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2019-12-25 01:13杨英凯文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医德教育资助育人

杨英 凯文娟

摘 要:资助育人与医德教育二者间有较高的契合度,为二者有利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持,分析了实际教育中资助育人与医德教育相分离的原因;通过探究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新模式,以资助育人内容为发力点,以受资助学生群体为重点对象,遵循医德形成规律,将资助育人内容与医德教育相结合,着力构建提高辅导员中医药文化素养、建立社团化实践平台,加强励志、诚信、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主要内容多维的医德教育模式,以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医德。

关键词:医德教育;资助育人;受资助学生

2007年我国确立了“贷、助、奖、勤、减、免、补”多维的新资助体系。十余年来,成千上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帮扶,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帮扶形式称为保障型资助。新时代下,立德树人成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发展型资助是对保障型资助的扩展和升级,物质帮扶是最基础型资助,在物质帮扶的同时,给与思想价值引领和素质发展支持,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每种职业都具有其特殊性,医者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责任重大。学医者,必有医德。医德属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医学生加强医德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对于受资助群体而言,资助是最有利的育人手段,根据受资助学生自身特点,探究资助育人与医德的内在关联,不仅有利于发挥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弥补医德教育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资助育人与医德教育内在契合

(一)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来看。医德教育以“如何做一名医德高尚悬壶济世的医务工作者为核心,以生命至高无上的生命观教育,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和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资助育人以“以扎实的资助工作为基础,以加强学生的励志、诚信、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内容,”可见,资助育人是医德教育具体化体现,医德教育是对资助育人内容的延伸,资助育人与医德教育有着天然逻辑联系,二者都致力于人才培养。

(二)从教育者来看。作为思想价值引领的辅导员,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高等医科院校辅导员是医学生医德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资助育人同样属于辅导员工作的范畴,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也是学生最信任的老师之一,这些特质,决定了辅导员在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中的诸多优势,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医德教育整合,使二者协同发展,协同育人。

(三)从受教育者来看。受教育者是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区别。而受教育中的受资助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历年来资助范围和力度的增大,受资助学生覆盖面广,对受资助学生加强助后教育是資助工作研究的重要问题,受资助学生除了具备大学生共性外,还具有特殊性,他们心理体验更丰富、深刻,也较易出现紧张、敏感、自卑、封闭、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受资助学生物质帮扶是最基础的帮扶,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注重扶志和扶智的结合,加强医德教育是最直接的体现。受资助学生获获得了物质帮扶,缓解了经济压力,这时对他们加强精神层面的医德教育引导,具有良好的契机和独特优势,让资助成为医德教育的助力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医德教育活动。

二、医德教育与资助育人现状分析

在现有研究资料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对部分辅导员访谈,结果显示,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认识到对医学生要加强医德教育。但辅导员的医德功能缺失,作用发挥弱化,主要体现在:因辅导员自身专业的局限性,缺乏一定的医学伦理学知识,对医德教育的方式、途径、系统性和整体性等考虑有限;由于自身事物繁杂等,将所管理工作与医德教育相融有限,具体体现在医德教育与资助育人,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两张皮”现象,对受资助学生加强教育和医德教育二者相分离,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忽视了将医德教育融入、贯穿于工作之中,单纯开展诚信、励志、感恩为资助育人主要内容的教育,具有一般、普遍意义,没有与受教育学生的特殊性相联系,存在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三、中医药院校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提高辅导员中医药文化素养

作为中医院校辅导员,应加强辅导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学习中医体现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联系观,提高中医药文化素养,知晓医德教育规律,实践中,注意整合育人资源,形成合力,为做好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二)受资助学生实行社团化的管理

受资助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各院系的受资助学生散落在不同专业和班级,在管理中存在着困难。对他们实行社团规范化管理,为做好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受资助学生社团的主体是资助对象,具有独具的特点,因经济的贫乏,他们中的多数同学没有兴趣培养和技能特长,且不善于展示自我,资助型社团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既是资助型社团的立足点,也是其终极追求。通过社团平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经验交流、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引领,医德教育自然而然融入其中。

(三)构建中医药院校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新模式

医学生医德教育主要包括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和医德行为五个要素,医学生的医德培育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从认知到行动不断深化过程。根据受资助学生的特点,结合资助育人内容,遵循医德形成规律,探究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新模式。

1.提高医德认识。医德核心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和爱心。各项资助评选涉及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理念,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等认识逐步与职业联系,培养学生的医德品性,提高对医生职业认识。

2.深化医德情感、医德意志。资助育人所涉及的诚信、励志

社会责任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做人之本,更是医生职业要求。医学院校,需进一步深化育人内容,将资助育人内容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并借助中医典故、学校校史资源等将诚信、励志、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医生职业联系,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情感、意志。

3.加强医德信念。对受资助学生的教育引导通常采用的榜样示范法,从学习身边榜样同学开始,从最基本的励志教育开始,随后,结合医学生特点,逐步上升为学习最美乡村医生、学习行业的励志医生故事,深入认识理解医生的价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信念。

4.促进医德行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资助育人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医德教育延伸的重要表现。引导受资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相关政策对受资助学生要求,也为开展医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契机。根据学生专业特长,通过受资助群体社团化的管理和社团化实践平台,本着治病救人、大医精诚的初心,助推“三下乡”、义诊、支医服务等实践活动形成系统完整的医德实践体系,达到医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善行德,最终达成医德品质自我实践、自我磨炼和自我熏陶的目的,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凯文娟.“知情意行”视域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系统化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10.

[2] 赵树明.中医人才医德教育的创新实践——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06.

[3] 孙素芳.论医学高校辅导员医德教育功能发挥的系统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4] 尚爻.结合德育教育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路径[J].中國医学伦理学,2018,12.

[5] 阎艳萍.新医改背景下辅导员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观察,2018,06.

[6] 陶耘.加强诚信医德教育 培养现代医学人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0.

[7] 代安琼.高等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

[8] 乔凯.医学院校辅导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8.

基金项目:陕西省辅导员工作室——“杏林春暖”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建设项目成果;陕西省辅导员工作室——“杏林春暖”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室开放课题“中医药院校受资助学生医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成果;2019年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课题“基于发展型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FKT44)。

作者简介:杨英,学生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资助育人
高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简述
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