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媒体的应用研究

2019-12-26 07:35张文晶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后发展的新媒体形态,网络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发展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以微信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形态,网络媒体出现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新媒体出现同时为思政课造成了困境,通过分析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影响,对思政课教育采取系列对策,解决教学中因网络新媒体产生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高度交互性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新媒体终端功能发生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一些变化,借助手机微信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新媒体逐步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新媒体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有类型多样的网络课堂,便捷省时的网络购物,多样的网络新媒体满足学生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水大众对网络的依赖度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融合信息技术,为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按照知行合一的工作理念,探索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路径。

一、网络新媒体特点

有关网络思政教育的论文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网络内涵特点等方面,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是通过互联网向人们传播多样的教育信息,帮助人们形成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网络新媒体是伴随网络新媒体出现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微型娱乐生产的特点。

网络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发展基础上运用网络技术,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形态,将移动媒体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包含了QQ等相关应用载体,进行聊天互动等活动,网络新媒体中人们可以随时运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新媒体特征促使信息传递,时评发布等活动形式转变。思政教师与学生都是网络新媒体的主力军,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具备基础条件,网络新媒体为思政课资源开发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1】。

网络环境中来自民族,文化的限制被打破,人们可以自由的搜索获取信息,新媒体创造对不同观点更加包容的环境,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被广泛使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权威性受到挑战,报纸等以传者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人人都成为传播者,都享有知情权,都能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意志,人们的自主平等性源于网络的匿名性,当前网络环境允许网民匿名方式参与,但网民身份的不透明包庇了网络谣言。新媒体信息不受版面限制,内容表现海量性的特点,网络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微博等社交软件出现让事件发生同时被传播到网络上,新闻事件全貌逐步被还原,即时性传播赋予网络新闻的扩展性,但内容海量的背后是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语境下,人们通过网络ID代表自己,其真实姓名身份等信息被隐匿,在充满图文等数字信息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用不同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得网络新媒体语境呈现明显的虚拟化特征,技术不断更新使得网络新媒体便捷的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新媒体环境下,娱乐功能被滥用,大量事实淹没在博人眼球的表面化网络段子中,如游泳健将傅园慧爆红网络,其表情被制作成搞怪表情包,新媒体语境中的泛娱乐化倾向明显。

二、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思维方式,對其价值观形成造成很大冲击,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超文本方式为读者延伸性阅读提供了便利,但网络知识助长了学生的网络依赖症,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中学生易养成快餐化阅读方式,思维跳脱缺乏逻辑,用心领悟渐少,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被削弱。

新媒体泛娱乐化倾向特征对大学生理想追求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中,一些庸俗的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一些个体肆意发泄个人情绪,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不良信息的极大冲击,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特殊期,网络媒体环境复杂性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影响,使其在诱惑中迷失方向。互联网迅速持续崛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系列新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方式,高校缺乏利用新媒体资源经验,对微博等普及网络资源创造性利用不足,思政工作者要想与学生有效沟通必须积极了解新媒体,熟练掌握新媒体语言技术。如用微博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大学生政治素质与价值观培育,避免与学生产生代沟,一些年长的工作者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不少工作人员对新技术学习不积极,导致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日益疏远 【2】。

网络新媒体是具有平等性的新型平台,新媒体开放性为其自主表达思想创造了有利环境,大学生主体意识强,易接受各种新事物,获取信息途径多,崇尚独立获取信息,习惯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对说教性教育表现出抗拒心理,传统的读报思政理论课,辅导员交流等方式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以往单向灌输教育方式无法使学生接受。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低速文化日益泛滥,高校对不良信息监管无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影响。在思政教育中,一些教师未统一标准,个别思政工作人员执业素质有待提高,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

三、网络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面对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要在实践中探索思政教育新途径,提升思政教育成效。首先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力,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理论宣教,扩大覆盖面,在学院专题思政网开设两学一做板块,学院支持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党员四个意识,撰写心得体会,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

学院党委以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举办为契机,大力宣传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院网开设理想信仰专栏,表达师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其次,在网络新媒体中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学院党委明确建立党委书记牵头,教职工积极参与的网络思政工作格局,实行本科生副班主任制度,结合学生骨干力量成为专职思政工作队伍有益补充。发动校友力量为思政教育增加动力,让家长直接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建设专题思政网,发布相关新闻资讯,打造信息发布权威平台。展示学生心得体会。培育优秀教师办好微博等自媒体,组织辅导员组建微信群形成覆盖全院的新媒网,各平台相互配合,为学院实施玩网络思政提供物质基础。针对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无缝衔接特点,推进网络思政资源建设,成立编辑部整合校史故事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为卡通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组织师生开发廉政文化主题网络文化资源,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打造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在多向互动中实现合力育人,形成由专职教师等多方力量整合的育人共同体,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与政治素养高的学生骨干深入开展工作,家长校友从家庭社会方面提供助力。多方育人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成长。将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新媒体推送中,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渗透理论知识,将学生党团活动优秀案例上网,形成活跃的交流氛围。以师长寄语等多种方式关照学生内心成长,将学校与家庭有效串联,全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平台搭建将线上下学习有效串联,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的微平台,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播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鲁双. 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季海菊.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文晶(1989—),女,朝鲜族,黑龙江省海林市人,硕士,单位:延边大学,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