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2019-12-26 05:15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职生文化学生

黄 琴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贵州福泉 550500)

1 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高职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将实现中国梦、培育弘扬建设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学、中华传统美德有机融合在一起,系统地建构了传统文化观。对于高职院校,就是要立足时代背景、彰显其当代价值、强调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为其发扬光大指明现实策略。为此,高职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治校、治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让优良传统文化在高职校扎根发芽,洗染高职生的心灵与头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的匠才。

1.2 是抵御多元文化侵蚀的定海神针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大众媒介高度发达,高职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学习资料、新闻资讯、娱乐信息的同时,也很容易接触到诸如暴力、色情等一些灰色信息,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汇集。如,有的运用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对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进行质疑,大肆夸张渲染,干扰高职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判断;有的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快速化的绝对优势,进一步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极力宣传西方的一套价值观;有的甚至过分夸大虚拟空间的独立性,建立隐蔽的虚拟社区,反对官方对网络的管制,进一步诱导淡化高职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优越感。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塑时期,只有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才能帮助其辩证的对待多元文化,树立主流文化本位的观念,从而恰当抵御多元文化带来的侵蚀。

1.3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为社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和拓展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对高职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并贯穿育人全过程。

2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呈现

2.1 主流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和支配地位,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新时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历史沉淀而成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重要力量,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为主流文化传播提供广阔的场域和空间的同时,对高职生主流文化的认同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是新媒体对信息的几何性、网状传播弱化了高职生对传统媒体、对主流文化线性传播的权威认同;二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分散了高职生对主流文化的整体认同;三是多元信息消解了高职生对主流文化的深层认同。

2.2 传统文化认知率低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类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作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耐寒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底蕴丰厚,传承至今。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率普遍偏低,认真研读传统国学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普遍存在着对成语典故、古典文学、篆刻印章、戏剧、中国书法等不感兴趣不了解的状况。

2.3 革命文化认同减弱

一是“教与学”分离。教师未能深入研究高职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未能挖掘革命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只是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本宣科,而高职生鉴于考试与就业的压力,被动接受革命文化的相关教育,不是发自内心认同;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师只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灌输层面,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不能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有机结合;三是多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相互碰撞,高职生在吸收积极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的同时,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4 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拉近了整个世界距离的同时,也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冲击和交融。在正处青春期的高职生眼里,日韩及西方一些国家的语言、节日及生活娱乐方式更契合他们年轻朝气的形象,多元文化的传播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高职生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3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轮驱动”,齐抓并举,提升高职生对多元文化的赏析甄别能力,提升高职生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从而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抵御外来文化侵袭的能力。

3.1 强抓“第一课堂”建设内涵,构建理实一体化文化课程体系

高职校是各种思想碰撞、冲突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地方,培育高职生的文化自信需要结合其特质制定一套完整的文化课程体系。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在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合理设置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学分考察范畴,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如,大学语文赏析、国学论、艺术赏析以及中外文化对比等文化素质课,并将国学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引导和熏陶作用,不断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由此进一步促进高职生对中外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以期改变高职生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对西方文化认识不全面而导致的盲目崇拜现象。

3.2 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探索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和内容;二是根据新时代高职生特质潜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社会调研活动,从学生的分组、选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乃至到最后的实践报告的撰写和汇报等,都需要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进行过程跟踪。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体验到了收获,切实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最终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实践主体的改变,实现从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从“纯理论讲解”到“理论联系实际”主题实践的改变;三是探索和构建“责任为首、创新为体、艺技为翼”的特色文化,营造既有博雅、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朝气、健康、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责任为首”强调的是通过文化教育,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得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创新为体”强调的是以社团活动开展为契机,推进学生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使得学院充满创新活力;“艺技为翼”强调的是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暨科技文化节“两翼”的作用。)

3.3 筑牢“第三课堂”网络阵地,占领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制高点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为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知识性思想性统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家园,开辟筑牢“第三课堂”,发挥文化渗透作用:一是用好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开展学生微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二是开发学习型 APP,文化自信学习和培育永远在路上;三是建设校园文化传播主题教育网站,开辟不同专栏,丰富文化内容,提升理论传播能力,“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猜你喜欢
高职生文化学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