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中轴线再认识

2020-01-02 00:16鲁维铭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祖中轴线都城

鲁维铭

由于史书未有汉长安城中轴线的明确记载,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等各学科便从不同角度去探寻汉长安城的轴线,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子午谷至天井村西汉遗址超长建筑基线说、西安门-未央宫前殿-横门大街-横门一线说、无明晰中轴线说、东西向轴线与南北向轴线动态转移说。

各说依据都城传统布局理念、传统文化观念及长安城平面布局特点分析西汉长安城的中轴线相关问题,诸如:西安门-未央宫前殿-横门大街-横门一线说立足都城轴线多与宫城轴线重合的理念,而且以“左祖右社”为依据;东西向轴线与南北向轴线动态转移说以礼制建筑判断西汉长安城朝向,进而判断其中轴线所在。各说虽以各种理念为据,但较少从西汉长安城营建过程去寻找其中轴线。笔者以为,探寻西汉长安城的中轴线需立足轴线的本质,寻找统率西汉长安城全城建筑的所在,此即为西汉长安城之轴线。

一、中轴线再释

《说文解字》言:“轴,持轮也。”意即绕转之凭借。《汉书》亦有“当轴处中”[1]的记载。可见轴一般居中并被环绕。轴线在城市建设中即为城市布局的参照,城市的轴线为城市兴建的重要基线,为城市建筑的灵魂所在。自先秦始,我国城市布局就讲究绕轴展开,以轴贯城是集权理念在城市布局中的体现。《考工记》中所说“旁三门”“九经九纬”即暗含绕轴布局之意。

轴线具有两大作用,即统率全城和居中对称,居中对称是统率全城的发展。西汉以前,尤其是先秦时期,由于都城营建思想并未统一,对地貌的改造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建筑技术、防洪需要等各种条件限制,都城布局大相径庭,都城布局也难以完全对称。诸如燕下都的宫殿区在都城北部[2],鲁曲阜故城宫城居中[3],秦栎阳城宫城偏北[4],正如《管子·乘马》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5]汉代以前都城布局虽不一致,但其都城布局仍有一定原则。都城中宫城选址一般居中或居高。居中的宫城其轴线的延长线一般即为都城轴线。然有时都城中部地势较为低下,宫城不得以选址在都城的侧翼高地,此时城市轴线亦会向两侧偏移,但无论轴线居中或稍向两侧偏移,均对全城建筑具有统率作用。汉代以前都城或以宫城与廓城相连接的道路为轴线,如齐临淄城、赵邯郸城,或以大的地理要素作为轴线,如秦都咸阳以渭水贯都。

北魏以后,随着木构技术不断进步、井水的大量使用,都城可以稍微远离河流,防洪压力减小,而且宫殿建筑主次衬托以示宏伟,这样宫城一般多居于都城中线之上,宫城轴线与城市轴线能更好地重合。宫城居于都城中线之上,都城各建筑也能更好地对称而建。诸如隋唐长安城,宫城居于正中偏北,都城轴线不仅中贯宫城而且平分廓城,里坊对称分列于轴线左右。

显见,中轴线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亦有其历史发展过程。轴线理念是集权理念与择中原则的交互作用在都城建设中的体现,其是都城布局的凭借,是中央权威的象征。先秦时期是轴线的萌芽阶段,由于当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弱,轴线多为城与廓连接的主干道或城市主要地理凭借,如河流等,此时的轴线对城内布局的统率作用较弱,且不一定居中,都城布局也难以完全对称,但不能因此否认轴线的存在。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更加强调中央权威,在都城布局上必然更加突出轴线的作用。汉都较于秦都是为统一规划新建,择定中轴线就更为必然。汉晋时期,城市轴线多为中贯宫城的主干道,轴线开始居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轴线,且轴线两侧建筑较先秦讲究对称。北魏以后,中轴线中贯全城,城市布局十分对称。汉长安城居于城市轴线发展史的过渡阶段,其轴线不仅统率全城,而且开始讲究居中对称。

二、从汉长安城的营建过程看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地位

探寻汉长安城之中轴线,需从汉长安城营建过程入手。汉长安城营建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高祖选址并建造基本政治建筑、惠帝筑城、武帝兴扩。三个阶段均围绕长乐、未央二宫之间的道路即惠帝以后的安门大街展开,安门大街居于都城中心,其即为汉长安城的中轴线。

(一)高祖选址、建造基本政治建筑已然确定都城中轴线

刘邦听从刘敬、张良建议而都关中,初居栎阳,令萧何营建长乐、未央二宫。关于长乐宫的营建起始时间,《西汉会要》记载:“高祖五年,治长乐宫。”[6]《汉书·高帝纪》:“五年……后九月,徙诸侯子关中。治长乐宫。”[7]《三辅黄图》记载:“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高皇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8]《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七年)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9]《史记·叔孙通传》亦载:“汉七年,长乐宫成。”[10]可见,长乐宫应是高祖五年(前202年)在秦兴乐宫基础上改建,于高祖七年(前200年)建成。《周礼正义》言:“凡建国必先定宫庙之位。”[11]长乐宫是汉长安城的第一座宫殿群,也是汉初的政治中心,其位置对汉长安城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长乐宫成后,萧何始作未央宫。《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12]《汉书·高帝纪》对于未央宫营建时间的记载更为具体:“(八年)二月,(上)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13]未央宫建成后,“(刘邦)自栎阳徙都长安。置宗正官以序九族”[14],此时长安城初为汉都。

