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黄籍”一词源流考

2019-12-30 01:45丁海斌李晶晶
北京档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户籍含义文档

丁海斌 李晶晶

摘要:“黄籍”是中国古代对户籍类档案的一种名词称谓,其基本释义为户籍簿册。本文以历史语言学的方法,考证了“黄籍”一词的起源及发展演变问题。“黄籍”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应用起即与“户口”等户籍含义的词汇相伴随出现,是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统治者管理国家、管理户政的重要工具,属于专指性较强的偏正式文档名词。“黄籍”一词的使用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明代以后被“黄册”一词取代而逐渐隐匿于历史潮流中。

关键词:黄籍户籍文档名词起源词义

Abstract: "Huang Ji" is a Chinese noun term for the family register files. Its basic definition is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book.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n? guistic approach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rm "Huang Ji". The word "Huang Ji" first ap? pear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since the application is accompanied with household mean? ings such as "Hu Kou" vocabulary, is the ancient rul? ers to gover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period, the impor? tant tool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belongs to the special reference noun strong partial formal docu? ment. The use of the word "Huang Ji"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fter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replaced by the word "Huang Ce" and gradually hidden in the historical trend.

Keywords:Huang Ji; Household registration; Doc? ument noun; Origin; Meaning

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户籍制度的研究给予较多关注,但对户籍名词的专门性研究涉及较少。本文的研究对象“黄籍”是中国古代户籍类文档名词中较重要的一个,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但学术界对“黄籍”一词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缺乏对其起源及发展演变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黄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户籍制度研究、“黄籍”书写材料之变化和东晋南朝为整理户籍而推行的“土断”政策等方面。[1]因此,基于“黄籍”一词的重要性及其研究之不足,本文对其起源、含义及历史演变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

一、构词词素“黄”“籍”的来源及其组合的条件与过程

“黄籍”一词是由“黄”和“籍”两个单音节词素组合而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在探索“黄籍”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之前,有必要先考查其组成词素“黄”和“籍”的起源与词义演变,以便了解两者组合时的词义,并考查“黄籍”一词的组合过程及应用等问题。

(一)“黄”的产生及词义演变

上述关于“黄”字本义之各家言论基本是围绕“黄”字本义是属象形字还是形声字展开的,郭老提出“黄”本义为佩玉的说法较早,也备受推崇,学界虽尚未将其作为最后定论,但已逐渐得以沿用。

此后,“黄”字根据表“佩玉”这一义项引申出其他多种词性及含义。如作形容词,它表示黄颜色。例如,《易·坤》载:“天玄而地黄。”[8]如作动词,它表示变黄,或表示草木枯萎,如“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9],或表示果子成熟,如“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10]作名词,例如,一表示深红色的马。《诗经·鲁颂》载:“有骊有黄,以车彭彭。”[11]二表示黄金、金印。《史记·平准书》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12]三表示雌黄,指古人涂抹文字,点校书籍的颜料。唐代白居易在《酬卢秘书二十韵》中载“笔尽铅黄点,诗成锦绣堆。”[13]四表示古代户役制度中的婴儿或三岁以下的幼儿。如《新唐书·食货志一》载“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14],《正字通》载“黄自男女始生登籍而名之也”[15],等等。

由以上可知,黄色虽不是“黄”的本义,但作为引申义从先秦始已经成为它的主义项。如组合动词“变黄”,名词“土黄”“焦黄”“枯黄”等。自先秦至西晋,表“黄色”这层含义已成为单音词“黄”最主要的使用义项,表达方式逐渐多样化,如增多了表示材料(黄金、黄纸)和药物(黄芪、黄檗)等具体实物形态的汉语词汇。

(二)“籍”的产生及词义演变

“黄籍”直接来源于“籍”,“籍”是主词素,组词含义是户籍。

单音词“籍”除本义外,作为名词使用义项众多。一是指记录重要信息的书簿。如《礼记》载:“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20]“籍”字或指书册,如“书籍”“古籍”。萧统《文选·序》载:“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21]“籍”指登记的名册。如《史记·蒙恬列传》载:“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22]“籍”也与单音词“典”组合成“典籍”,指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献。如《左传·昭公》记载:“冬十月丙申……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23]二是指税,包括粮食、牲畜、衣物等在内的各种捐税的统称。《诗·大雅·韩奕》载:“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籍。”[24]三是指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如“是故天子躬率,诸侯耕籍,田大夫士第有功级,劝人尊坠产也”。[25]四是指人名或姓氏。《汉书》载:“二年(冬),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26]五是指法令。《韩非子》载:“此三士者,言袭法,则官府之籍也。”[27]

