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

2019-12-25 07:02张秋辉庞舒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策

张秋辉 庞舒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根本上要看它的理论说服力。理论说服力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取决于理论对实际生活特别是受教育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理论说服力内蕴于自觉的主客体关系之中,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认知、学习、研究、反思理论的一系列环节中才能感知其说服力,受教育者需要在系统掌握理论、联系思想实际和加强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才能认同理论的说服力。

关键词:理论说服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策

doi: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11.002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8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高校思政课突出的理论性本质特征,也明确了思政课教学关注理论说服力的目标导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及其依据

(一)理论说服力

理论说服力是指理论(理论体系)依据自身所内在的客观真理性、价值合理性、现实解释性和实践指导性,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载体等影响个体或者群体的心态和思想,使之产生信服的能力。换句话说,理论说服力是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价值主张和思想体系所具有的使得人们认同、信任并可能将其内化为个人信仰和理想的能力。理论说服力依托的实体是抽象的理论形态,因此它几乎不可能在自发的状态下赢得认可和信服。理论说服力内蕴于自觉的主客体关系之中,主体必须在了解、认知、学习、研究、反思理论的一系列环节中才能感知其说服力。由于大众不会自发地倾向于任何理论,所以理论说服力的实现必须依托理论的自觉宣传、教育和武装,包括读书促进、理论讲授、传媒宣传、实践体验等等。

理论说服力包括理论有无说服力和理论是否实现了说服力两个重要方面。理论有无说服力,不看其自我标榜,而取决于理论自身。一要看理论自身是否具有彻底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二要看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是否具有现实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而理论能否实现其说服力则取决于理论宣传、教育、武装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状况;理论宣传、讲授、武装的方式方法载体途径的适应性,包括能否完整准确地阐释理论科学性、能否有针对性地阐释理论对现实作用、能否答疑解惑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通俗化的教学实现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来源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即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理论彻底性、实践解释力、实践指导力和外在的逻辑表现力、真理感染力、价值导向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理论彻底性。理论的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科学性和真理性。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成果抓住了社会历史的根本,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了并且正在被实践继续证明着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理论彻底性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成果的价值性指理论内在蕴含和指向的价值追求,包括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全人類的解放的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定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彻底解决的价值期冀,也包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实践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不断被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实践证明、发展和创新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解释力和指导力。正如他自己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实践创造、新鲜经验的总结,汇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关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理性思考,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同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典范。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是彻底的理论。高校思政课按其理论本身来说,是具有说服力的,但这种说服力只有通过对理论进行正确的诠释、表述才能得到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不足

1.教学中的“去理论化”。当前有些教师怕学生不爱听理论,怕自己对理论问题讲不清楚,对于理论问题不愿讲、不敢讲。教学过程中对焦点人物和重点事件做过多的介绍,而对关键性的理论问题避重就轻,泛泛带过,缺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深入分析。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对敏感的理论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甚至一味迎合学生,做一些情绪化的表达,从而使教学舍本逐末地追求焦点事件,而忽略理论对焦点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呈现出“去理论化”的特征。

2.教学中理论阐释表层化、简单化。典型的表现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照本宣科,停留在教材表面的泛泛理论介绍,缺乏深度分析,缺乏学术支撑,缺乏理论维度的思考空间。教学结束后,学生获得的只是基本结论和简单论证,仍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面化阐释、论证缺乏、无法展现逻辑生命力的教学理论灌输必然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扣上“洗脑”“教条灌输”“单纯政治工具”的帽子,损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声誉。而最根本的是泛泛的理论介绍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严密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建构的科学性,自然也说不清楚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无法呈现其理论说服力,使学生真正信服。

3.教学中理论阐释玄虚化,晦涩难懂。一些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体系到体系、从文本到文本,把马克思主义讲得玄而又玄,晦涩难懂,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还有的教师将文献原封不动地拿来,引经据典一大套,能深入却无法浅出,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严整的逻辑对理论进行整合性讲授,把一个本身并不复杂也并不深奥的理论讲得晦涩难懂,阻碍了教学理论说服力的实现。

4.教学中的理论批判性不足。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正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和学说长期不懈的理论批判中,马克思主义逐渐胜出,在工人阶级中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自身的发展。当代中国,高校是各种思潮流派百家争鸣的前沿阵地,一元主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原则,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然而实践中,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讲授与多元社会思潮的批判,特别是对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批判结合起来的教学努力并不多见。多数教学呈现出封闭的状态,就理论讲理论、同避相关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诘难,自然无法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真理与逻辑力量。

