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选择意识的形成与人格塑造

2019-12-25 01:13吕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

摘 要:关于文化的概念是极其丰富的,实质上人们做出的选择背后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而每个个体在进行文化选择时无不表现出对这种文化的赞同、欣赏,久而久之会形成每个人独特的文化选择意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影响,具有选择哪种文化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

关键词:文化选择;文化选择意识形成;人格塑造

一、文化选择意识的内涵及分类

(一)文化选择意识的内涵

文化选择是“文化”和“选择”的复合语,在研究文化选择意识形成之前,有必要对“选择”这一术语进行下探讨。“选择是指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根据双方的共同需要和性质保留主客体之间的某些特定的关系,同时排除主客体之间可能建立的其他关系的特征。”人类文化包含的元素,特征或模式各种各样,允许个人或群体在比较过后做出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相同的目标和需求。因此,文化选择意味着在文化在变迁中,其特征和具体意义以及在群体内部的内涵是对变化的新环境的适应,这与社会化密不可分。

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文化,毫无疑问并不存在选择文化的问题,而是做出接受哪种文化的选择。文化选择意识是一种合理有价值的文化生活,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命。首先,文化选择意识的本质是对文化的真假进行辨别。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神学,科学和人学,人们正试图探索真正的文化的过程中却不幸迷失了方向。如果科学比神学更先进,人学比科学更真实,那就太随意了,所以按时间顺序判断和选择文化是不科学的。消除文化中的错误、消极因素就是一种文化选择意识。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强烈的文化选择意识,因为它与人类生存的命运有关。然后,从有限的实践来看,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具有双重性,分为合理的和非理性的实践,肯定的和消极的实践。实践不合理的结果无一例外只能是使人沦为奴隶,所以为了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与自身的关系,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就具有了文化选择意识。反的来说,如果不具备文化选择意识,那么人很容易陷入价值迷途,无法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

(二)文化选择意识的分类

从抽象的角度出发,文化无疑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概念,无所不不包,但是,如果从现实的角度观察,文化便又具体地表现在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语言思维当中。同时,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就是文化绝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就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内部文化也是千差万别。

(1)理想文化选择意识

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不断渴望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实现的,既可以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包含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并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理想形成的动力来源于对未来的不懈追求。而每个人的理想时可谓是千差万别,在不同阶段对理想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理想规定了未来生活的状况,这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我们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在对理想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对生活的各种体验,不断修改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憧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慢慢积淀成为一种理想文化选择意识,并用此不断指导之后的理想选择。

(2)职业文化选择意识

职业文化的选择是指个人对各种专业背景及其利弊的理解,然后是对其就业类型和方向的选择和决定。人们真正进入社会生活领域是一项重要的行为,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关键环节。职业选择是使个人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劳动岗位并与劳动岗位的更好结合的前提基础,再后来会不断促进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双赢职业选择必不可少。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渗透着个人经历,生活观念和人生观,都将影响选择哪种职业,这就是一种职业文化选择意识在起作用。

(3)情感文化选择意识

每一个人都要成长,成人后,遇到不同的异性,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些人一生幸福,有些人一生酸楚。情感是整个态度的一部分,与态度中的内心感受和意图相协调,是一种生理学上复杂而稳定的生理学评价和经验。情感的内容既包括道德和价值,又会通过爱、幸福、仇恨、厌恶、美丽等方面体现出来。平时哪种情绪占主导地位,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气质。情感文化选择意识会随着个体年龄、阅历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成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个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文化选择意识。

二、文化选择意识影响人格塑造

(一)文化选择意识的形成是人格塑造的前提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人格主要是由文化塑造的”。文化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一个社会主流是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大众选择接受哪种形态的文化,就会塑造出相对应的人格。由此可见,文化影响和塑造人格,这是人格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带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渗透,以及由此产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各种碰撞,人格也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受到冲击,开放性、包容性增强,但同时价值观中更突出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多元文化冲突,使得在人格塑造上出现迷茫、混乱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持对文化进行选择,一方面,要充分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以便在应对多元文化的冲突时,能够自主选择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文化,不至于迷失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中,导致理想信念失落与价值缺失;另一方面,对于外来文化也要自觉理解,要平等交流、取長补短、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人格自我塑造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人格目标,塑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人格。

