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2019-12-25 12:49徐学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整组导图初中语文

徐学民

(广州市白云区江村中学,广东广州 510450)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笔者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低下,不愿意去尝试做阅读。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经常都可以看到学生“抓头挠耳”,苦思冥想,不知其所云。成功地对文章进行剖析,并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赏析句子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难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由此可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现今和今后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所应追求的重点目标。

1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教学欠缺灵活性。聚焦到我们当前的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赶课时,绝大多数都会使用单一的讲授法。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所得:学生们都极为排斥讲授法,占据了高达6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时,他们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既单调又乏味。再加上,部分教师习惯进行经验式教学,即是完全照搬上一届学生的教案、课件,未能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活动等的设计,无法做到“因学生施教”,导致学生学得乏力,学得无味。每当提起阅读,学生都会唉声叹气,认为其“难于上青天”。

(2)课堂教学互动性差。聚焦到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仍旧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过于重视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拿着教本,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一味地对课文进行剖析,学生被动式地接受所谓的“重难点”,囫囵吞枣般消化教师所“灌”的知识点。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往往会习惯把中心放在文章的梳理上,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忽略了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长久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认识偏差,认为语文单调枯燥乏味,丧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身的阅读能力也遭受到扼杀,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

(3)师生对阅读的认识存在缺陷。中学生正处于13~16 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而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出现了明显的逆反心理。面对着教师千篇一律地对课文进行通篇讲解,他们开始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甚至是唱反调,扰乱课堂。加之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一套正确的方法,只是草草读过,不求甚解,自身阅读基础较差。使得他们面对着篇幅过长的文章时并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对于为什么要预习、批注、勾画更是一无所知,更别说培养阅读习惯了。当然,教材的改版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要求,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良好的阅读基础,使得他们在进行阅读学习时“举步维艰”,一旦遇到深奥的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从何理解。而教师由于自身的阅读教学基础有限,未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对阅读产生恐惧,阅读能力也因此停滞不前。

2 巧用策略,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2.1 应用思维导图解篇章,打造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对文本进行思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立足于所任教的知识点内容,选择适宜的绘图实际,采用思维导图来对当中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用文字语言把这些阅读材料信息转换成图画形式,让知识点能够具体形象化地凸显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把握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单元整组教学”,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那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内容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感知,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绘制单元思维导图,一般按如下3 部曲进行操作。

第一,浏览整组。在正式详细剖析单篇课文,阐释单篇课文的文本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完“单元导读”后,大致浏览一下整组课文,让他们对该组课文的每篇文章和结构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感知课文。在对整组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学生再对单篇课文进行细读,在思维导图上描绘出自己初步掌握到的信息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思维导图,明白哪些内容自己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三,确定目标。在该阶段,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颜色在思维导图上增添一些内容。譬如:可以添加自己学习该单元课文的目标等。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就可以有目标性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2 巧用问题引领析文本,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教师在引导解读文章时,应该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和“情眼”进行提问。我们这里所说的“文眼”是对文章主题思想进行解读的要点,只有把握好“文眼”,才能够厘清全文章节,才能够掌握好文章各段落之间的联系。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引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细味文章和深入体会,感悟文章所隐含的思想情感,那么学生在深入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实质也实现了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在《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伊始之时,抓住“我爱我母亲”这一“情眼”,向学生抛出问题:“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文章选择了哪些材料阐释了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在布局上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从这些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身上有哪些品质?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一连串问题抛出后,教师就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找出问题答案。

(2)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谈阔论”“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被广大群众所诟病,归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还硬要善于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出发,利用问题自身的有效性去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同一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在揭示课题时,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没有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文中描写重点是谁?利用这种质疑性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就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而学生也会带着质疑去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当中的答案。

2.3 合作交流促理解,深化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1)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表现,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则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其有效地克服了“一言堂”“互动性差”的弊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之前,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根据“异质同构”的原则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而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做到因时制宜,精心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够参与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去,让每一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获得相应程度的发展,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笔者就在引导学生解决生僻字词障碍和梳理文章大意后,开展了如下探究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安排好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合作,找出文章中关于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倘若遇到难题,可以和组内成员相互讨论交流,而组长则需从旁点拨“学困生”。在各学习小组都得出结论后,就可以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学他人之长,深入掌握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在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借着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出示文章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该文提到了几次看菊,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母亲那无私的爱与苦,理解“好好活”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展示交流。展示交流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其他的学生根据学习所得进行交流,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提升和深化。那么,教师在设计“展示交流”环节时,要做好自身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积极交流,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最大化。在全班学生交流时,笔者则重点展示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是希望能够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延伸和拓展知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与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当然,为了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展示交流环节,笔者还引入了学生互评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与赞美;学会自我反思和总结。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忌为教阅读而教阅读,必须要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深入钻研新课改教育理念。从多维度进行探索,做到开发创新,巧用策略,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浇灌,让阅读走上一条更新颖、更广阔、更有效的道路。

猜你喜欢
整组导图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紧扣单元双线,凸显主题教学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