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精准化资助的特点和原则探讨

2019-12-26 07:35孟维晓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

孟维晓

【摘 要】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是提升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打赢高等教育领域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具有精准性、发展性、保密性等基本特征,遵循经济资助与成长发展相结合、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相协调、群体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统一、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等四项原则。厘清高校精准资助的概念和特定对于建立健全精准资助跟踪和评价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成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做好高校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识别、资助项目精准安排、资助资金精准使用,经济资助与人的发展同步实现,确保受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

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内涵解析

要理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构建,需要厘清“家庭经济困难户”和“精准资助”这两个核心概念。贫困生又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它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根據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精准资助”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所谓精准资助,是指通过一定方式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其贫困程度的差异实行相应的资助,实现资助项目精准安排、资助资金精准使用和资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该资助的一个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不能有”。精准资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助对象精准认定,二是资助项目精准安排,三是资助资金的精准使用。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特征与原则

(一)精准资助的特征

1.精准性

精准性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第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资助对象认定上,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认定环节,只要列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的贫困户学生均在受资助范围,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这就避免了认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提升了资助认定的精准度;二是在资助手段上,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及时将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档案库予以资助,按照标准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序退出;三是在资助方式上,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满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需求的同时,更注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层次,实行差异化的资助方式和资助政策,通俗地讲就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什么,就资助什么,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2.发展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发展性,首先表现在它的目标取向的发展性,以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取向,精准资助方式的选择、资助体系的发展必须回归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的轨道上来,服务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也就是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制度设计和方案选择以是否有利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为评判标准,彰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人文关怀;其次,在于资助方式设计的多元性,以成长发展为导向,在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需求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其成长发展能力的提升,全方位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结对帮扶、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育人平台,助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在于管理的全程性,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并不意味着资助管理工作的结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上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其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好就业、谋求好发展,助力其家庭彻底脱贫。也就是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就是实现入学建档立卡、在校成长指导、毕业就业帮扶到毕业跟踪反馈的全程管理,是一项全过程育人工程。

3.保密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保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改变了以往答辩或陈述的公开认定方式,不需经由班级评议、学院认定等复杂程序,只需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信息即可在全国建档立卡系统中进行核实,并予以资助,避免了“可视性”资助方式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的心理伤痛,彰显了资助的人文关怀;二是在资助手段上,利用网络、邮件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的隐性资助,直接将资助资金打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园卡或银行卡,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的确认签字等,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获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校园卡消费、手机消费等信息,实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动态管理。总之资助过程中要尊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不泄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未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意不进行公开形式宣传报道,做到经济资助与心理抚慰相结合,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育与心理双成长。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原则

1.经济资助与成长发展相结合原则。经济资助仅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一个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不仅具有基本的经济需求,还包括更高层次的成长发展需求。经济需求方面主要是解决建档立生在校期间的基本费用,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成长发展需求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主要是激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确保其顺利就业及可持续发展。

2.群体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统一原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共性在于经济上“贫”,而共性蕴于不同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中,因而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每一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准确分析其需求的特点与层次,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的资助政策与资助方式,明确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认同、内在需求等主体能动性的反映。在加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额度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资助方式与手段,摒弃资助目的的功利化,理解与包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足与缺陷,制定个性化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计划,激发其勇于拼搏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力量。

3.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融合。规章制度制定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融入人文关怀,以人性的温度去融化“冰冷”的规章制度,做到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精准资助制度“用好用活”。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目的在于育人,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发展不是简单的堆砌过程,发展必须尊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价值与内在需求。因此,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具体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抛开“僵硬化、公式化”冷冰冰的范式外衣,使精准资助形式更具人情味、个性化,从而实现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的相融合。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