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分析

2020-01-02 06:1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住宿民族团结宿舍

赵 亮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1401)

学生们在课余的时候,活动得最多的场所就是宿舍,学生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宿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同一,对于高校来说民汉学生混合住宿能够提高民族团结,所以民汉学生混合住宿对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校民族学生住宿形式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校宿舍管理与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目前高校学生素材采取的都是集中住宿的模式。集中住宿又分为学院制、年级制、学院制等,从实际中来看,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学院制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以学院为单位,男生女生分开进行安排,之后在从年级或单位或班级来安排住宿。这样的模式一般都是同学院为一栋楼,同届为一层楼,一个寝室内的同学大都是一个班级的。为了让民族学生在住宿管理上能够统一管理,高校普遍让将民族学生安排到一栋公寓进行管理,民族学即会集中到一起住宿,及时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学院或专业。这方住宿管理方式确实方便了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实际上这种宿舍安排的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思想政策教育。

第一方面宿舍安排不合理导致的民汉学生交流平台不足,对于文化的交融是极其不利的,民族同学上课根老师下课只能根本民族同学接触,回寝室也是同民族同学,同学之间的接触面太窄,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因此难以在同一宿舍中开展气氛融洽的活动,甚至很多学生由于交流不足,而被孤立,甚至会因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宿舍管理和整个教育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第二方面是民族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这是因为学生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导致的,他们的生活、学习圈子有限,在几年的学习中,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一个孤立的圈子。民族文化差异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直接决定着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而由于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导致其虽然形式上属于同一个宿舍,但实际上处于不同的圈层,甚至会引发一定的冲突,不利于学生管理和民族团结。

第三个对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方面,从大体上说,民族学生一般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多数高校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换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不论是生活习惯、购物习惯、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去适应。第四个方面是民族间文化冲击的问题了,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也需要学生化时间来习惯,有些学生对于新环境和新文化难以适应,这会导致民族学生不能融入真正的大学校园里,从学校的管理方面来说是有一些影响的。

第四是学生们的认知存在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这些地区在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使得很多汉族学在思想上没有充分接纳少数民族学生,而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也在心理上对汉族学生存在抵触现象,会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的圈子。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们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强化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正确引导。

第五是学校教师的引导不足,宿舍管理不到位。充分吸纳不同民族学生并进行良好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职能的重要目标,也是其重要责任。在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方面,学校教师的引导还不足,没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入相应的内容,没有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以及相互融合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得很多学生存在排斥心理,进而在民汉学生混合住宿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宿舍管理人员也没有对民汉学生混合住宿进行有效的引导,各项管理举措还不到位,导致很多民汉学生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影响了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的发展。

2 民汉学生混合住宿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在高校推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模式能够促进民汉学生文化交流。这种模式能够为能够为学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习各个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帮助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化

普遍来说,高校的民族学生包括四类学生,他们分别是:民考汉的学生、民考民的学生、双语实验班、内高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是大不相同的。民考汉的学生小时候就是读的汉语学校,民考民学生是上了大学才学习汉语,在双语实验班学习的学生是从高中就开始学习汉语的,而内高班学生稍稍有些不同,他们是初升高选拔后,才到内地高中学习汉语。这几类学生的汉语水平从高到低分别是民考汉学生、民考民学生、内高班学生、民考民学生。有些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汉语学习,但是汉语水平还是有待提高,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可以开展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促进各个民族同学进行文化交流,一起学习汉语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

2.2 促进民汉文化交融

人的个性发展及心理活动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一般从小具有本地民族的特色地方出生、成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有民族特色也不奇怪。在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习惯是很容易改变的,例如服装打扮、日常礼俗等方面,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习惯在短时间是很难改变的,例如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等等,短时间难以改变的习惯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些冲击,但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和理解中,还是能够与现实环境进行融合[1]。

2.3 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

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高校的和谐额稳定就是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高校的和谐稳定与每一名学生息息相关,民族的团结和稳定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在校学生也算是中华民族的公民,保持学校和社会稳定是各个公民、每一个民族的任务。普遍来说,教室、食堂还有寝室是学生停留最长的三个地方,而寝室又是呆的时间最长地方,让各民族同学一同生活和学习能够形成各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形成文化认同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十分的有帮助,大学生宿舍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到充满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这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

