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探讨热情 点燃个性思维火花

2019-12-26 01:54杨春华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课堂

杨春华

【摘要】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传统名篇。小说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的生活图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展现了他们的寡情无义。少年若瑟夫是他们表现的观察者,从孩童的眼光展现了对那个社会的认识。课文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手法的运用、情节的波折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关键词】课堂;个性思维;《我的叔叔于勒》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时,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分析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人物个性的描写方法;品析小说的精彩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中分析情节时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把握人物形象基础上,领会作品的深刻内蕴,体会作品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教学环节主要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播放歌曲《流浪歌》。歌听完了,我们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让我们每个人不由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一颗流浪的心多么需要这个港湾的慰藉啊!作为一个在外流浪多年的浪子,有家难回。家人与他重逢,却避而远之,形同陌路。这个故事出自法国著名小说作家莫泊桑,学习本文,我们会了解这个可怜的流浪汉会受到亲人怎样的对待。

二、研读人物“称呼”,梳理小说情节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称呼于勒,怎么评价于勒的。

学生自主讨论:请同学们仔细从文中找出这些称呼,并且分别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的?再思考一下这些人当时对于勒的态度怎样?(提醒学生按时间顺序从文中依次找出)

教师小结情节: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三、深入分析文本,探究人物思想性格

教师引导:文中用到了哪些生动的语言描写,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学生讨论明确: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展现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他们的形象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展现无遗。

从情节设计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有哪些?菲利普夫婦对于勒态度变来变去,其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这与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有何联系?

四、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理解“金钱观”

结合写作背景介绍讨论小说的主题,引入介绍资本主义金钱观。

五、小结课堂收获,畅谈学习体会

讨论总结: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主线,精彩的情节展现了病态社会中扭曲的人性。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是于勒遭遇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也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亲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作者写作本文除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时在若瑟夫身上也寄予作者美好的理想,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温情。

在有条不紊的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后,距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请学生归纳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位学生马上举手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试图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另外一位学生说:“菲利普夫妇算不上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只是他们的灵魂在那样的环境中被金钱腐蚀了。”还有的学生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因为染上社会恶习最终‘咎由自取的人。”又一位学生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

学生在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来,一切水到渠成,这堂课就待完美收官。我正准备总结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人,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对人失去真诚、爱心和同情。”她的话把大家的目光吸引了过去。那是一个平时很少举手发表观点的女生。我发现,那一刻许多学生眼中流露出对她这一观点的兴趣,也有不少人在默默点头表示赞同。我开始犹豫:课堂已经水到渠成了,有没有必要再对这个观点展开讨论。我原先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会不会驾驭不住?然而转念一想,这个学生难得表达个人见解,而且还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如果轻易忽略,她的积极性肯定会受打击。如果一带而过,这一绝佳的教学资源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既然大家很感兴趣,如果因势利导,也许还会出现意外收获。于是,我趁机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于勒是不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全体同学顿时来了兴致,议论纷纷。不断有人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也适时启发、引导,并且将他们的观点归纳下来。

于勒流浪时生活穷困潦倒,却不愿意成为哥嫂的负担,一直没有回到他们身边,这表明他并非菲利普夫妇认为的那样是流氓无赖;细心体会他给哥嫂写的信,也有感人之处。他一直隐瞒了自己的凄凉处境,避免哥嫂为他担心。他还表示自己会努力打拼,赚钱后会回到家乡,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可见他并不自私,他看重亲情,其实内心十分善良;于勒到美洲流浪,赚到了一些钱时就马上给哥嫂写信,告诉他们,后悔自己当年给他们带来损失,内心歉疚,要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可见于勒颇念旧情,知恩图报……许多理由能证明于勒并非无情无义,并非一无是处。

随着讨论逐渐深入,大家的意见开始趋于不该完全否定于勒。我也认识到我们不应嘲笑于勒,他是那个时代金钱关系的牺牲品,如果他拥有亲情的温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命运。

平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当金钱主宰了人们的心灵和生活,它能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也可以使骨肉分道扬镳。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我们要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学生的目光充满了赞同之意。我知道,那是因为思想碰撞激发出的思维火光。我意识到,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我做到放手让他们自主讨论,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激情被点燃。虽然课堂过程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惊喜不已,因为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课后,我情不自禁地感慨:“学生的能量的确超出我的想象!”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只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自主学习发展的主体,也是主宰者。是的,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发掘?教师的教学效果必然要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实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舞台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的心灵。

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更有活力?学生这些思维的之火从何而来?毋庸置疑,必须从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做起。学生学习中必然会产生疑问,应当做到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如果发现疑问,不作深入探究,久而久之,学习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学习的激情也会消磨殆尽,课堂参与意识就会日益淡薄,语文课堂也就会因为缺少这些智慧火花而成为一潭死水。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避免对所谓的“教学参考”人云亦云,而应当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其次,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十分难得,这些个体思维火花理应得到珍惜。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体验时发现疑问并做出深入探究的习惯,也要培养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创新性见解的勇气。当然这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日复一日,循序渐进。课堂上,多使用“此處你如何理解” “你有怎样新的看法” “谁还有别的想法”这些启发语,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备受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就会充分地释放和表达,其主体地位也就有了真正的体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让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被充分激发,他们的个性思维体验得到充分尊重,定能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语文课堂上如春花般美丽绽放。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