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青年学子下乡支教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

2019-12-25 01:13代娟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扶贫支教建议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与社会的纽带,需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下乡支教的形式,来帮助特定地区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扶贫支教”活动是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社会作用, 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以我校学子赴陕西渭南白水县和陕西汉中留坝县支教活动为例,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探索出更为实际合理的实施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支教;扶贫;建议;策略

一、扶贫支教活动的背景与活动现状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首次提出了要“精准扶贫”。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今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党中央将“精准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准扶贫”对于支教志愿者而言就是要做到“精准支教”,要着力去解决服务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去复制既存的支教模式。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教育部官网下发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在对口支援机制下,每年从内地学校选派一批优秀教师赴西藏、新疆支教,之后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西藏、新疆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每批在藏在疆时间一般为1年半左右,预计2018年将向西藏、新疆、兵团共援派教师4000人。

对于当地的教育现状,留坝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扶贫教育的线管政策。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并且将高校的支教活动引入到当地项目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四新四大”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因地因校制宜创新办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有序;校本研修形式多样,教师专业成长效果明显,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视学生培优补差;德育文化各具特色,素质教育成果丰富。虽然农村面临着经济的落后状态,但是可以着重于教育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同时要利用教育这个手段来推进脱贫工作的进展。2016-2017年的各项数据数量都有所增长,受教育人数在逐年增加。其中汉中政府逐年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发挥大学生在支援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此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重点是当地政府认真落实《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创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能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招聘特岗教师、交流轮岗、支教走教等方式,强化师资保障,提高教学质量。每年前往该地区支教的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为当地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力量。白水县也贯彻实施国家政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教育发展。2018年,白水县进一步完善了儿童入学的相关要求,确保入学率;并且开始发挥高校优势,真心实意扶贫,利用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

文章将着重探讨白水县和留坝县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具体如下:

(一)做好前期调研,设计合理教学方案

大学生在前往农村地区支教前,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村民和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要能激发当地人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支教项目的教学活动有别于以往的以教学为主的支教活动,更多地要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

(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展农村教育和开展扶贫支教必须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并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发挥大学生专业指导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对于一些科技和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所以许多农民作为家长,缺乏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大学生可以为农民带来新技术和新知识,结合每家每户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扶贫支教的意义很重大,首先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大学生在支教活动中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同时也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并且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的作用和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创造更大的社会福祉。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道德意识,达到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此外,大学生把“扶贫支教”活动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作为纽带把校园文化的奉献精神融入到社会,也有利于推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缺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扶贫支教,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的经济问题,同时也为当地输入更多的高校人才。这种方式短时高效,能够帮助农村地区暂时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扶贫支教活动致力于帮助更多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让他们既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学以致用,让更多的农村学子通过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同时通过这种新的社会联结,让农村学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也会发生一些困境,比如实际情况与预期偏差:尽管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要对当地进行调研,了解当地情况,很多大学生也有支教经历,但是以往的支教活动针对的群体更多的是在读学生,而扶贫支教的群体会从学生转移到农民,并且个体差异也较大,大学生在前往支教地区前并不能全面了解当地状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阻碍,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预期情况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且这种偏差暂时无法避免。也有可能大学生支教时间上不连续,且流性很大。大学生支教活动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或者实习期間,不能长期提供支持。并且大学生在选择支教地区的时候,会有多种选择性,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好奇心或者其他主客观因素,会在下一次支教时选择其他地区。这种不连续且流动性高的支教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扶贫支教的效果。

通过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扶贫支教活动,肯定会有辅助作用。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城市里的教育背景,让他们在书海中陶醉与享受。其实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支教活动的核心在于给予更多人实际的帮助,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并将这种我爱人人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活动与扶贫项目相结合的难题

(一)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不匹配

进行支教的大学生会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这种专业知识与当地的实际问题并不一定匹配。扶贫支教的侧重点更多地在于给出合理建议,促进当地的发展。而大学生自身的出发点更多在于知识的传播。农村地区的实际问题具有多样性,有些问题是大学生在学校没有经历过、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短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扶贫支教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这种大学生专业素养与实际问题所需能力错位的现象,也形成了新的难题。

(二)支教人员的筛选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于支教人员的选择也是扶贫支教中的一个问题。在选择支教人员的时候,高校的选拔或者社会组织的选拔,对于支教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考察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会为后面的支教活动埋下潜在隐患。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是扶贫支教项目需要面临的新问题。

(三)大学生在支教地区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的保障

在大学生支教活动对于保证机制的满意度调查中,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在与村民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对于如何有效解决类似问题,也并未了然。支教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边远地区,大学生在前往一个新区域进行支教时,对于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陌生,自身的权益没办法得到有效保证。

三、解决方案

根据某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果,现场准备500份表格进行填写,实发500,收回500。以上是大学生对于扶贫支教保障制度态度的数据图。有超过40%的同学没有仔细思考过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保障机制问题,图表显示有32.1%的调查者对于当前的保障制度比较满意。根据调查数据还显示,有13.8%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参加扶贫支教项目时不需要任何奖励,近10%的同学表示他们参加扶贫支教活动需要物质奖励。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扶贫支教提供保障

数据表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对自身的权益和保障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活动中的一个严重隐患。许多大学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政策没有去学习和见解,可见当前的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例如,在扶贫支教活动过程中,有些志愿者远赴偏远的地区,人身安全需要保障,经费需要保障,这些都是扶贫支教中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及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法规,切实维护支教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完善鼓励机制,形成长效鼓励机制

数据表明他们希望支教活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获得肯定,认可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得到个人或团体荣誉、获得晋升职务或者表扬等等。比如进行一些奖励机制,因此学校和接受扶贫支教地区可以建立类似于学生会干部的奖惩制度和志愿服务奖项,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做的好才会有奖励,反之则得到相应的惩罚。

(三)创新扶贫支教的宣传活动

学校可以为参与扶贫支教活动的志愿者配备相应的老師,随时对活动进行指导,并提出一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此外也可以加强宣传,广泛的宣传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扶贫支教的活动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他们的关注。在支教内容上,大学生可以探索出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结合到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农村地区解决实际问题。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走访并且记录农民的实际问题,进行农业知识和科技知识普及,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推进扶贫支教教活动的深入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田晓光.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2] 冯衡,罗祥文.关于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7(11):136-137.

[3] 梅霞.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4] 郭锐.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5):239-240.),2016,5(12):22-23+33.

[5] 谢伟娜.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 于伟东.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亚太教育,2016(33):172-173.

[7] 温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

[8] 陈丽新.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现状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9):119-121.

[9] 周惠玉,梁圆圆,安连超,徐禄禄.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J].学理论,2014(24):153-154.

基金项目:文章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大创项目和扶贫项目“精准扶贫视野下青年学子下乡支教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F19,2018DC088。

作者简介:代娟娟(1996.09- ),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扶贫支教建议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证监会“扶贫”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