3 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模式分析

民汉学生的住宿问题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极大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社区方面,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各个民族同学一起参加,在玩乐中增加同学们的情宜,为民族团结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高校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情况是一个学院的学生住在一起,一个学院一栋楼。专业相同的学生混合住宿,民汉学生不加以区分,直接安排到各楼层之中,学生之间的安排以自愿原则,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的宿舍。这种方式可以让相近、相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专业上进行交流沟通,促进汉语和专业内容的沟通和交流。经过学院的合理调控,同学院同专业的民汉学生能够相互交流专业,这样有利学术交流,同时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

第二种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住,多民族的班级直接可以安排混合住宿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的,可实施性强。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几年之内都是同学,在同宿舍中可以增加同学感情促进双方的了解,学习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共同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还在潜移默化中就增强了同班级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气氛。

第三种情况是由民族学生和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混合住,在党员学生、学生干部中率先开展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相当于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典范,然后在逐步推广延伸。一般来说,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号召力、组织性、协调性相对来说比一般学生要强一些。首先在学生干部中安排这个住宿模式能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之后,再邀请他们一起宣传,开展关于民汉学生宿舍混住的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

第四种住宿模式是“书院制”的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跨专业跨学科,且都是学生自愿的。这个是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最理想的效果。这个模式适用于各类学生,特别是具有全面发展需求的学生。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让宿舍提供一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养成更好的一个习惯,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例如互相学习各民族的歌舞或者是其他的美食等。

4 民汉学生混合住宿需要注意的地方

4.1 遵循自愿原则

只有在自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同一宿舍学生能够进行相互交流,才能确保宿舍氛围的融洽和谐。由于每一个民族的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都是不同的,像是吃的东西,或是穿的服饰等,在推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整个过程中,不能是强制性的硬性要求的,事前要宣传到位,要让学生自愿选择,这样才能够稳步推进。所以,学校在住宿安排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宿舍混合模式的选择,进而便于以后的管理[3]。

4.2 不同生源要区别对待

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是有些民族彼此之间是很了解的,在相互了解的民族之间推行民、含学生混合住宿更容易实施。有些民族的学生会其他民族的学生一点的接触过,甚至也不了解,如果直接随机的安排住宿,恐怕效果也不会有多顺利,在推行这个模式之前各个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特点,让他们明白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目的以及民族团结对祖国未来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的安排[4]。 通过区别对待可以充分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差异性,使其能够充分获得尊重,进而可以在宿舍生活中能够显得更为融洽,也更加服从于学校的管理。

4.3 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与一般学生相比,党员和学生干部具有更为明显的带头作用,因此要首先强化汉族学生中那些党员和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在民汉学生混合住宿过程中可以主动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将不同民族学生的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在保留文化特性的同时能够相互促进和不断发展。同时,要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使其能够积极宣传和倡导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减小学校宿舍管理的压力,也更加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4.4 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还能够使得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进而有助于促进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的推广。所以,学校应该以学院为单位,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展示、平台交流、文化竞赛以及不同文化融合作品等,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混合住宿模式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同一宿舍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能够在和谐的宿舍文化中接受教育。

4.5 要做好学院引导与宿舍管理相结合

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清楚这一点:宿舍管理与民、汉生混合住宿模式不是相互矛盾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方向需要加强。一方面,班主任老师多与这些学生交流、沟通,要定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年级的辅导员或者是学生管理老师要认真和学生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不能因为不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5]。只有将民、汉学生混合住宿工作做扎实了,才能够为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工作作出贡献。

4.6 进一步改善混合住宿环境设施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学生住宿条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在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改善其住宿环境设施。首先,要提升相关服务设施的完备性,使得民汉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完备的资源,进而避免因文化理念不同而在资源设备使用上存在矛盾,要在各项硬件设备上进行改进,比如淋浴、洗漱、床位设置、网络等,为民汉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其能够在混合住宿模式下快乐生活、快乐学习,进而可以不断提升相互尊重、相互融合能力[6]。

5 结语

各个高校可根据高校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为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以及未来社会的核心稳定出一份力。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能够为学生开拓视野,增加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让民、汉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对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各民族民族团结以及和谐校园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住宿民族团结宿舍
热得快炸了
民族团结之歌
学校到底是谁的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P大的住宿学院
热得快炸了
如何帮助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宿舍关系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