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的基因传承

2020-01-02 06:19任晓军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师生基因大学

任晓军 倪 亮

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要求大学教育应以立德为首,不仅教给大学生知识与技能,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育,更应关注大学生的品德、思想和心灵。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累积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师生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等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出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关怀。文化基因存在于大学文化之中,是大学文化的深沉结构和核心“密码”。只有赓续文化基因,营造大学校园和谐环境,注重大学精神的长期熏陶,不断增强师生对大学自身文化传统的主动认同与自愿理解,内化为学校的办学品质,同化为师生的思想素养和行为素质,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的最初含义是对土壤的耕作和对植物的培育。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一词的含义不断丰富和升华,已经指向人类在自然和精神领域中的积淀和成就。席美尔说:“文化当令生命富足。譬如一棵野梨树,天生结酸果。可在人工培育下,它会结出甜美果实。故此,文化类似培植,即将人从自然提升至完美。”[1]长期以来,学界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释,但至今仍争论不休。通过长期争论,学界对“文化”的内涵达成基本一致的认识是,文化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产物,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仍在不断累积的积淀物。从当下社会生活可以看出,文化实际上已涵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甚至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这种历史语义的变化反映出人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空间拓展和人对自身认识的历史性升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办学治校过程和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直以来,大学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被人们与社会区隔开来,认为其是文化重地和道德高地,是树“文德”的场所。因此,对社会整体文化而言,大学文化虽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但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学界对大学文化的研究通常包含着多个层面,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3]:二分法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三分法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分法则是在三个层面之后再加上行为习俗层面。不管采取哪一类分层法,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文化的存在首先要有物质基础,随后才能通过物质的积淀形成物质文化。

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人群主体是师生,大学内以师生为主体的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积淀形成大学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基于物质文化,通过大学内整个群体的行为习俗不断积淀而成,展现的是大学的精神文化,能化无形于有形,借有形以化人,充分发挥特有的导向、凝聚、塑造等功能。大学的精神文化虽然无形,但更为深沉、更为持久。它或者通过师生对办学理念、精神要素、价值取向等一所大学长期积淀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研究和主动传承,进行自觉的文化把握;或者通过对师生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犹如人行浓雾中久了也会打湿衣衫一样的非自觉的文化浸润,从而渗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类载体中。因此,可以说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是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制高点[4]。大学制度,如大学章程,既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通过对物质、行为和精神文化进行提炼固化和升华,对大学师生为主的文化行为主体的有力指导、约束和规范,从而让大学文化得以持续发生作用。

二、大学的文化基因

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基本、最为持久和最为深沉的力量,自然也是一所大学的最为持久和深沉的影响力。从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实践来看,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制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名校因为办学历史、基本校情、校风校训、价值传统、文化积淀等不同,最终沉淀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形成自己特有的大学文化,从而影响甚至决定其发展道路。因此,对大学文化再进行深究,灵魂深处却是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5]一所大学的基本物质形态、行为习俗和精神面貌也应该是在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之中、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完成基因测序,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大学的文化基因来自大学的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等物质的积淀,更来自大学整个群体的行为习俗和精神的积淀。大学的文化基因以这个群体的价值体系为核心,由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氛围以及群体作风、观点、信念等元素叠合交融所形成,可以通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元素综合形成的物质成果来展现,也能通过师生的行为规范、文化生活、精神风貌和思想观点等元素物质化后来表现。大学的文化基因以一种更加隐性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这所大学里生活的每一个人,时刻规范着群体的精神生活和行为习俗,构成一种持续的根本精神力量和教育力量。

三、大学文化的基因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6]大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必须对社会文化发挥持续引领的功能,大学的文化基因也只能在传承中才会更有生命力。我国高校必须不断凝练和传承好文化基因,既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当好中国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进而当好青年大学生价值的塑造者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7],传承文化基因,重在结合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精神特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每个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人生智慧。要抓住教师这个教学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厚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素养,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使其自觉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尊严感和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涵养精神世界,架构心灵空间,从而塑造我国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与优良人品。

践行和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需要更好赓续中国的革命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产生的中国革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的原点、初心的支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凝结成中国人民的红色基因。我国高等教育传承文化基因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一方面,注重“思政课程”的实践性,既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也讲好当代中国的英雄故事,特别是用好本校的红色资源和大学生的身边典型,用信仰铸魂,以英雄人物励志。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思想性。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新时代先进文化贯通起来,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和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知识教育、实训实践教育等人才培养各环节。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第二课堂”,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良好教育格局,为青年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同时,要加强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发挥好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听党的话跟党走”成为青年大学生鲜明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四、结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高校之高绝不在于高楼之高,而在于精神品格之高;名校之兴不仅在于其学术之兴,更在于大学文化之兴。抓好大学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大学的文化基因,既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又是履行高校文化传承的切实之举。

猜你喜欢
师生基因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Frog whisperer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基因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