长乐宫与未央宫是汉长安城的主体建筑,被称为东西二宫。虽然高祖以后以未央宫为朝宫,但长乐宫的地位在西汉也很重要,尤其在刘邦初建长安城时,其地位无比尊崇。《雍录》曰:“天子之居,当为正宫。”[15]又曰:“长乐也者,既以为居,又以受朝,无异乎正宫矣。”[16]显见高祖朝长乐宫的地位。高祖后,长乐宫为太后所居,皇帝需定期“东朝”,其地位依然显赫。

依据刘邦时代所建的建筑,高祖时应该已经对汉长安城布局做了大致规划:东西二宫建成后,沿二宫中间道路继续向北扩展,以至渭水。其一,这个布局思路符合“前朝后市”的传统理念;其二,二宫以北多为秦宫旧地,建城基础好;其三,北向发展可靠近渭河,方便引水。这种都城发展理念从北宫在“高帝时制度草创”及惠帝时所筑城墙即可体现。可以讲,两宫的布局基本决定了汉长安城的大致布局,而两宫之间的道路即惠帝时的安门大街不仅统率两宫,将二宫分为东西,更是汉长安城北扩的轴心。

(二)惠帝筑城决定城内北侧建筑格局,巩固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地位

惠帝时有三次大规模修筑城墙的行动,“按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城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六月发徒隶两万人常役。至五年,复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乃罢。九月城成”[17]。

惠帝所筑城墙与高祖时沿二宫中间大街北向扩建的原则是一致的。城墙建成后,二宫中间大街便成为安门大街。其从安门向北延伸至宣平门大街,长约5500米,宽约45米。汉长安城基本建筑皆在其两侧展开。惠帝筑城受自然地貌与高祖时已有建筑的双重限制。高祖时已筑长乐、未央二宫,南墙就必须迁就二宫的形势,加之微地貌的限制而有四处曲折。北墙则受渭河一级阶地的制约,有七处曲折。东西二城墙相对平直。城门是城墙内外沟通的凭借,汉长安城已有建筑对惠帝筑城亦有重要影响。长乐宫东宫门及南宫门、长乐宫与未央宫中间大街南端、未央宫南宫门及西宫门必须开城门与之贯通。高祖“(六年)立大市。更命咸阳曰长安”[18]。惠帝六年“立太仓、西市”[19]。大市、西市应在汉长安城的西北部,且各成一区。为有效发挥二市的作用,二市之间则必须有大街延伸至北城墙,且需开启城门,即为横门。横门北接横门大道和横门大桥,是渭北陵邑与长安城交通的要道。横门的开启极大地便利了陵邑富商往来于长安城市场。大市自成一区,其东部大致与未央宫东宫墙在一条直线,故沿大市东部向北延伸,在与北城墙交点开厨城门。宣平门由于临近枳道,所以此处开启城门十分必要。长安城各城门在已有建筑的基础上,在便利城市交通的原则下,开启十二城门。十二座城门除却覆盎门、霸城门、左安门、章城门等与宫门相对,其内道路为宫内道路外,其他各门均有内大街。各城门内大街将汉长安城分为若干区块,这些区块分列安门大街两侧。

从惠帝所筑城门中明晰可见安门大街的中轴线作用。首先,安门大街居于城中,左右建筑对应分布。其次,安门内大街是为汉长安城最长的主干道,全长约5500米,基本纵贯全城。然安门大街北部为何没有贯穿汉长安城?这主要因为北墙城门选点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一,因为在城墙建成之前东西二市已自成一区,且二市之间大致对应未央宫北宫门,东市之东与未央宫东宫墙大致相对,加之出于与渭北联系的需要,要求二市之间的北向延长线、东市东缘的北向延长线与北城墙的交点处开启城门,也就是横门与厨城门。此二门确定以后就必然不能将安门大街贯穿全城,否则安门大街与北城墙交汇处又将开启城门,则北城墙三座城门明显太过偏西,显得极不对应,且不便于城内东北闾里百姓进出城门。其二,在传统方位观念中,北向多含消极意义。北,作为方向,在甲骨文中字形如两个背靠而立的人。《说文解字》言:“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徐灏云:“古者宫室皆南向,故以所背为北。”朱骏声云:“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北作为动词又有败北之义。《礼记·礼运》曰:“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向)。”[20]《周礼》记载:“日南则景(影)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21]显见,在传统观念中北向多有“背”及“寒”的含义。加之,北墙位于渭河之南,水南曰阴,阴气从轴线纵贯全城,恐有损王化之气。由此二因,安门大街并未贯穿北城墙。