“籍”字不仅当名词使用还当动词灵活使用。例如,“籍”通“藉”,表示借助,采用之意。“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为害于时也。”[28]另有登记、征用的意思,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量入脩赋,赋车,籍马”。孔疏云:“赋与籍俱是税也。税民之财,使备车马。”[29]这里的“籍马”指登记征用马匹。此外,动词“籍”有书写、记录的含义。《史记·趙世家》中载:“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30]

“籍”在产生初期就已具备文档含义,且本义指户籍这一义项在历史应用上始终占主导地位,以“籍”为中心的文档合成词也多带有户籍含义,如“户籍”“版籍”“黄籍”“籍帐”“鱼鳞图籍”等。

二、“黄籍”一词组合的过程

“黄籍”一词是指户籍,但户籍类文档名词(包括“户籍”一词)很早就产生了,而直到两晋南北朝时“黄籍”一词才产生。那么,“黄籍”一词产生前的户籍类文档名词是什么情况呢?“黄籍”一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南朝之前“户籍”类名词简述

“户籍”,顾名思义为登记户口的册籍。南朝前有迹可循的户籍类双音节文档名词约12种,最早的户口登记可追溯到先秦。如“户籍”类文档名词中的“户籍”一词,出现于春秋,《管子·禁藏》记载:“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31]《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登于天府。”[32]又载:“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三曰听闾里以版图。”[33]这里的“版”“比居”“版图”即为早期出现的户籍类文档名词,其中“版”为户籍,“版图”在古时指户籍册和地图,另外还有“比要”“役要”,皆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户籍名词。

自秦汉至两晋新增“户籍”类文档名词5种,即“版籍”“傅籍”“名籍”“名数”和“市籍”。此时应用最多的是先秦时期继承下来的“户籍”一词。其次是“名数”,《史记》载:“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索引案:小颜云‘无名数,若今之无户籍。”[34]其他名词仅是零星出现,如“版籍”“傅籍”各仅1处。

(二)“黄籍”一词的产生

首先,从社会背景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逐渐取代帛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为延长纸张寿命,发明染潢术,“凡打纸,欲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35]书中同时提到了“雌黄治书法”等多种方法,例如,“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必须三度舒而展之”。[36]通过此法,不仅能达到染色目的,而且能有效防止虫蛀。黄纸应用领域广泛,常用来书写重要文书,“黄籍”即用黄纸书写。

其次,结合构成双音词的词义进行分析。东晋南朝时北来侨民不断,将土著居民户籍和侨民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其中“黄籍”,按字面的理解即黄色的簿籍,又为何会表示户籍的含义呢?“籍”的本义为记载户口、赋税、名册的档案,常专指户籍档案。而组成词素“黄”在隋唐时期方有表示“人口”之意,但“黄籍”在两晋时期就已出现,并表示正式户籍。据笔者考证,词素“黄”自先秦用作形容词表“颜色”含义出现后,陆续在此义项上派生出多种转义,如动词表示“变黄”、名词将涂抹颜料称“雌黄”等。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时“黄”字的演变被赋予了特殊意义,“黄”不再单指一种颜色,尤其当“黄”与“籍”组合一起出现时,即在表示颜色的基础上特指一种专门文档,明确被称为“黄籍”。两晋时期纸张逐渐普及,“黄籍”的记录载体也由黄纸代替木牍,其中“黄”字引申用以表示借助黄蘗药力处理纸张,以避蠹虫,即指黄纸。“黄籍”亦成为户籍名册的特定名称,其含义与载体颜色的关联性渐渐淡薄,后世即使不再用黄纸,因习惯仍称户口名册为“黄籍”。

根据国学宝典数据库检索情况,如表1所示,“黄籍”一词首先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引《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38]《晋令》中的“黄籍”作为文档名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并有“户口”一词作为前缀限定“黄籍”,此时的“黄籍”趋向于“籍”本身的含义,表示户口簿,但还未单独用来专指户籍。2010年甘肃临泽新出土一份发生于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十二月间的民事案件《田产争讼爱书》,在该文书中孙发说:“会皆民盛,论列黄籍,从来四十余年。”[39]而《田产争讼爱书》为一批西晋时期成册的简牍文书。可见,自《晋令》颁布以来,上至国政,下至县民,皆有使用文档名词“黄籍”,且最初的载体形式为简牍,后为黄纸,指代户籍。又如“八月戊午,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辛酉,开亡叛赦,限内首出,蠲租布二年。先有资状、黄籍犹存者,听复本注”。[40]这里的“黄籍”一词亦表示户籍册。

