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9-12-26 02:36王雅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效能心理学

王雅薇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 311300)

“创业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将其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在1998年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使高校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

高校学生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自身心理成长的过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阻碍、困苦和无奈都会对创业大学生心理造成严重创伤,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政策、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残酷严峻的职场要求,想要顺利实现创业,不仅需要完备的创业技能、更需要充分的心理准备。

1 高校创业教育概述

公民创业意识及社会创业风气对国家经济有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的能力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因此国家需要大量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然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便是在全国各大高校。高校的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理念和教育其他形式,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并不一定是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技能进行锻炼,而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改革开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潜在要求。

国外创业教育起步早,如美国创业教育历史已有50年之久,很早便意识到创业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创业教育投入力度大,师资力量雄厚,如哈弗商学院针对创业教育开设八门主修课程,有五位教师提供专职服务,另有32位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创业教育相关。创业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区别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开放的,与各种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因为创业教育背后蕴含的丰富财富链和社会价值,校方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其中也包含对学生创业心理方面的指导。

国内只是在近几年来兴起创业浪潮,重视创业教育对国家经济有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初步建立了创业教育体系,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指导效果甚微,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学生身处艰辛的创业之路、面对创业失败等各种不良体验的境遇时,缺少对当下心理储备的应对、疏导方法。

2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 E.P.Seligman)提出,能够利用心理学目前已较为完善和高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另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主张研究普通人的心理,认为“心理学要以人类所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发掘人类自身潜在的能量和积极性的品质;心理学也不仅是研究精神疾病和/或消极状态的科学,更是关注幸福、教育、关爱与成长的科学。基本理论是强调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人们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提供技术支持。

3 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校创业教育中

3.1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来源

积极地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学者Fredrick提出了拓展-构建理论[3],认为一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具有能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且帮助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某些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逆转消极情绪[4]。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使大学生对自主创业产生积极情绪而消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从而感受到创业给自身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并长期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机体充满健康活力,创业大学生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保持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3.2 构建积极的人格特征

“人类天生就具有的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征。这些美德与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是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5]。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积极人格特征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

3.2.1 提升大学生创业幸福感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幸福感强度与其心理健康程度有直接关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离不开对幸福感问题的研究。虽然大多数都会将幸福感做外归因,通过对物质的依赖、对社会因素的改变或适应提升幸福感,事实上幸福感更多的是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积极心理学认为能够感知生活中的积极事件,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体验更加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

创业型大学生区别于其他人群的心理特质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得益于研究者McClelland对成就动机的分析和理解。学者McClelland指出,高成就动机一方面能够引领人们接受难度适中的任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体积极获取绩效反馈,为探寻解除困惑的新方法而努力。研究表明,倾向于外控型的人会对自己的创业过程有诸多不满,对创业的投入较少;相反,内控型的人则会更多地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创业途中的窘境。

3.2.2 保持大学生创业乐观心态

乐观会使人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让人认同到失败与挫折是暂时的,是特殊的,由外部原因所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具有情境性,仅限于此时此地。乐观型的人遇到消极事件时能从积极方面看,不太易引起心理问题;而大多数悲观型的人则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期的、永久的,是由自身的内在原因引起的,并会影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阻碍时,要时刻警醒自己关注事情的积极面,保持积极的情绪。坚持如此,形成积极归因习惯,养成遇事乐观面对的性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在创业中积极的职业精神。

3.2.3 增强大学生创业效能感

(1)创业效能感影响创业者意愿。美国心理学家Bandula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性的主观判断。大学生的创业效能感主要体现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能力、主观努力、成败经验、外在评价等方面。创业效能感能测量创业大学生的创业偏好,决定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坚持性,影响大学生对目标的承诺,对创业意向的有着显著影响。提高创业效能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优点和美德出发,寻觅发展与提高的力量源泉,学生只有擅长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进步,并对之持欣赏、表肯定态度,不断蓄积创业中成功和有利的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创业效能感就会越强。

(2)创业效能感影响创业绩效。创业效能感直接影响创业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捕捉,通过机会识别和目标承诺的中介作用,对创业单位工作绩效产生积极正向影响,通过进一步对创业大学生的考察,结果证实了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对企业整体绩效的正面促进作用。

(3)创业效能感间接影响创业行为。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行为——机会识别,即创业效能感影响个体的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效能感对创业者个人特征和创业行为策略具有中介作用[6],对预测创业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被认为是影响潜在创业者的关键的先决条件。因此创业指导教师应密切关注创业大学生对潜在的自我信心、效能的感知,及其对创业绩效的预测效果。

创业教育是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国范围内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思潮产生,浙江省7所高校包括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都已经列为创业型大学试点高校,加入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应用,可使得创业大学生更加全方位发展,创业成功后也能保持事业稳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战略的指引下,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元素有待后续深入研究,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猜你喜欢
幸福感效能心理学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