(三)武帝兴扩并未改变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地位

武帝时期,国力充裕,“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22],于是武帝大力兴修、扩建宫室。武帝首先对长乐、未央二宫进行了大规模扩修。《汉书·翼奉传》记载:“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23]武帝又在长乐宫后建临华殿。其次,武帝大规模兴建新宫,于未央宫北建造桂宫,于长乐宫北起明光宫,又因“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于城西作建章宫[24]。

武帝在长乐宫、未央宫增筑的建筑基本没有改变长安城大的布局。桂宫和明光宫则是在城门内大街规定的区域内建造。桂宫北为夕阴街,东临华阳街,南濒藁街,西近城墙。明光宫北为宣平门内大街,东近城墙,南临香室街,西靠章台街。桂宫、明光宫依然未改变惠帝所筑城门内大街所限定的城内布局。至于建章宫是不得以于城西所建,其使长安城平面有所西扩,但其筑于城外,安门大街对城内建筑的统率作用并未改变。

三、安门大街的统率作用

(一)都城布局沿安门大街呈现尊卑有序的序列

汉长安城以《考工记》为基础,依时顺势营建,安门大街对全城建筑的统率作用显而易见。

首先,安门大街在位置上居中。“择中”原则起源很早。中之古义为“日午”,即中正、平直之意。居中建都、建城于中的观念在先秦已经形成。《逸周书·作雒》记载:“作大邑成周于土中”[25]。即为择中作城的写照。《管子·度地篇》曰:“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26]安门大街从南墙中门向北延伸5500米,基本平分全城,其在位置上居于最尊贵的中部,代表中央和权威。

其次,沿安门大街自南向北呈现帝后住所—后妃和宫女住所—市场及百姓住所这一地位逐级下降的建筑序列。汉长安城南为长乐、未央二宫,二宫分列安门大街两侧。长乐宫初为高祖布政之宫,后为太后所居,地位几可比肩未央宫。未央宫为惠帝至平帝时的布政之宫,是长安城最尊崇的建筑。二宫向北,桂宫、北宫立于安门大街之西,明光宫在街东。此三宫均为后妃、宫女所居,地位次于长乐、未央二宫。继续沿安门大街向北,东西二市在西,闾里集中区在东。北侧主要为市民生活和活动的区域,其地位继续降低。

汉长安城以《考工记》为基础,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前朝后市”的布局。汉长安城宫城包括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及城西的建章宫。城内宫殿以安门大街为轴线分列于都城南侧。长安九市则分立于城北。《三辅故事》引《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27]按《三辅黄图》:“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28]《长安志》引《关中记》:“汉太学、明堂,皆在长安城南,安门之东,杜门之西。”[29]据上述文献,杜门应为覆盎门[30],以略偏东部的覆盎门为参照点,六市在西,三市在东,这恰恰反映出城北的市分布比较均匀,“凡四里为一市”。整体观之,九市亦大致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东市、西市为最大的两个市场,与其余七市均匀展布于城北。

(二)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的都城布局符合西汉尚右原则

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布局的汉长安城,亦凸显了汉代尚右的原则。按照南为正位的原则,安门内大街以西为右,以东为左。以安门大街为界,其右侧自南向北依次为未央宫、桂宫、北阙甲第、北宫、东西二市,左侧自南向北依次为长乐宫、明光宫、闾里。左右对比,安门大街南侧右为未央宫,左为长乐宫,右尊左卑。安门内大街中段,右为桂宫、北阙甲第、北宫,左为明光宫,右侧为后妃主要居住地和高级贵族的府邸,左侧明光宫则为宫女居住地,后期甚至被官员借用,两者对比尊卑立现。安门内大街北侧,右为东西二市,左为闾里,二市地位同样高于闾里。通过对比,汉长安城以安门大街为轴线,右尊左卑、南尊北卑的布局理念显而易见。

在尚南尊右理念下,汉长安城以安门大街为统率南向而建,东西大致相称,自南向北建筑等级逐渐降低的布局格外鲜明。

四、结语

先前学界对汉长安城中轴线的讨论,或者从宫城轴线与都城轴线的关系出发,或者从城市朝向出发、或从现代地理学子午线的角度去衡量,这就很难从中轴线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汉长安城的中轴线。

汉长安城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营建阶段,寻找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必须从营建过程及布局特点中去探求。高祖始建东西二宫,二宫隔中间大街相望。惠帝筑城后,二宫之间的大街称安门大街。安门大街是汉长安最长的街道,基本贯穿全城。汉长安城各建筑分立于安门大街两侧。武帝兴扩继续维持了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地位,使安门大街两侧的城内布局更趋对应。武帝时期,长安城自南向北呈现帝后住所—后妃和宫女住所—百姓住所及市场这一地位逐级下降的建筑序列。从汉长安城的建设过程和布局特点,可以明晰安门大街对汉长安城建筑的统率作用,安门大街即为汉长安城中轴线。

汉长安城中轴线在中轴线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安门大街不仅继承了先秦都城轴线对城市布局的统率作用,而且更为讲究居中对称,虽然由于都城建设时间跨度较长等原因,尚未完全对称,但却对后世都城轴线的择定提供了重要借鉴。安门大街成为轴线发展到中轴线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高祖中轴线都城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