通过检索《国学宝典》数据库,“黄籍”一词共出现46次,如图1所示。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6次,占13%。从使用频次上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频次为0.01。单音节文档名词“籍”本身是低频词,为0.307(数据来源为《中国古代主要中低频单音节档案名词研究》一文中的图1[41])。“籍”族文档名词中“黄籍”一词使用频次极低,但在魏晋南北朝产生之时已得到初步发展。如表2所示,从部类分布情况上看,史部出现5次,集部1次,专指户口簿册。例如,“乃别置板籍官,置令史……百姓怨望。世祖乃诏曰:‘夫简贵贱,辨尊卑者,莫不取信于黄籍。岂有假器滥荣,窃服非分。”[42]

三、古代“黃籍”一词产生以后的发展演变

“黄籍”是表户籍含义且专指性较强的偏正式双音节文档名词,产生于两晋南北朝之时,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元明时期明显呈衰败之势。因它与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密切相关,自出现便得到统治阶级重用,影响政治统治及经济发展,在众多户籍类文档名词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唐代——“黃籍”一词的发展时期

“黄籍”作为户籍类文档名词的一种,在唐代土地赋税改革影响下取得进步,继承了南北朝时期指代户口簿册的用法,《通典》有云:“诜不能远虑避难,以亡其妻,李非犯七出见绝,终又见逆,养姑于堂,子为首嫡,列名黄籍,则诜之妻也。”[43]这里的“黄籍”为户籍册。此外,唐代完善赋税制度,“籍帐”等表示登记户口、田地、赋税等的簿册新词的产生,含义更加丰富,对“黄籍”一词的使用产生冲击,使其在管理职田活动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正式的职田、公廨田簿籍为“黄籍”,临时的为“白簿”。

从应用情况上看,隋唐五代对文档名词“黄籍”的使用较南北朝时期大有进步。隋唐五代出现11次,在总次数中占比23.9%。使用频次为0.025,相比两晋南北朝0.01,频次较高并达到历史最高点,但在频次上0.025仍远小于1,故“黄籍”一词为低频次文档名词。在部类分布情况上分析,“黄籍”在南北朝时期(5次)都集中出现于史部,而隋唐五代史部(8次)、子部(1次)、集部(2次)皆有出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宋代——“黄籍”一词的繁荣时期

“黄籍”一词在宋代的户籍类文档名词使用中依旧占有重要地位。《资治通鉴》载:“初,太祖命黄门郎虞玩之等检定黄籍。上即位,别立校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44]除本义户籍簿册外,“黄籍”含义逐渐丰富。如记载唐朝在管理公廨田和职田时置有白簿和黄籍。“内外文武官职田。及公廨田。准式。州县每年六月三十日勘造白簿申省……又准式。职田黄籍。每三年一造。自天宝九载以后。更不造籍。”[45]再者,“黄籍”在宋代也被用来指重要的簿籍。宋词有云:“门阑。车马动,扶黄籍白,小袖高鬟。渐胸里轮囷,肺腑生寒。”[46]这里的黄籍并没有专指户籍的迹象,被借用指代重要簿籍。

宋代社会稳定,为文档名词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宋朝延续使用“黄籍”一词,并继承其使用习惯,共出现了12次,在使用次数上较唐代略有发展。但频次为0.012,已有明显回落之势。在文献部类分布上,宋代“黄籍”一词出现在史部、子部、集部和丛书等部类中,较唐代使用范围更为丰富。这与该阶段统治者重视政治经济改革和编史修志工作有关,且含义也更丰富。例如,“先是,州县职田、公廨田,每岁六月以白簿上尚书省覆实;至十月输送,则有黄籍,岁一易之。后不复簿上,唯授租清望要官,而职卑者稽留不付,黄籍亦不复更矣。德宗即位,诏黄籍与白簿皆上有司”。[47]此处“黄籍”一词与唐代土地赋税相关,这种用法集中于唐宋。其次是子、集,丛书仅出现1次。如“徒劳说三史,浪自看五经。洎老检黄籍,依前住白丁”。[48]

