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活力的实践生成

2019-12-25 01:13龙芳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摘 要:社会活力是社会有机体生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是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外在表现,它与社会系统、人的发展等有着密切联系。社会活力对于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从个体主体性发挥、社会创造性培育两方面考察社会活力问题,通过保障人的权利、激发人的创造性、完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正义等方式培育社会活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活力;社会成员

社会活力是社会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它表现为社会成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活力与社会成员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外在表现,它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等有着密切联系。为此,可以从唯物史观视角考察社会活力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表现形式,探索社会活力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社会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社会活力是社会有机体生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是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外在表现,它与社会系统、人的发展等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应当从社会系统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考察社会活力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系统发展。经济系统由地理环境、生产方式、自然禀赋、人口因素等组成,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自然禀赋等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生产方式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标志。唯物史观认为,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考察经济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一定的生产方式始终是与一定的社会阶段相联系的”。文化系统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属人性、社会性、多样性等特征。通常情况下,可以从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方面考察社会文化发展,其中,社会心理是特定时期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社会情绪、思想观念、文化共識、价值信仰等,它常以零乱的、直觉的、自发的形式存在。社会意识形式是经过梳理和总结后形成的思想体系,如道德、法律、宗教、科学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发展。政治系统由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设施等因素共同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系统运行的核心因素,政治组织是政治制度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政治设施是政治活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政治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有效运行能够为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

(二)人的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从系统论视角看,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形成了无限延伸的螺旋状运动曲线,然而,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要素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如果没有人的生产活动,就不会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如果没有人的意识活动,就不会有法律、宗教、哲学等精神文化;如果没有人的政治活动,就不会有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马克思就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人与人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复杂的运动系统,而人始终处于整个社会系统的核心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显然,人的活动促使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处于发展变动之中,推动着整个社会发展,然而人的活动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人的属性、人的发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应当从“现实的个人”的视角考察社会活力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中释放社会活力[2]。

二、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活力的表现形式

(一)社会活力的外在表现。首先,经济活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也是社会活力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活力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还能够推进文化繁荣、政治改革、社会民主等。经济活力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充分、经济发展有序、资源配置高效、经济增长较快等。其次,文化活力是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交融和碰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整个社会缺乏文化活力,社会思想僵化,社会意识保守,就会影响和束缚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文化活力多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等,只有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等,才能推动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此外,政治活力是社会活力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活力和文化活力。政治活力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合理、政治组织完善、社会发展有序等,其中,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能够为社会活力的释放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为社会成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完善的政治组织能够高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有序运行[3]。

(二)社会活力的内在表现。在研究社会活力时,不能仅仅从外在表现上进行考察,还应当由表及里、由外及内,把握社会活力的内在本质。从内在本质上看,社会活力存在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之中,而社会有机体是由“现实的个人”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所以应当从社会有机体的实体性要素(人)分析社会活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社会需要等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活力源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生活,必然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创造社会活力争相迸发的局面。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活力的实践生成

(一)以个体主体性发挥,培育社会活力。深入考察社会成员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要,生产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劳动产品。应当建立尊重人、鼓励人、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的社会制度,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应当批判拜金主义、权力至上、关系本位的不良社会思想,宣扬能力本位、奋斗至上等思想文化,以积极向上、昂扬进取、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为武装群众,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再如,应当取消各种束缚社会成员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的不合理制度,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发挥提供良好环境。

(二)以社会创造性培育,释放社会活力。虽然“人是自己的观念、理想的生产者”,但是个体的选择和追求总是受到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在社会观念、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外在因素影响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因而,应当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应当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社会成员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应当积极稳妥地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严厉打击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贪污腐败等,调节过高收入和不合理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劳动、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应当将民生建设作为培育社会活力的着力点,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创造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此外,还应当积极稳妥地推進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使公民能够充分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保障公民的政治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提高政治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应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律制度来规范政府机构、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将社会生活纳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提高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应当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官员考核制度、财产公示制度等,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为经济活力和文化活力的释放营造公平的政治环境。最后,应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释放社会发展的文化活力。比如,应当改革僵化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增强全社会的文化活力。还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改造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活力的释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4]。

社会活力不仅表现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等方面,还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即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因此,应当培养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释放经济活力、政治活力和文化活力,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宝英.社会活力研究——以唯物史观为视角[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

[2] 韩民青.社会活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从改革开放看社会活力[J].东岳论丛,1998(05).

[3] 钱路波.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创新[J].学术探索,2015(02).

[4] 徐永平.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改革发展问题[J].理论研究,2017(03).

作者简介:龙芳芳(1986- ),女,苗族,贵州黔东南人,本科,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类训练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A Finite Volume Unstructured Mesh Method for Fractional-in-space Allen-Cahn Equation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