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有趣走心的心理课

2019-12-30 01:41白玉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3期
关键词:心理课走心有趣

白玉萍

〔摘要〕怎样的心理课是一节好课?一要有趣,增强心理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避免学科化——不能使心理课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讲授大量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避免德育化——重在心理疏导,而非批评指责;避免教条化——课程设计不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避免模式化——不死守固定的课程模式,勇于开拓创新。二要走心,要了解学生,教学方法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营造温馨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要充分接纳和尊重学生;要注重细节的处理,把握好“力度”;要坚持“磨课”,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关键词〕心理课;有趣;走心

〔中圖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3-0028-04

怎样上好一节心理课,或者说,怎样的心理课是一节好课?作为一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我听了很多心理课,在进行调研、培训的过程中,与很多教师、学生交流过。在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之后,我认为一节好的心理课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有趣”,二是“走心”。

一、心理课要“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增加心理课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活动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那么,怎样增强心理课的趣味性呢?

1.避免学科化

心理课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而设计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有效减轻心理负担,更加轻松地生活和学习。所以,心理课不能像语文、数学课一样,讲授大量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心理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只是让学生懂一些道理,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心理课应强调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自动,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宣泄情感,从中得到体验和感悟,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2.避免德育化

在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行政体系划分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事实上,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和人生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重视对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接纳和无批评,排斥说教和指责。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建立要注重个人过程经验,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重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和惩罚。

3.避免教条化

虽然目前心理课不是国家课程,没有国家统编教材,但市面上有好些不同版本的心理课教材,有些教师上心理课习惯照本宣科,被课本限制了。我曾经在听了一位教师上课之后,开玩笑说:“你可以当这个教材的形象代言人啊。”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照本宣科,完全就是教材的“活化”。心理课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一定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征,还要结合国家的形势发展、社会现实状况和本校实际情况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4.避免模式化

当前,我国的心理课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提炼出了一些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游戏(故事)导入—事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升华—总结”。有些教师生搬硬套,追求上心理课的固定模式。其实,正像写文章可以直叙、倒叙、插叙,不同的写法一样可使文章出彩,心理课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每位教师都是开拓者,都可以探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属于每节课的有效形式和模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形式。

心理课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是讲授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和游戏训练法,并不是每一节课只用某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合理地选择与组合运用这些方法。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既有讲授,又有谈论,还有角色扮演或者行为训练。这样,让学生随时处在变化的活动之中,不至于感到单调、乏味和厌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两位心理教师同样上“珍惜时间”这一主题课,同样在课程中设计了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但是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不同。一位教师让全体学生站起身,在心中默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让学生组成2人小组,通过两人一起扮演时钟(其中一人演时针,另一人演分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逝。

显然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教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感悟自然也会更深刻些。

二、心理课要“走心”

心理课要有趣,但有趣不等于搞笑,不等于作秀,不等于娱乐,甚至不等于轻松。一节好的心理课必定是“走心”的,只有走心了,才能真正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才称得上真正的、高级的“有趣”。

1.心理课要“有心”,要了解学生课堂形式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心理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

一节初中二年级“认识自我”的心理课上,教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马过河”的动画,接着让学生讨论“小马过河的行为反映了什么?”只有两三个学生简单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道:“小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一材料选自小学语文第三册。虽经过修改,但对中学生而言,实在显得太幼稚了。

心理课不能上成心理学课,但不等于完全不能在心理课上进行心理学理论与知识的讲解。心理学理论依据除了是教师设计活动时的基础支撑之外,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讲授也能起到使学生知晓、内化的作用;但对理论的讲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而定。例如,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课上应尽量减少理论的讲述,而更多地通过活动去引导。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则可以在必要时适量引入一些理论,但一定要浅显、简短、易懂,最终通过活动、练习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体验。

说到了解学生,此处特别强调:在心理课中,有的教师喜欢使用心理测验,其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或程度,但有时候教师使用的是非标准化测验量表,而且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一些教师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很不科学。例如,把“对别人的羡慕”解释为嫉妒;把“做不完数学题,感到烦躁”解释为消极情绪等。心理测验的使用需要十分谨慎,不建议教师们在心理课堂上使用,如果使用的话,一定要向学生说明:测验带有很大的娱乐性质,测验的结果不是精确的。

2.心理课要“用心”,要营造温馨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心理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情境性活动,创造温馨安全的心理氛围,设法调动所有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力争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