文化选择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并建立和争取正确的文化价值。只有将分辨文化真伪作为第一步,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符合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的选择,进而以真文化为背景加强对自我人格的塑造。其目标是培养人性,改善人格,为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类价值取向。民族人格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选择做出正确的判断。协调自己的计划,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完善道德人格。我们在接受各种各样文化的同时,首要的应端正态度,重视自身素质修养,客观看待文化的真、善、美,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合对文化进行选择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选择意识的形成坚定了人格塑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合格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又要具备应对风险的健康人格,这就决定了文化选择要长此以往不断坚持下去,一方面,由于多元文化的冲突,文化选择必然会出现冲突和碰撞,使人们陷入矛盾和冲突中,感到茫然、混乱、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对人格教育的不重视使得人格的自我塑造变得困难,在对文化进行选择得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人格存在缺陷,外在的文化价值观念就很难被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反之,如果有稳定的人格结构,就会很快通过观念灌输及环境熏陶提升自身价值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因此,对文化进行选择的意识会加强人格自我塑造的目标,并且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所处的文化背景对成年人格的形成影响破颇大,特别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养育孩子的方式。例如,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养育子女的不同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民族:农业国家具有克制和冷静的特征,而游牧民族则更加坦率和勇敢。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性别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养育方式也会导致人格差异。例如,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在传统社会中通常不同。一般来说,男孩要承担家庭命运的重任,对他们的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培养他们读书识字并期望他们取得成功。然而,在其他方面女孩更严格:女孩必须学习三从四德,相夫教子。这将导致男孩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独立人格,和女孩的顺从及依赖人格。事实上,这些由生物因素(如性别差异)决定的人格特质主要是特定文化影响的结果。选择哪种文化将直接决定个体形成哪种的人格且具有长期稳定性。

三、文化选择意识对人格塑造途径的影响

文化是在后天学习中不断获得的,这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文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渗透着,不同的选择影响着人们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每个人都希望融入社会,他们对各种文化做出自己的选择,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意识并在以后引导他们生活。由于文化选择会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那么不同阶段的文化其影响选择的方式和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家庭因素

人类在儿童时期,文化选择意识受影响主要因素来源于家庭。因此家庭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既含有生物遗传因素又含有社会的“遗传因素”,而后者更多表现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家庭教育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权威型:父母严格要求子女,却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容易使孩子保持谨慎、顺从,有礼貌但自卑、敏感、消极被动的人格特质。第二种是放纵型:在这样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过分溺爱,以个人为中心,依赖性强且自私。第三类是自由放任型:与前两类不同,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子女完全放任自流,容易导致孩子的思维和情感怪癖,有非社会性和非理性的行为。第四类是民主平等型:父母注重子女平等对话,营造出民主与平等的家庭和諧氛围,孩子们所做出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教育将会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活泼,自立,谦逊和善于交际。可以看出,家庭文化氛围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二)学校因素

除家庭因素外,学校在影响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世界各地的教育不断普及,使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孩子的影响力不亚于家庭带来的影响。有些孩子虽不听父母的教诲,但他们更相信老师或同学。孩子们在各个方面原来可能没有太大差异,经历不同学校的教育,接触不同的老师和同学,接受不同的文化后,往往在性格特征上有所不同。成人仪式在这里会引起我们的关注,所有民族基本上都有成人仪式。在举行仪式之前,未成年子女将接受不同的教育,掌握一些国家的礼仪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我国的行冠礼以及女子15岁行笄礼都属于是成人仪式。只有在仪式结束后,他们才会被认可并享受以前无法获得的资格和待遇。成人仪式标志着生理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化选择意识形成中人格形成的初步完成。

(三)社会环境因素

文化选择意识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除了存在于家庭、学校中,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工作场所中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互动。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非常方便快捷,影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使文化选择的渠道和因素更加复杂。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包括不同的小社团、小团体。个体会选择加入这些小社团、小团体时,出于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小的文化环境,集体活动会对每个个体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总而言之,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不同教育方式影响,并且自成年以来就受到各种文化规范的约束。可以说文化选择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变化。 虽然遗传因素对人格起着限制作用,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直影响着人格,规定着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参考文献

[1] 韦崇岗,程祝华,谢晓敏,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德性人格的自我塑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9):87-91.

[2] 斯琴高娃.青年理想人格塑造需“内外兼修”[J].人民论坛,2018(18):124-125.

[3] 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饶芳.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时代青年的理想人格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6(05):27-32.

作者简介:吕晶(1994.04- ),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
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