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共促研究

2019-12-28 02:06强振乾刘文超
丝路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

强振乾 刘文超

摘 要:习武先习德,中华武德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位文化的优秀成分。武德成了武术习练者共同遵循的规范。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推行素质教育中,对武德教育进行改进,有利于推进武术教学的科学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武德教育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武德教育的优势,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武德教育 和谐社会 共促

一、选题依据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武术的思想精髓——武德,是在其长久的发展、历练、沉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在武术教授的过程中,武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强调武术教授的道德化,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深化武德教育、创新武德教育的途径,协调全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作为传统道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武德,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武德作为传统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人们的共同遵循,使其“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协调全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武术技击的习练过程中,相关的礼节教学、形神统一、超越礼让等都体现出武德教育的内涵。

本文通过对内涵、教育功能、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在弘扬武德文化的同时,对武德教育进行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武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文献综述

武德, 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一书。提出:“武有七德”。少林《拳经拳法备要》中强调“道毋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峨眉枪法》:“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均说明武术在授徒择人上有严格的规矩。武德在多方面都要求习武者尊师重道,反对恃强凌弱,也体现出“以德为本”,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九》中“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尉缭子·兵教》中:“开封疆,守社稷,除隐患,成武德”。《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又写道: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正式对武德提出要求,并将“德”与“道”放在同等位置,对武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德教育。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基于论文研究需要,在郑州市图书馆进行查阅、检索相关资料。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并进行整合、研究、分析,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逻辑分析法,利用逻辑学相关原理,综合运用了归納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归纳整理相关结论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武德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1)武德的内涵,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质量,即武术道德。官方将武德定义为“尚武崇德, 修身养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得到了全方位的完善与变革。

(2)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状态。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天人合一”都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武德教育的功能

(1)武德教育为和谐发展提供文化基础,武德教育在继承发扬传统武术道德的基础上,针对在和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引导、梳理,使在全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主体的人得到教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规范其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以爱祖国、爱人民为出发点,遵循武德教育的内容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和谐发展开拓道路,披荆斩棘。

(2)武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国泰民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平共处成为全球期待。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面临着解决多方位的问题,武术作为身体锻炼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武德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文化基础。

(3)武德教育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基础,武德教育中贯穿其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的价值取向即是和谐,在武术习练中实现技能、修养、气质等多方面的和谐。武德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衡量武术技击的价值尺度,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武术的和谐。和谐成就了武术特殊的美,构成了武术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道德文化基础。

(四)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1.武德教育和人与人的和谐

武德,是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的过程,并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个人适应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个人,个性和谐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和谐又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武德教育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全社会遵守社会公德,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武德教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术运动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决定了武术的整体观,体现出人与自然本质上的相通,和谐社会号召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武德教育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在习武的过程中,追求技能与自我的相通,追求个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把握武术的积极规律,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以期达到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

3.武德教育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忠、勇、义等蕴含在传统武德之中,它倡导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家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为大我,舍小我,遇到危难之时,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甘愿舍生忘死,这是武德教育的深层次意义,是武德教育的深刻外延,是习武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古语云“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只有将武德教育和技能习练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技能习练的过程中浇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武德教育起到更好的教化作用,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砖加瓦。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行武德教育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政治保障、正确的精神食粮、雄厚的文化根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提高全民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豪感。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其武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在对武术的伦理道德规范上,还能引导教化武术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武德教育与时俱进,同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交际、情感等融为一体,渗透到大众生活当中,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原则,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武德教育应和素质教化有機结合,对传统武德教育进行正确汲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的精华。

2.和谐是武德文化构成的根基, 武德又以追求和谐为最高境界。武德教育能够很好地协调武术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我们要深入发掘武德的内涵及功能,弘扬武德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构建紧密联系,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开展武德教育, 营造正义、公平、民主、健康的社会风气, 发挥武德教育的作用, 改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二)建议

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应以发展的态度对待。

1.继承的问题上,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有所甄别地汲取优秀部分,不可在“光环”效应下低估、忽视传统武德中的某些负面影响。

2.习武者应以德为本,以和为贵,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把武技和德行教化融合一起,端正习武目的,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德育为先,以德服人。

参考文献

[1]李文彬,尚芝蓉.尚氏形意拳械抉微[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8.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9—30.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引领群众文化建设,走向和谐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