在上“坚强面对挫折”一课时,一位教师选用了林肯的例子。考虑到林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位美国总统,因此在呈现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是隐去人名和结果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一个人参加13次竞选的经历,并且每次竞选的结果都延迟一步再呈现。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对人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也更有感触,当看到他竞选总统成功时,不禁发出一阵欢呼。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谈战胜挫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谈到了“坚强”和“坚持”。而在另外一个班用了传统的直接呈现故事的方式,学生的情绪则没有被调动起来,反应平淡。

3.心理课要“精心”,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以“集中注意力”一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注意力的概念、注意的类型、注意力的品质、影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注意力方面的特征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的区别等基本概念和原理都要进行认真学习,并认真分析所在年级和班级学生注意力方面的实际情况。

一位教师在给三年级小学生讲“多彩的情绪”这节课时,为了让小学生了解情绪的“多彩”,她请在出版社工作的画家朋友画了许多生动的漫画,直观地给学生呈现“生气”“失望”“伤心”“高兴”等情绪。

一位教师为了上好一个二十分钟的讲座课,可谓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有了新的想法就先和学校德育主任交流,思路开阔之后,及时修改讲稿,然后再与区级专家沟通,然后再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修改了二十余次。

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较,中小学心理课存在师资缺乏,教材缺乏,教学资源缺乏。心理教师平常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积累,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杂志、身边的人和事,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心理课程资源。当然,专业会议和培训材料更是要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4.心理课要“真心”,要充分接纳和尊重学生

心理课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切实体现了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理念。教师唯有真诚地表达和展示自我,才能激发和唤醒学生,让他们流露真情。在心理课中,教师要注意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言行、人格和内心世界,让学生“安全”地敞开心扉,自由地参与活动,尽情地释放自我,以达到调整身心的目的。对于学生比较过激或有偏差的言行,心理教师要平静对待,巧妙引导和转化。

心理课虽然强调尊重、欣赏、激励,但并不意味着一味表扬。表扬过多,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我曾听过一节课,教师为鼓励学生,学生一发言,教师一律回应“好,好,你真好”“棒,棒,你真棒”。开始学生还觉得新鲜,时间一长就觉得像白开水一样无味。赞美、夸奖人应该发自内心,否则会让被夸奖者心里不舒服。

5.心理课要“细心”,要注重细节的处理,把握好“力度”

就像做菜的时候,盐要放得合适,味道才鲜美。放多了太咸,放少了,味道出不来。对心理课的具体环节,教师要细心处理,把握好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力度”。

有些教师喜欢做课前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如果这个调查用時很短(5分钟之内),完全没必要提前在课外做,在课堂上直接做,有利于学生感受的连续。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某个观点最好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例1:教师:中国男篮时隔4年以9连胜的战绩重获亚锦赛冠军。看到这一喜讯,我们不由得想到中国男篮发展道路上一位功不可没、不可或缺的明星人物——姚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篮球职业人的生涯之路。

点评:姚明是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一起回顾这位篮球职业人的生涯之路”之前,可以先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姚明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姚明职业生涯之路进行深入考察探究的兴趣。

例2:“有趣的感觉”课上,教师带了一些东西摆放在桌子上,让学生们看、听、触、闻。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不同的感官带来了不同的感觉。

点评:教师总结得没错,建议再进一步补充:不同的东西带来不同的感觉,更进一步,同样的东西也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因为被不同人品评),这样一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感觉”的认识,认为真的很“有趣”。

6.心理课要“耐心”,要坚持并不断提高

好课是“磨”出来的。“磨课”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一位心理教师写自己做公开课的感受:刚接到任务的时候就像一个渴望独立的孩子被妈妈告知你可以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感觉未来充满了挑战和刺激,眼前不断闪现许多美好的憧憬;准备的环节就好像既渴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的青春期的小小少年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小叛逆、小情绪,甚至想过放弃。“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当一次又一次修改教学设计却还不能达到要求时,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表达;但同时也是幸福的,因为每一次调整都会让我和孩子们离得更近!

一位教师在参加市优质课大赛后这样写道:这个过程总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时而让人无奈,时而带来希望;时而到达崩溃的边缘,时而充满无穷的力量……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亲自走过,我不会知道一节优质课背后凝聚的是怎样的付出、努力和团队的力量。坚持,不放弃,在不断地修改和研磨中,我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后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会更坚定信念,会更加坚强,更加满怀希望,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有趣”和“走心”,其中贯穿的是“爱心”。繁体字的“愛”是有“心”的。这爱是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爱。因为爱,所以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虽然有迷茫和彷徨,但也在其中得到历练和收获。心理课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且行且反思,不断推进、完善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真正爱上心理课,使心理课成为学生的“精神休憩地”和“梦想加油站”,真正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和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31)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

猜你喜欢
心理课走心有趣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
做一名“走心”班主任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
从“听”音乐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