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焦虑问题的研究

2019-12-25 01:21赵巍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焦虑

赵巍

摘 要:随着时代对大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的人数迅猛增长。随之产生的考研焦虑问题被社会所重视。本文基于对大学生考研焦虑问题的调查,结合考研焦虑问题的现状,在充分分析大学生考研焦虑产生原因后,建议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积极寻找解决考研焦虑问题的方法,为解决考研焦虑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考研压力;社会压力;焦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004-02

一、大学生考研焦虑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来继续提升自我。伴随着考研人数的剧增,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生了考研焦虑,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考研之路的一道难题如若大学生的考研焦虑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一)大学生考研焦虑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技术、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报考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做出考研选择是他们基于就业因素、经济因素与追求自我价值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考研,导致考研人数急速增加,考研压力增大。考研是人生中的一项重大决定,也可能会成为生命中的转折点。选择考研的人放弃了很多,把考研成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下决心一定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大多数考研的人,在复习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

(二)大学生考研焦虑现状分析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阅历的缺乏促使他们选择考研。大学生考研的备考之路,不像高考那样有老师的督促与悉心指导,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反而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而且考研需要复习的内容又很多,这样日积月累就会产生焦虑症。当自己焦虑烦躁的时候想找个人倾诉,却发现自己远离亲人、家乡,特别是独生子女。另外,现在有些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抗压能力极弱。综上各种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考研心理压力特别大,这也是考研焦虑症频发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彼此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距离。考研学子在考研的备考过程中由于对周围的人或事敏感多疑,往往担心自己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的复习方式等。长期处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中内心难免会产生焦虑,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考研焦虑症。

面对考研焦虑症日益严重的情况,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考研焦虑。据申鲁军教授的研究发现,考研一开始就产生焦虑的学生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中期患有重度焦虑症的考研学生占到百分之二十四,到了考研后期患有考研焦虑的学生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三。因此,考研焦虑症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只有彻底解决考研焦虑症,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考研成功。

二、大学生考研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以及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学生考研过程中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给予的压力

家庭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也是个人社会化的场所。因此家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历能比同龄人高一等,这是我国现代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而且据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家庭是影响孩子做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现在大学生考研率急速增加与考研焦虑问题频发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调查,超过一半的考研学生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并且发现有百分之三十四点七的学生产生考研焦虑的原因来自于家庭。

为了详细了解家庭对孩子考研的影响,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与一个考研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家长对考研的孩子格外地重视。家长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时常督促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希望通过他们的监督能够对孩子起到鼓励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过多的督促无形中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而且父母为了能让孩子顺利考上研究生,开始利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孩子形成干扰,他们只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忽略了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方法,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因此,家长应该相信和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

家长不应给自己的孩子太大精神压力,在家人给的巨大压力下,使得原本就有点儿焦虑紧张的考研学生更加焦躁不安。父母是孩子每个人最重要的依靠,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之改變,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才是真正的鼓励和帮助,会减少很多孩子的焦虑情绪。

总的来说,家庭原因是大学生产生考研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家庭社会工作的严重缺失。

(二)社会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

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各高校专业学科严重脱节,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并没有很多联系。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学生选择了在大学本科毕业以后选择考研,一方面可以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多了解一些岗位,做出属于自己的正确选择。

随着时代发展各个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越来越多的单位根据员工的学历来确定他们的待遇。这就显得学历极为重要,高学历不仅能够比别人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到了单位以后由于学历高会得到更好的待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考研的道路。

综上两点导致考研人数迅速增加,人数的迅速增加使得考研压力逐渐增大。笔者统计了近几年的考研人数变化如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在2014和2015两年人数出现负增长,其他时间人数都是急速上涨,尤其2017和2018这两年,可以看到增长率竟然高达18.4%。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己的学历,他们逐渐从以前就业转向现在的考研,这就使得考研竞争逐渐激烈。

综上所述,选择考研的人数在迅速增加,而每所高校所需求的研究生数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就使得考研学子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难免会产生考研焦虑症。而且学子们在考研中要与全国各优秀高校毕业的学生共同竞争成功名额,更是压力巨大。

因此,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了考研学子极大的压力,也是大学生考研焦虑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关于改善大学生考研焦虑症的建议

(一)发展家庭社会工作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刚起步发展的阶段,所以相比于起步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落后较多。对于中国的一般家庭来说,家庭社会工作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我们国家的一般家庭在这一方面,延续的还是上一辈留下来的教育方式,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样亲子关系就不能得到正确地解决。那么我们考研的孩子们就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正确鼓励,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考研焦虑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在大力发展社工事业,但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社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工作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我们要想解决学生考研问题必须从家庭入手,借鉴先进的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考研学生的家庭中。我们可以请专业的社工老师和学校负责考研的老师为考生家长开一次特殊的家长会。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引导家长给予考研学子正确的鼓励,让他们学习一些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考研焦虑症的方式方法。这样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导致大学生考研焦虑症其中之一,也推广了家庭社会工作的宣传。

我国社会工作也开始了介入家庭的服务,帮助家庭应对结构失调、功能丧失等问题。亲子关系的处理是家庭社会工作解决考研焦虑的重要一环。尊重孩子是处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一环,大学生考研家庭应给予的是尊重和鼓励,而不是一味也去给孩子施加压力。

(二)加强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是我们人生的第二个港湾,对于我们来说,大学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因此大学影响着我们以后的选择。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考研焦虑症,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呢?

大学中应有专业的心理辅导组织以及完善的社会工作学科,学校可以很好利用这两点来改变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现状。首先在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利用心理辅导室的资源定期组织一些考研主题活动日,利用活动日的机会让考研学生放松下来,缓解复习的紧张。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在一起交流考研心得,相互学习。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绝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需要多方共同长期协作。学生的考研焦虑问题也需要学校社会工作的干预和解决,它与学校心理咨询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去了解考研学生的焦虑问题,然后制订方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去帮助考研焦虑的学生,让他们摆脱考研焦虑症。这样既帮助了考研学生解决了焦虑问题,同时也给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实践的机会,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同时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介入大学生考研焦虑问题过程中,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有机统一互动,达成资源分享、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灵活的整体,来共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进而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同时也给了社区蓬勃发展的力量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陈璟.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陈萍.成就目标对大学生内外在动机和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王思斌.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 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J].中国社作,2018,(13).

[6]陈萍.成就目标对大学生内外在动机和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猜你喜欢
焦虑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别格·托马斯的焦虑性人格探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