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兴国县扩红运动研究

2019-12-25 01:13李珊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兴国县苏区

摘 要:苏区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此时期发展的扩红运动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文章以苏区时期的兴国县为例,通过扩红途径和兴国县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主要载体,研究兴国县是如何做好扩红工作以及兴国县的扩红运动带来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苏区;扩红运动;兴国县

苏区指的是1929年至1934年期间,中国共产党以赣南、闽西为主要地区,构成的全国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是在苏区时期,由于共产党受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肆意“围剿”,造成红军伤亡惨重而发起的一场扩大红军数量的动员运动。兴国人民在这场动员运动中无私奉献,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

一、扩红运动的历史背景

1930年10月,随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之间的混战结束,蒋介石把目标转向共产党,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行动,妄图消灭红军,建立独裁统治。当时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在1930年-1933年期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前后共发起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五次“围剿”累计调动兵力两百余万,而红军与白军兵力对比更是悬殊,分别达到1:1.25,1:7,1:10,1:12.5,1:8。共产党在“反围剿”的过程中数量与敌军差别甚大,加上战争的残酷红军数量损失惨重,前线的兵力紧缺,更加推动了扩红运动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扩红运动成了中央苏区的根本任务。

二、扩大红军的模范县

苏区兴国模范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典型区域。江西省兴国县位于赣南北部,是赣州市人口较多的大县,现有人口87万人,苏区时期兴国县只有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有9万多人,参加正规红军的有5.6万人,为革命胜利壮烈牺牲的烈士为23179人。1932年11月,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扩红工作成为兴国县党、政部门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任务。扩红运动在兴国县家喻户晓,曾创下了“10天内扩大1600人”的可喜记录。扩红运动在兴国县能顺利开展,一离不开动员,二离不开坚定的革命信念。

(一)扩红运动的宣传

在中央苏区政府的号召和各级地方苏区政府的动员下,兴国人民的扩红运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从县级往下直至每一个村,都有扩红机构。乡村妇女宣传队、儿童宣传队、老人宣传队纷纷成立,妻劝夫、老劝幼、母劝子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革命。宣传队实行包干制,有针对性的去动员各自的动员对象,例如儿童宣传队主要鼓动自己的父亲、叔伯、哥哥参加红军。广大兴国民众参军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当红军,中央苏区政府发出的“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很快得到了兴国人民的响应。

为努力完成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战斗任务, 兴国妇女宣传队成绩出色,出现了许多思想觉悟高的革命妇女。兴国杰村区杰村乡,有一个姓彭的妇女同志,她是扩大红军的女战士,她不但经常在群众中鼓励男子当红军,这次更鼓励她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当红军,把他们带到乡苏去报名。在该区新战士集中的一天,她为儿子整理好了一切行李,欢送到半途,频频嘱咐儿子绝对不可开小差;要安心在前方,努力勇敢消灭敌人。在扩红运动中,兴国妇女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她们发挥了自身优势,扩红对象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家的兄弟、丈夫、儿子,再到邻家邻村,所产生的连带效应为扩红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使得扩红运动成了人人参与的一项大众运动。

用山歌来动员民众也是兴国人民贴近群众、感染群众的一种扩红方式。兴国人民在劳动时都喜欢用唱山歌的方式来抒发自身的心情或是传递情感,扩红机构组织文艺队、舞蹈队,以又唱又跳的方式来鼓励男儿勇参军,山歌的歌词也是振奋人心。《当兵就要当红军》中“送来当红军,家中时莫要管,一心一意当红军”。还有广为流传的《送郎当红军》,“送郎当红军, 革命格要认真, 上前线杀敌人, 杀敌要不留情。哎嗨 哎嗨哟, 我的郎。”这些歌词表明了兴国人民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保卫苏区政权的决心。

