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对比华法林用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及护理分析

2019-12-30 01:46崔波王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华法林房颤

崔波 王璐

【摘 要】 目的:对比房颤患者分别采用吲哚布芬与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并展开护理分析。方法:选取102例来本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为对照组,应用吲哚布芬进行抗凝治疗的为观察组,且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与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及D二聚体水平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吲哚布芬与华法林可发挥出相似的脑栓塞预防效果,但吲哚布芬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率,安全性更高,值得重视。

【关键词】 房颤;吲哚布芬;华法林;抗凝治疗

房颤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而作为非瓣膜性房颤重要并发症之一,心源性脑栓塞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1]。目前,临床在治疗房颤患者时,通常采取口服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方法,以降低脑栓塞的发生风险。但是,在应用华法林时,患者有可能出现皮肤紫癜、脑出血等出血性症状,对药物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在此种形势下,探寻出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房颤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此,本文作者以本院102例房颤患者为例,就其分别采用吲哚布芬与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2例房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入院。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中,男女各有30例、21例;年龄为41~73岁,平均(58.1±6.3)岁;观察组51例中,男女各有32例、19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58.4±6.7)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心电图动态监测,均符合房颤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存在瓣膜性心脏病,有血栓疾病、肿瘤、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凝血障碍等病史,由可逆性病因導致的房颤,以及未控制的二级以上高血压等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显示两组有可比性。

1.2 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先对其进行诊断,确诊以后由医生开具药物处方,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用药指导[3]。在此期间,对所有患者展开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根据心内科专科护理对患者进行指导,充分了解其病情程度,询问有无血栓史,并与其展开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消除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叮嘱患者一旦出现皮肤紫绀、出血、四肢无力或严重头晕等症状,需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向医生报告或返院接受治疗[4];告知患者复查的日期,叮嘱其定期来院接受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复查。

给予对照组华法林治疗,即指导患者口服5mg的华法林钠片,并以其实际耐受性为依据,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维持每日用药量2.5~7.5mg。观察组则应用吲哚布芬片,每日口服200mg。当患者出现脑栓塞、脑出血、内脏出血、皮肤出血等症状时,需停止用药。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1年左右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紫癜、脑出血等出血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于采集到的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两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及D二聚体水平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房颤主要包括瓣膜性与非瓣膜性两种,其中,瓣膜性房颤约占所有房颤的70%~80%,也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常见的一种原因。现阶段,临床为降低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主要采取口服华法林的标准抗凝治疗方法[5]。但在应用华法林时,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频繁监测,导致不少患者自行停药,大大降低了治疗依从性。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吲哚布芬能够对血小板环氧化酶产生可逆性的抑制作用,将TXA2(血栓烷素A2)的生产大大减少,进而发挥出阻断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通过应用吲哚布芬,能够将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因而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无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应用吲哚布芬对观察组房颤患者展开抗凝治疗,发现该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及D二聚体水平改善情况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实在预防心源性脑栓塞以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面,吲哚布芬与华法林有着相似的效果;但吲哚布芬治疗过程中无需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频繁测量,而且出血率更低,安全性更高。由于吲哚布芬能够起到与华法林相似的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更少,因而能够将护理人员的工作有效减少。其中,吲哚布芬片导致的出血风险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所在。对于房颤患者而言,由于其病程比较长,需长期应用抗凝药物,为促进其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护理人员就应积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叮嘱其严格按医嘱规范、长期用药,只有这样,才可获得理想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房颤患者展开抗凝治疗过程中,吲哚布芬与华法林可发挥出相似的脑栓塞预防效果,但吲哚布芬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率,安全性更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滕旭,刘丽敏.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05):571573.

[2] 赵乾.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05):5556.

[3] 王汝朋,杨水祥.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2):12461249.

[4] 权大君,黄鹤.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12):10851089.

[5] 刘晓红,杜雷,杨晨,等.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04):397399.文章编号:WHR2019042091

猜你喜欢
华法林房颤
房颤自行停药要不得
抑酸药遇华法林可能便血
房颤有时无症状
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以代替华法林吗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房颤6误区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预防房颤有九“招”
服用华法林,别忘控制饮食
华法林抗凝:警惕不当的中西药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