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估

2019-12-26 19:07程海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程课堂教师

程海东

(三亚学院俄语中心,海南三亚 572022)

1 引言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的真正需求,无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融合了“互联网+”特质的混合式翻译教学,能够彻底更新教学理念,提供线上教学平台,创新教学互动模式,从而改进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翻译水平和改善教学效果。

2 基于“互联网 +”的俄语翻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

本文基于连续两年教学实践,基于“互联网+”背景,探讨《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措施及其成效。教学过程表明,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重构教学体系和教学与考核体系,在整体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师生互动以及学生翻译能力提高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2.1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与平台打造

混合式教学是依托于信息和网络技术,通过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课堂重点难点讲解、线上线下深度讨论、过程性考核等方式,将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1]。

2.1.1 传统课堂讲授教学与互联网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相混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由“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正式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 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2]。从教学过程来看,“互联网+教育”,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加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延展[3],现代网络和互联网技术能为教学构建友好逼真的学习环境,能提供丰富形象的教学资源、多样的知识获取途径和多元的师生互动交流方式。

(1)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学平台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讨论和与教师的交流,引入了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互动教学软件——“雨课堂”。通过“雨课堂”数据的及时反馈改善了以往管理者难以全面了解教学、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困境,能够更加多元化评价,全程跟踪人才培养质量[4]。打造了一个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互动的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部分解决了翻译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雨课堂”软件的使用,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持续采集,形成“教学大数据”,能够辅助教师更精准地“教”,指导学生更精益地“学”,初步建成了全向互动、数据把脉、精准反馈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混合式”高效教学的目标[3]。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

基于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翻译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基于互联网的“翻译技术”能力和“翻译资源”意识。我们赋予了课程更多的“互联网”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多种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课本之外能够接受到与课程有关优秀学习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

2.1.2 传统课堂讲授教学部与分翻转课堂相混合

我们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完全采用课堂讲授教学或是完全采用翻转课堂都是不可取的,在二者之间可以有交叉部分,即部分翻转课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教学,而其它部分可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也可根据内容选择特定主题或项目让学生以小组或学生代表形式进行基于主题或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分享学习成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进行答疑解惑和补充说明[5]。

翻转课堂理念在该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主要针对翻译课程的课程导学和重点理论问题设计。在翻译的词汇问题部分,针对多义词的理解和翻译部分,有关多义词的语义结构理论,由于学生本身没有相关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多义词的语义结构,设计了《多义词语义结构》的课程微视频,并在课前发给学生要求观看视频,并完成相应练习。通过案例的实际分析,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理论知识点。

2.2 重构应用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2.2.1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打造应用型、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我们在具体课程安排过程中,针对本专业需要,对教材章节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以词汇问题、语法问题、基本技巧和总体原则为核心的翻译课程体系。

2.2.2 更新教学案例,兼容“趣味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考虑“互联网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最大程度取舍和更新,精心设计每个“兴趣点”,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新词翻译”部分,结合当前学生实际,选取了如“微信”、“朋友圈”等翻译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对此表现出了较高兴趣。在“专有名词翻译”专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中外人名、景点景区名称、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名称,并要求课上讲解,达到了非常好的锻炼效果。

2.3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设计了多层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参与互动任务,主要有几种形式:

2.3.1 针对性案例收集与分析

课程初期,要求学生针对所讲授的翻译策略在课后收集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并在下次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和提出修改意见,保证了学生对课堂所讲授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3.2 课前预习“任务清单”

针对 “知识密集型”的专题,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指定任务,撰写预习笔记,尤其是针对总结性较强的材料,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充分消化,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者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知识体系。

2.3.3 实施“翻译工作坊”+“项目导向”翻译实践训练

在课程中期阶段,给学生以“翻译项目”方式发布翻译作业,要求每个小组完成整体项目的部分内容,小组要按照翻译项目流程细化每一个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撰写翻译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反思,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翻译项目的理解。

2.3.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全面融合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从课堂走向实践,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翻译实践能力,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城市语言景观调查”。此次调研具体任务为2个方面: 第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国际游客聚集区的俄语标示进行拍照,并总结分析其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类型,为本学期翻译课程论文提供真实的语料素材;第二,要求每个小组对俄罗斯游客进行采访调研,向游客了解对城市的印象以及对俄语标示翻译的认可程度等,并录制相关视频。

通过调研活动,学生完成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参与调研的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语言实战能力。

2.4 创设全新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味成长的喜悦

课程改革中打造了一个学生全程参与,多层次的学习和考核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程的讲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让学生有知识和学业的“获得感”,进而增加对课程和未来翻译工作的 “亲切感”。

3 基于数据的教学效果分析与诊断

3.1 课程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我们对两个学期课程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课程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通过此次改革,授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筛选、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教师授课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满意度较高。

第二、解决了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问题。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和互动模式翻译小组训练,学生开始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通过小组合作业或个人作业的形式,在翻译理论的应用、翻译思维的养成、翻译工具的使用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

3.2 课程改革效果诊断

3.2.1 课程改革的不足和问题

(1)要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授课的专题内容进行调整。

(2)互动教学需进一步深度融合、深度沟通。

(3)目前两轮的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训练的课时安排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是要进一步修订,争取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比例,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2 下一步改革计划与思路

(1)要进一步深化翻译小组训练模式,要结合具体专题,设置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时加强教师的对小组活动指导,以及加强对小组活动的多元评价以及数据跟踪。

(2)针对部分重点理论、实践环节专题,计划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录播视频教学或网络直播教学。

(3)进一步加大线上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今后要结合相关混合式教学平台,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4)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学生世纪和现实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加入“人工智能与语言服务”、语料库应用与建设等更多的学科前沿内容。

(5)要积极探索多极、多主体的翻译教学互动模式,引进校外翻译公司、语言科技企业、翻译项目资源,加强师生——企业、师生——翻译市场,师生——翻译项目之间的交流,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翻译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课程课堂教师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