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否有“ 法律人格 ”

2019-12-27 09:33
新传奇 2019年46期
关键词:行使使用者人格

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如人工智能可否作为法律上的主体?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不是作品?这些问题可归结到一点予以诠释——人工智能是否有“法律人格”?

法律人格,是指法律认可的一种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通俗地说,若人工智能成为了法律上的“人”,其就拥有了享受权利的可能,比如受到尊重、不被随意破坏打骂等身份方面的权利,以及著作权、收益权等财产方面的权利;若人工智能成为了法律上的“人”,其也须对自身行为负责,要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不能损害他人自由,不得侵犯他人财产及人身,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其生成内容具有独创性,著作权应归属于机器人所有。对此,反对者则认为,权利若为机器人所有,该权利如何行使、由谁行使缺乏可操作性。也有学者认为,机器人是程序员设计出来的,应当由设计人员享有,等等。

对于人工智能侵权的责任承担问题,有观点认为,责任分配应结合机器人致损的具体情况分析,一是人为操控智能系统导致损害,如黑客、病毒等人为因素侵入互联网,进而控制智能機器人导致的损害,应当由背后的操控者承担责任;二是因智能系统自身缺陷造成损害,如果是使用者的过失,则由使用者承担责任;如果是智能系统漏洞或是人工智能超越控制的“自主行为”,应由受益者或社会承担替代责任。

(《学习时报》2019.11.8)

猜你喜欢
行使使用者人格
以鸟喻人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如何行使股东权利——知情权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浅议国有股权转让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消费者反悔权论
在执行难背景下谈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
抓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