体的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将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也可以由教师领着学生一起构建),引导学生利用它来进行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在瞬间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使思维得到发散,促使其整理混乱的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小小导图助学习方式改变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一堂课,一张图,教师把阅读的时间让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碰撞的权利还给学生。

从上述单篇课文的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这篇长长的课文浓缩到一张图中,请学生回顾课文然后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以此梳理课文脉络;在作业环节让学生结合课堂复习再次进行自主构建或完善,没有了老师提示的固定框框,孩子们的作品各有特色。依照自己的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细化了每个主分支的内容。孩子们的中心图设计也是创意连连。在这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而在上述单元整体的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直接由教师提供,学生根据所示导图自主进行复习,再进行全班交流,而教师只需要相机指正,无须牵引太多。此处学生主体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小小的导图,不仅改变了复习课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至于记什么,那完全依赖于他听了多少,以至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也使教师不再因为中年级语文复习教学的任务较重、容量较大,惯用题海战术而操心劳碌、费尽心机。

综上,小小的导图,尽显大大的用途。在小学中年级语文复习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和应用,有其存在现实意义和价值,它促使复习教学的成效最大化。

猜你喜欢
自然段导图笔者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老师,别走……
秋天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美丽的秋天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