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好的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2019-12-31 09:10佟茂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考深度问题

佟茂峰

[摘要]好的问题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本前提。好的问题不仅是有意义的问题,更是有意思的问题。好的问题兼具数学味与趣味,能让数学知识变得“好吃而又有营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的问题、捕捉好的问题、经营好的问题,让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催生学生深度理解,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关键词]问题;深度;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89—02

数学总是与问题相伴相生。好的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驱动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的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数学。那么,什么是好的问题?怎样运用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设计、捕捉、经营好的问题,让学生经由好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探寻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设计好的问题,首先要让问题切入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好的问题既不能太琐碎,也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对学生有所启发。好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大问题、核心问题、主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再认识(一)”的教学为例,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如何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本质?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达到自然过渡,获得一定的提升?经过反复推敲,笔者认为,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应当是这节课的重点。基于此,笔者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入手:将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桃?将1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桃?接着出示一盘桃,并且用布罩着这盘桃,这盘桃能否平均分给4只小猴?最后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如果这盘桃的个数是4的倍数,就可以平均分给4只小猴;如果这盘桃不是4的倍数,就把桃切开平均分;不管是不是4的倍数,我们都可以平均分。笔者借助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内涵。

好的问题因其具有开放性而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切入。好的问题应当具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好的问题能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构成一种“压迫感”。没有好的问题,就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的深度学习就不可能真正发生。

二、捕捉好的问题,催生学生深度理解

好的问题可以精心预设,但更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好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被发掘、被延展。换言之,好的问题犹如一个富矿,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惊喜。捕捉好的问题能催生学生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当笔者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提问时间后,问题就如同泉水一般涌出来。比如,已经学过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究竟是怎样的数?百分数是不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既然有百分数,那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学生所提问题有的经过了深思,有的尚显幼稚,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好的问题。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类?哪些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究?只有捕捉到好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探究,进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随后,笔者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捕捉其中好的问题。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再来学习百分数,正说明百分数与分数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可以常见百分数,而很少见到分数?”……最后,学生围绕两个好问题,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展开深度学习,通过比较、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也认识了百分数的作用、价值。

好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也有助于学生的深度交流。通过思考、交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有时候,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比较片面、局限,而好的问题能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对问题形成深刻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问题能催生学生深度理解,引发学生深度交流。

三、经营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好的问题不仅要精心预设、及时捕捉,还要用心经营。用心经营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在數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的问题,根据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探究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呆板走向灵活。

好的问题成就好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意识到好问题的重要性,比如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潘小明老师的“问题解决”,王文英老师的“核心问题”,陈培群老师的“真问题”,等等。经营好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出发,诸如两杯水的多少、两个人的高矮、天平两边物体的轻重等,去认识生活中的“比”,这些“比”基本上都表示一种“差比关系”。那么如何从生活中的“差比”过渡到数学中的“倍比”?笔者引导学生从“倍比”的视角去看待以及改写生活中的“差比”例子,从而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比的数学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至此,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诸如“什么是数学中的比?”“比与除法、分数有怎样的联系、区别?”通过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逐步感悟到:数学中的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一认知为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尺乃至于正反比例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助一系列问题,学生还逐步认识了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即同类量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同类量的比会产生不同的关系。可见,好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好的问题将学生真正推到数学学习的舞台中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好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问题启发学生、引领学生,从而真正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好的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及时捕捉、用心经营。作为教师,要选择好问题的角度、安排好问题的梯度、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让问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丰富。通过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催生学生的深度理解,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责编 黄露)

猜你喜欢
思考深度问题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