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9-12-25 16:10
新营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一、引言

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区域,具有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近年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重庆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确立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双核”的集聚功能。

但由于成都和重庆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成渝相较于其他城市的绝对优势过于明显,不利于区域的协同发展。同时成渝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过大,而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优势资源尚不能广泛辐射周围城市,对其他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成渝作为西部发展的领头雁,应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城市间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分工不合理,经济圈内部难以产生1+1>2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应通过协同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促进产业集群的高效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一方面,要发挥经济圈内部的中心城市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对要素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圈内部各产业间相互合作、协同发展。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态势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以重庆和成都为首,经济圈内部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展相对完善,经济体量较大,能与周边区域有效沟通,成为促进西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总体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呈现以下经济发展态势。

(一)经济密度较高,但发展优势不突出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密度较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国内其他三大城市群强大的虹吸效应下,在西部地区依然保持了较强的集聚效应,显现了作为后发经济圈所具备的集聚力和发展潜力。

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优势不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圈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圈内部众多地区由于中心城市强大的虹吸效应以及产生较小的溢出效应,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内人均生产总值始终低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二是经济圈内的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内部城市的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以传统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例如农业、制造业等,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占比较低,使得区域内生产要素分配不均,未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三是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性。区域内各级政府与企业对研发方面的投入不高,难以实现技术创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优势不突出,需要进一步改善创新氛围。

(二)双核结构显著,但城镇体系尚不完善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有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极核城市,而经济圈的建设主要依赖于极核城市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西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分布密集,双核结构显著,其他城市的发展前景广阔,城市群体效应显著。

但城镇体系尚不完善。成渝双城经济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成都和重庆这两个极核城市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吸收聚集了众多的生产要素,同时对其他周边城市的溢出和辐射效应较低,难以与周边城市进行高效的要素互换,尚未形成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除两大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以外,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缺乏第三大城市作为支撑。总的来说,中小城市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分布不均,同时经济圈内部小城镇数量众多,发展滞后的城镇间尚未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

(三)交通体系完备,但承载力有待提高

成渝双城经济圈目前正处于全面起势阶段,内部城市的高效连接,是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从宏观意义上看,不仅能增进两城之间的连接,也是整个成渝双城经济圈做大开放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意义上看,则将利好沿线多个区域,形成更大的资源聚集效应,释放出更多的红利。

但交通网络化建设及公共设施的承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交通体系正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例如,干线公路、铁路与其他的城市内部交通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圈与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承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产业协同发展

(一)合理统筹规划布局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产业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确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协作与具体的产业定位,另一方面需要成渝双城经济圈依据中央政府规划的功能定位,制定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的产业规划,并组织开展实施。

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是一个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成都与重庆协同发力,同时也需要各地区的共同努力。经济圈内部各城市间需要加强相互合作,以协调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间配套服务升级,最终形成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产业集群。

(二)优化经济圈产业布局

从整体上优化经济圈产业结构,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明确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产业定位,发展各自优势的产业,形成资源互补的产业链,进而完善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实现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推进跨产业融合,构建规模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方面,依托各城市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合理布局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都和重庆两市,应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一定规模的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周边城市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多方位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圈依托周边城市发展的格局,最终形成全方位、协调化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三)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积极建设产业转移平台和产业示范区,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促进园区内部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突出产业转移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

一方面,政府要主动搭建平台,增进相关企业的沟通交流,增强关联企业间的互动。同时,需要结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找准产业的承接点,注重承接过程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各种形式为企业间互通信息、完善产业配套,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服务,最终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