元代为加强社会控制,通过户籍管理严格等级区分,又因元人用语的特殊习惯,整体上这一时期对文档名词使用较少。为此,元代对“黄籍”一词的使用也骤然减少,在次数及频次上皆明显大幅度衰落。“黄籍”作为户籍类文档名词仅在史部出现1次,说明依旧保持了其在户籍名词中的主体地位。

(三)明代——“黄籍”一词的复苏时期

明代社会管理完善,通过建立人口登记制度等,加强对户籍的重视。“黄册”一词盛行,在户籍类文档名词使用中“黄籍”逐渐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如《大学衍义补》中亦有明确记载:“所谓版者,即前代之黄籍,今世之黄册也。周时惟(唯)书男女之姓名、年齿,后世则凡民家之所有丁口、事产皆书焉,非但民之数而已也。”[49]这里同时提及了“版”“黄籍”“黄册”,直接说明了三者共有户籍册的含义,并且为相继取而代之的关系。

明代对“黄籍”一词的使用主要继承其表示户口簿册的本义。如《震川集》载:“君讳允……本姓吕氏,系出正惠公端,其后自河南再徙馀姚,以黄籍误书吕为李,因姓李氏。”[50]此外,明代“黄籍”一词亦用来当作衡量官职升降的簿册。如“嘉靖元年,泽言天下军官,部皆有帖黄籍,用以黜陟,锦衣独无,于是置籍如诸卫”。[51]早在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设有司徒府,保管中正定品、升降所使用的簿册,这一簿册亦用黄纸誊写。如“晋南阳中正张辅言司徒府云:‘……韩氏居妻丧不顾礼义,三旬内成婚,伤化败俗,非冠带所行,下本品二等,第二人今为第四,请正黄纸。”[52]而明代“帖黄籍”用法应由两晋时期吏部选官、升降定品所采用的黄纸簿册沿袭而来。[53]

从统计范畴看,明代“黄籍”一词的使用较前朝有所回转,在使用频次上呈现出又一小高峰,但较唐代应用相差较多,整体上“黄籍”一词已然衰退。在使用次数上,明代共有7次,其中有史部1次、集部3次、丛书1次,并新增部类经部2次。由此看出,“黄籍”一词在明代的继承使用中也有新突破。但总体上,明代“黄册”的产生代替了“黄籍”,使其呈现逐渐衰落的态势。

(四)清代——“黄籍”一词的趋于消亡时期

清代“黄籍”一词的出现延续了明代的使用,更多的是历史记载,在词义上已不再创新,专指户口簿册的本义更加强烈。这主要是因为明代专门设立“黄册制度”作为赋役之法,备受统治阶级重视。比较“黄册”一词而言,“黄籍”的使用已大大遭受冲击,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已彻底取代“黄籍”的重要地位。

清代为文档名词发展的烂熟期,各部类文献整体上大量增多,“黄籍”一词较前朝虽有回转,但也仅出现9次,主要集中于史部(1次)和集部(8次);从频次来看,清代为0.007,较宋代(0.012)、明代(0.008)持续下降。可见,“黄籍”一词在清代的出现更多是用以引述其在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作为户籍类文档名词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由此说明,明清时期“黄籍”一词的地位已彻底被“黄册”所取代,继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为使本文统计出来的数据样本更为全面、“黄籍”一词的词义发展应用规律验证更确切,笔者同时检索了爱如生数据库,作为数据样本的进一步说明。[54]

经爱如生数据库(先秦至清代)检索后,逐个对数据进行清洗,明确为文档名词含义的数据共有258个。其中,南北朝出现5次,唐代出现11次,宋代出现42次,元代出现8次,明代出现64次,清代出現128次。各朝代历史记载占比情况,如图2所示。在检索数据中,明代、清代有较多历史文献的重复引用,没有新的文档含义出现。而且,这更加证实了“黄籍”一词表户籍簿册含义的事实。“髙祖命虞玩之等检定黄籍,何子平传云公家取信黄籍,籍年既满便应扶持,黄籍正今黄册,不始于唐矣……黄籍犹今之青册,亦非始生登名之说。但不知何取于黄晋……白籍其谓中原丧乱……似以客户为白籍,而黄籍乃土著之民也。意者土色黄故以黄表之,未知是否。”[55]可见,此文的作者已发起讨论,“黄籍”之词义究竟为何?“黄籍”一词的出现又何时?它与“黄册”“青册”“白籍”三者间关系如何?如今本文关于“黄籍”一词的源流考释,进一步与明代孙能传的《剡溪漫笔》观点契合,“黄籍”一词在古代通常表示户籍簿册之意。而且,经过数据库检索,“黄册”一词的丰富发展截至明代,清以后再没有新的词义出现,因明代“黄册”一词的出现正式接替“黄籍”一词的使用。

