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

2019-12-26 08:11丁观福陈金明王海滨
医疗装备 2019年23期
关键词:脑脊液颅脑血肿

丁观福,陈金明,王海滨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作为一种外科常见的外伤,颅脑损伤是因外界力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引起的脑损伤、软组织挫伤[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远高于轻、中型患者。据我国大宗病例报告显示,颅脑损伤病死率高达51.8%,多由于坠落伤、打斗以及交通事故而造成。该病患者多表现为脑血肿、脑水肿以及颅内压增高等。重型颅脑损伤起病急、病情重、合并并发症较多,导致其治疗难度增大。目前,临床常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该病患者,而术后则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判断颅内压情况,因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常延误治疗[2]。本研究观察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48岁,平均(31.46±1.83)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5分13例,6~8分27例。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5~50岁,平均(32.43±2.01)岁;术前 GCS评分3~5分14例,6~8分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症状及CT检查结果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3];(2)颅脑损伤至入院时间<3 h;(3)患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术后放弃治疗的患者;(2)患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贫血等疾病的患者;(3)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患者;(4)患者深度昏迷,病侧或双侧瞳孔散大,濒死状态,去脑强直。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行对症治疗、加强监护、经CT检查判断颅脑损伤的部分以及程度,随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颅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以及尿量等指标,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评估其颅内压;当颅内压增高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予以甘露醇与呋塞米脱水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保护胃黏膜以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治疗。

试验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即通过置入颅内压监测传感器,随时监测患者颅内压;根据患者颅内压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发现20 mmHg<颅内压≤40 mmHg(1 mmHg=0.133 kPa)且持续时间≥15 min 时,给予250 ml 20%甘露醇与40 mg呋塞米静脉滴注;当颅内压>40 mmHg时,给予药物后未能降压,立即行CT复查,如果提示脑肿胀明显占位则进行紧急手术。试验组术前、术后相关治疗同对照组。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3、7、10天GC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1)GCS评分:由专人采用GCS负责评定,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运动反应、睁眼活动3个方面,分值为3~15分,评分越高表示意识状况越好。(2)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3)预后评价标准[4]:存在轻度缺陷,但具备正常生活自理能力为恢复良好;患者出现轻度偏瘫或行动障碍,但能独立生活和进行轻强度工作为轻度残疾;出现重度偏瘫或行动障碍,意识虽清醒但需别人照顾为重度残疾;无意识,能自动睁眼或对刺激睁眼为植物生存;死亡;预后良好率=(恢复良好例数+轻度残疾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GC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10天GCS评分明显高于同组术前和术后第1、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7、10天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GCS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试验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外科危重急症,其发病机制是过大的外力使颅脑组织受损,血块压迫导致组织水肿,脑脊液循环途径阻塞,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若颅内压持续不降,将引发脑疝危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保持颅内压恒定成为治疗该病患者的关键。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将外伤引起的脑内血肿块及时清出体外,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使脑脊液循环途径恢复,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颅脑室外引流术能将压力高一侧脑脊液引向压力低一侧,通过调节脑脊液容量,从而降低颅内压[5]。另外,治疗中根据颅内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持颅内压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预防高压性脑积水、加快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第7、10天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颅内压监测下治疗可通过改善颅内脑脊液情况,缩短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有利于患者康复。

传统的颅内压评估法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神经系统变化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生命状态以及颅内压进行判断,再依据判断结果进行治疗干预。该方法具有较大的缺陷,即不能及时反应颅内压变化情况,往往因颅内压持续较高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错失对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颅内压监测下的治疗能明显降低因颅内压升高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预后康复。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颅内压监测,并根据颅内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脑脊液颅脑血肿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脑脊液切口漏的修补治疗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