扩红运动过程中,兴国城乡间随处可见动员的口号标语和漫画,以简单有力的语言向人们传递着保卫红色政权的力量,用通俗易懂的漫画传达着中央的指示。“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为保卫苏维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不惜和敌人决一死战”等等这些标语口号,可以看出兴国人民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进行赤字革命的决心很大。为了使动员宣传普及到每一个人,照顾那些文化程度较低不识字的群众,漫画宣传也是一种动员方式。比如1933年3月3日的《红色中华》中有一幅漫画,几位妇女兴高采烈的背着行李,手提竹篮,欢送红军新兵。并在漫画下写着“每个女工农妇扩大一个红军”的号召。随着宣传不断深入人心,处处可见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情景。

(二)归队运动

当扩红运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候,逃跑现象也随之产生,战士们因畏惧死亡、思念家人、“好男不当兵”思想观念的束缚等等原因,逃离前线回到家乡。面对逃跑现象,扩红机构立即组织归队运动委员会,专门对“逃兵”进行归队运动。兴国县在区以下普遍组织归队运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之下,每个村上组织反逃兵突击队、宣传队,把红军女家属及许多活泼的儿童组织起来。经过几次的鼓动,还不肯归队的,就报告归队运动委员会,召开群众会议,在会议中报告他不愿意归队的可耻,并且预先组织好几个红军家属的妇女,到会议上来报告:“家里平安,一切困难都由同志们帮助解决了,当红军的用不着回家。”引起群众来耻笑他,要他归队,他再不肯归队时,发动群众起来要求政府强迫他归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逃兵可耻,参军光荣”的社会氛围,参军也成为了一种得到社会地位和尊重的途径。以归队运动促扩红运动,也是宣传动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优红政策

家里田没人耕种,力气活没人帮,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等等这些担忧,是扩红运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优待军事委员会的成立就解决了士兵们的后顾之忧。1931年底,苏维埃政府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应得到共和国在土地、劳作、捐税、抚恤等方面的优待。兴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对“优红”工作十分重视,全力做好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兴国的红军家属数量很大,全县红军家属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40%以上,优待工作繁重而复杂。兴国从县、区到乡都成立了“优红委员会”,下辖耕田队,优红谷仓,优红柴草屋,肥料所和监察队,专门从事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给红军家属发放“优待证”、组织群众到红军家属家中进行“礼拜六义务劳动”、合作社为红军家属采购优惠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实实在在的为红军家属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当兵光荣”的气氛,促进了扩红运动的开展。

三、兴国扩红运动的历史意义

兴国是扩红运动的一个缩影。毛主席曾向全苏区发出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岗乡,几十个兴国县。这些就是我们的巩固的阵地。我们占据了这些阵地,我们就能从这些阵地出发去粉碎敌人的‘围剿,去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在维护苏维埃政权,积极开展扩红运动的过程中,兴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称为苏区的模范县。兴国的扩红运动开展产生了以下几个历史意义:

一是强壮了武装队伍,增强了革命信心。兴国县开展的动员运动为前线作战输送了大量武装力量,为正规红军队伍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连续不断的军事力量,稳定了作战的军心,坚定了革命的决心,是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军事支撑。

二是苏区精神的先驱。兴国人民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真正做到了“要人出人、要粮出粮、要物出物,要钱出钱”,全力以赴、无私奉献的支援革命。很好的展现了“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这种苏区精神是战争年代特有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创新和丰富着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

三是为共产党增加了执政经验。兴国的扩红运动过程有困难、有曲折,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想尽办法为前线输送物资、做好配合,使得苏维埃农村根据地得到巩固,为执政党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丰富了苏区的扩红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地区的扩红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兴国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M].1988.

[2] 王国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辞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627-628.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141.

[4] 谢征,肖艳平.赣南客家民歌探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36.

[5] 鼓励儿子当红军去[N].红色中华,1933-04-17.

[6] 汉年.优待红军家属及归队运动的模范[N].斗争,1993-10-7.

作者簡介:李珊谊(1995- ),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兴国县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弟弟会爬啦
苏区创业致富人
苏区老乡
金融精准扶贫路径探究
赏花海
兴国县着力打造水保生态体验园
陕甘边苏区的统战工作及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