5.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现实重大问题的观照和同应不足。改革开放中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予以阐明,也存在许多思想疑虑和理论困惑:比如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共产主义信仰等问题,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无法同避,必须给予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同答。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社会热点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缺乏敏感性,不能较好地分析和应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教学理论与现实脱节,既不能用典型客观的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也不能用理论来解释鲜活生动的现实,更没有在教学中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鲜活地表述和展现给学生。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的相关因素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研究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成果的理论说服力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思想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程度。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陆续编译了一系列经典著述,出版了一系列重点教材,推出了一大批重大理论读物和通俗理论读物,形成了一支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后劲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问题我们党也仍然在探索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理论的难点问题亟待破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展,尤其是破解改革开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难题,回答大学生们的思想困惑是影响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的首要性因素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果转化状况。刘云山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攻关是基础,转化运用是关键。”[4]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论坛与讲坛的脱节、教学中如何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表现为新的概念、新的表述方式、新的观点没有进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教材以及受其制约的教学过程滞后于理论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教师个体依据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取向进行的科研成果课堂转化虽然带有鲜明的理论自觉,但受到个人学术观点的制约,难保教学观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情感和教学理念及方法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教学理论说服力实现的必需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性理论宣传的地方在于它是通过缜密的逻辑推导、科学的学理分析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信服理论,因此只有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弄懂吃透,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基本观点的背景、由来和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才不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中西各种非马克思主義流派及其主张,吸纳百家之长,批判各家之短,才能在客观的综合比较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理论视野、积极的实践态度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同答大学生的思想和理论困惑;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才能以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才能在整体性的视域中了解并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情感问题。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课程,它的根本指向在于求得思想的认同、转变,信仰的形成、行为的重塑。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坚定的政治立场、真挚的政治情感在理论说服力的实现中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理论讲授,还会看老师的言行举止。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导需要“动之以情”,要求教师具备真挚的政治情感,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具有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深沉情感,才能真情投入教学,取得共鸣。

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也是影响教学理论说服力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服务于知识的获得,而不是理解性的意义生成,因此只要学生能够记住结论、掌握知识即可,教学的理论说服力问题被边缘化。而在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不信”及“知”与“行”的矛盾。单纯的知识灌输无法满足这样的目标要求,必须从学生的理论需求和思想困惑出发来育人,因此会关注并重视教学的理论说服力。教学方法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制约性问题,如个别教师刻意迎合性的教学方法,多是趣味性有余而理论性不足。教学话语存在语言理论性太强,听不懂,官方化、文件化太浓,不爱听等问题,话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课程理论说服力的实现。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说服力的路径

首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研究,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提供学理支撑。理论的说服力根本上来自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说,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并对一些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民主、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等问题进行理论攻关,以指导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分析、厘清并科学解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此外,理论界还必须着力解决好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界定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传统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等基础性问题,为高校思政课灌输理论奠定基础。

其次,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源头,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经典才能吃透基本理论,才能知晓理论、观点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基础、发展形态和发展过程以及个别具体论断的时空合理性,才能保证自己的理论讲解不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概念混淆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经典才能在现实中更好地甄别各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才能破除盲目崇拜和教条主义,从而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再次,增强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科研能够提升教学的深度和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没有足够的科研支撑,教学就只能停留在介绍阶段,深入不下去,也无法完成理论说服的任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勤于总结和思考,培养科研兴趣,勇于攻克教学难点,并善于总结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提炼科研方向和科研论题,以科研来带动和深化教学,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提升教学的理论说服力。

最后,继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实现和增强教学的理论说服力提供动力和保障。教学理论说服力的实现和增强主要借助教学改革两个方面的推进,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促使教学各个环节都围绕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鲜明的目标导向,促使实现和提升理论说服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之一。二是推进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主要是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依据,力求话语方式“接地气”,包括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从官方话语到大众话语、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等维度的转变,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云山.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EB/OL]人民网,2013年10月20日16:25, http://politics.pcople.com.cn/big5/n/2 013/1020/e1024-23264790.html.

[責任编辑:刘爱华]

收稿日期:2019-05-06

基金项目:全围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回归与超越视角下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建构研究”( DAA190302);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13YJA810014)。作者简介:张秋辉(1976-),女,吉林辉南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庞舒月(1995-),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