四、结语

总之,“黄籍”一词为专指性较强的文档名词,出现于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通常用以表示户籍簿册的含义。自两晋出现以来至明清时期截止,作为中国古代户籍文档名词皆有运用。古代户籍与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且称“黄籍”为“民之大纪,国之治端。”[56]而且,“黄籍”一词在中国古代户籍类文档名词中占据较高的使用频次。尤其在两晋至宋代期间,“黄籍”使用次数最多,用法也最为丰富,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BTQ071。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如:方北辰.晋代“黄籍”书写材料的变化[J].文献,1999(2):285-287;张荣强.甘肃临泽晋简中的家产继承与户籍制度——兼论两晋十六国户籍的著录内容[J].中国史研究,2017(3):85-100;郑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38-45;韩树峰.汉晋时期的黄簿与黄籍[J].史学月刊,2016(9):18-33;万绳楠.论黄白籍、土断及其有关问题[C]//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4:14。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十三[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1475.

[3]郭沫若.金文丛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66-167.

[4]李圃.古文字诂林:第10册[M].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02.

[5][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22,358.

[6]陈寿.三国志:第2册[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459.

[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8.

[8]朱熹.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7.

[9]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74.

[10][13][48]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58,4874,9166.

[11][24]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864,770.

[12][22][30][3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42,2566,1814,2768.

[14][4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42,1400-1401.

[15]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1394.

[16]丁海斌,杨茉.中国古代“书籍”一词源流考[J].图书馆学刊,2017,39(10):94.

[18]郑玄.周礼注疏:中[M].贾公颜,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04.

[19]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96.

[20]孟子.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5.

[21]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23]左丘明.左传[M].李维琦,陈建初,李运富,等注.长沙:岳麓书社,2001:630-631.

[25]庚桑楚,亢仓子[M].王士元,补亡.商务印书馆,1939:40.

[26]班固.汉书:1[M].北京:中华书局,2012:1008.

[27]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0.

[28]吕不韦.吕氏春秋[M].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84.

[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07.

[31]管仲.管子[M].吴文涛,张善良,编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70.

[32] [33]郑玄.周礼·仪礼·礼记[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102,7.

[35][36]贾思勰.齐民要术[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11,111.

[37]本文以国学宝典数据库为数据样本的基本检索依据。截至2018年9月,国学宝典数据库共有历史文献4903种。其中,先秦81部,秦汉146部,三国两晋南北朝581部,隋唐五代440部,宋1005部,元312部,明920部,清1378部等。

[38]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6:2726.

[39]杨国誉.“田产争讼爰书”所展示的汉晋经济研究新视角——甘肃临泽县新出西晋简册释读与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1):121.

[40]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2.

[41]丁海斌,岳展弘.中国古代主要中低频单音节档案名词研究[J].北京档案,2016(9):7.

[42][56]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411,409.

[43][52]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2445,1696.

[4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4269.

[4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670-1671.

[46]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9,586.

[49]丘濬.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281.

[50]归有光.震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7.

[51]张廷玉.明史(第1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5238.

[53]在笔者检索的国学宝典数据库中明代出现了“帖黄籍”一词,也仅有《明史》中记载1次。

[54]另外,由于历史数据库的多样性,为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样本更为全面、更为确切,同时检索了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作为辅助数据样本说明。该数据库共收录了先秦至民国(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20世纪初)历代典籍1万种、17万卷,选用版本12500个,18万卷。

[55]孙能传.剡溪漫笔六卷[M].明万历四十一年孙能正刻本:19.

作者单位:1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2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户籍含义文档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浅谈Matlab与Word文档的应用接口
有人一声不吭向你扔了个文档
基于RI码计算的Word复制文档鉴别
虚荣的真正含义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Persistence of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chlorpiryphos-ethyl in male Wistar rat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