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角色理论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困境及角色调适

2019-12-25 01:13刘金凤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策略

刘金凤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和知心朋友,需要充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但在现实情况中,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着困境和困惑,因此,文章通过社会角色理论,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着角色不清、角色差距、角色冲突等问题,通过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自我调适和搭建校内平台及优化辅导员角色发展途径等策略进行角色调适。

关键词:角色困境;角色调适;策略

一、辅导员工作职责对辅导员角色扮演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相关政策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做出了定位。所谓“角色”原为戏剧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心理学中的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主要有八项工作职责,这八项工作职责使得高校辅导员具有集思想政治教育者、日常管理引导者、生活学习协作者、专业事物服务者于一体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困境

高职院校以生源的结构类型不同而区别于本科院校,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因为现实情况的不同,存在角色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角色不清

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只有正确的认识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并掌握相关角色所需的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角色价值,并实现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随着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政治辅导员到德育教师到辅导员,高职院校辅导员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角色,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者、服务者于一体,也正是因为角色的多元化,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无法完成角色的完美转换,也无法把握多元角色中哪些是主导角色、哪些是辅助性角色;其次,学校、家长、学生对辅导员的不同心理期待,以及学生个人在不同时期对辅导员的不同心理期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辅导员陷入迷惑之中。

(二)角色差距

所谓“角色差距”是指“在现实运行中,角色承担着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离社会或群体对其角色行为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期望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差距。一方面,虽然随着学生工作的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愈加明晰,但在现行的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从事的本职工作以及其它兼职工作,如党务、团干、学生会活动等,更加强调了辅导员的管理和行政特点,而教育者这一功能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身上体现的并没有那么明显,这就造成了辅导员角色的差距,行政、管理和教育不能高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理解依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一角色赋予了更多象征性的意义,并且对辅导员这一角色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以及心理期待。也正因为此,造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差距。从社会方面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对象可能稍微成熟一点,智商和情商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年人,因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定位也往往要高于中小学老师,认为其教育者功能比较明显;从学校方面而言,辅导员受学院以及系部领导,需要承担学院部分的行政工作,还需要完成系部的工作;从家长方面而言,辅导员是他们口中的“班主任”;从学生方面而言,辅导员是他们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的人生导师,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些期待,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一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是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差距的原因之一。

(三)角色冲突

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高职院校辅导员就是这样一个高度负责的角色,也就更加容易产生角色冲突。所谓的“角色冲突”是指由于不同地位对不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引起个体在角色行为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强调的是同一角色扮演者面临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面临着异常繁重琐碎的日常工作,兼行政、团干、党务、招生等相关工作,这与辅导员本身希望实现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形成了一层冲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负责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面对着素质教育成果不明显、尚未形成明确是非观、价值观的高职类院校学生,这些教育的结果更加难以衡量,成效更加不可确定的,因此,辅导员的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低,这种工作成果不明显和价值感低形成了另一层冲突;最后,高职院校辅导员处于发展的边缘状态,这种边缘包括缺少专业化平台造成的发展受限、工作的高负责、高付出,并没有带来学校或者各部门对这一职位地位的认可,这与辅导员自身渴求尊重形成了又一层冲突。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失调的原因分析

角色承担着如果要扮演好某一种角色,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社会保持长期的互动。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角色失调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职类院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晰

在高职类院校中,由于辅导员队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存在着“有事就找辅导员”、“学校开什么会辅导员都需要参加”的现状,这就不能保证辅导员进行充分的角色实践。

(二)学校、家长、学生、个人的多重期望叠加

期望值的大小对个体工作的积极性有着重要影响,而期望值的高低与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结合学校需求以及辅导员工作职责以及工作绩效的相关规定对辅导员提出的期望,但这一期望未能充分的考虑到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学生层次问题,超出了辅导员能达到的高度,导致辅导员成就感较低。就家长和学生而言,对辅导员这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都更高,希望辅导员是专业教育者,是良师益友,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学生遇见困难时的“灯塔”等等,而就个人层面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希望自己不但能在管理上获得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认可,更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上也能有所突破,实现自我价值,但由于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期望值过高就会导致辅导员内心受挫。

(三)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高职院校中,随着00后进入学校,90后出现在辅导员队伍中,他们较为年轻,是新鲜血液,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但对辅导员相关工作的经验较为欠缺,在处理一些较为麻烦和复杂的问题上比较迷茫,加之辅导员本身工作的繁杂,这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步入职场不久的90后辅导员在把握自我职业定位方面以及在学生中树立权威方面的能力尚存在不足,有待提升。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调适的策略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位完全不存在角色失调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角色调适,尽量避免角色失调带来的压力和不适。

(一)高職院校辅导员的自我调适

不同于本科学校,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群学习兴趣缺乏、有人际关系困扰、对未来没有任何目标以及抗压能力较差,心理较为敏感的高职学生,面对不同的社会期待,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自我调适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即要从理论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理论上,需要真正了解自己承担的角色面对的现实情况及社会期望,掌握好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需要在不断的现实情况磨练中切实掌握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通过日常工作的反思,通过自我学习,以及参加培训等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增强自身能力,提升工作成效,减少角色冲突。在心理上,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角色心理和角色意识,强化角色扮演意识,缩小角色心理差距。

(二)搭建校内平台,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途径

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利益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之间经常出现很大的差异,正因为这样,高职院校需要搭建校内平台,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各部门与辅导员之间的对话,达成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以及在不断的相互了解中调整对辅导员这一角色的期待值,另一方面为优化辅导员角色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让辅导员从转岗、专业化发展等的困惑中走出来,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特长,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个人地位,也有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自身的价值,为认真的践行辅导员岗位角色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
2016年理财策略——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