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古诗词文化基因植入生物教学

2019-12-25 01:13段华卿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生物学古诗词生物

摘 要:中华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包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古诗词文化通过各种方法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生物教学

习近平同志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中,很多文人墨客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还包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强化了诗词文化的普及教育。将古诗词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在“生物课堂”中领会古诗词文化精髓,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发挥古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精彩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当运用古诗词辅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它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授“藻类植物”的特征时,引用 宋代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诗句为开场白: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来了,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这些藻类在水中自养飘浮,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的春景。学生在体会这首诗同时,设问:春天来临时,一波万顷的西湖,为什么会染上浓浓的绿色?以古诗词为引言,使课堂透着一丝文学的韵律美,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古诗词融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品读古人含蓄委婉、意境深邃的诗词,品尝古人千年佳酿、绵香醇厚的思想,不仅是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潜移默化间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能力,渗透着人文精神,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使古诗词折射的美真正体现在生物教学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科间互补学习的意识,升华情感、态度、價值观方面的真正价值。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讲“光合作用”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可以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此向学生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而到了秋季气温渐渐降低,在低温作用下叶绿素受到破坏逐渐分解,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促进了花青素的大量形成。花青素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细胞液由于糖分的转化而呈酸性,大量的花青素显现出鲜红的颜色,所以就会出现“红于二月花”的景象。

在讲“蒸腾作用”时引用唐代诗人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为什么要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间锄草呢?因为在中午时把杂草锄掉,使它们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来补充,最终萎蔫而死。草和庄稼是竞争关系,锄地除去杂草不仅可以使能量流向禾苗,还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中氧气的含量促进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在讲节肢动物时引用明代郭登的《飞蝗》来了解昆虫的特征: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去年拖欠鬻男女,今岁科征向谁说。

官曹醉卧闻不闻,叹息回头望京阙。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知道蝗虫的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它对农作物的危害和对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讲“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引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用“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在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学生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落红中的有机物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无机环境中,被根重新吸收利用,从而能深刻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在讲“环境污染”时引用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可以联想到现在的水污染,理解进行污水处理减少排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引用古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隆,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呈现出草原上一派蓬勃生机的自然风光,然后向学生展示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情景,使学生意识到生存环境恶化,严重威胁者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讲“食物链”时,与学生同吟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引导学生写出一条食物链。然后结合现在实际,让学生分析讨论: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爱护生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从而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古诗句不胜枚举,古诗词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妙用诗词,创设情境,激活课堂,用古诗词与教学重难点完美结合,用它的哲理去解析生物教学重难点,增进学生思维的探究交流和碰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生物学教学融合的探索,实现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容,并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让古诗词加入生物学学习评价

近年来,古诗词进入生物学考试并占有一定的分值,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它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生物学知识的传承。 2008年上海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第19题: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该题体现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并且注重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自然科学教育之中。

例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因为岸上树、小草的绿色,映得江水变绿色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反映了生物的应激性。

只有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可以在课余设置生物学科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从网络会资料文献中收集与课本有关的诗词歌赋,体会诗词的意境,加强课程的整合与渗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习近平使用的一个高频词。这份自信何来?首先来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中国文艺星河灿烂,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创造力之强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將古诗词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砥砺前行,奋发向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B/OL].人民网,2017-12-21.

[2]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段华卿(1971.11- ),男,汉族,山东曹县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生物学古诗词生物
生物多样性
踏青古诗词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