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效干预模式刍议

2020-01-02 06:31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情绪老年人记忆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席卷全球,这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以及中国老龄委预测分析,到2025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2.8%。本文从老年人心理特点、老年人精神需求与心理健康干预等方面入手,讨论如何真正懂得、关怀老年人内心需求;如何通过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抵消老年人的丧失感、处理老年人的负面情绪等方式,帮助老年人维护心理健康;如何通过提高掌控感、扩大兴趣与交往、回顾总结生命等方法,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

精神健康是衡量老人“健康”的核心指标之一,其与生理健康相辅相成。维护老年人精神健康,丝毫不亚于为老人提供经济生活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精神生活是人完整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关涉人发展的一种本质存在。

对老年人来说,在生命的晚期,丧失是生命的主题,由于部分器官功能的逐渐丧失、心理上部分能力的丧失、关系上的丧失,开始出现智力的减退和情绪、性格、行为上的改变。这些都会给老年人带来失落感以及心理上的不良暗示,他们会变得更加敏感、孤独,更加需要情感上的温暖、人格上的尊重、语言沟通上的畅通等。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在生命的晚期,丧失的体验,与年少时期的生长性规律正好相反。

1.躯体上的丧失

首先是视力的老化,俗称老花眼,实际上这是清楚看世界能力的丧失;接下来是牙齿功能的慢慢丧失;接下来是睡眠,失眠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失去睡眠,也是身体丧失正常机能的一个重要表现;接下来是丧失运动能力,走不动、走不远,这是运动机能的丧失,等等。这些感觉器官的逐渐衰退,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2.心理上的丧失

首先是记忆的变化,老年人的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为辅,近事容易遗忘、远事记忆尚好,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在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但理解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其次是思维的变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无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都受到一定影响,而且个体差异较大;智力的变化,老年人的流体智力呈逐渐下降趋势,晶体智力相对稳定,到高龄后才缓慢下降;还有性格的变化,如容易保守、固执、刻板,说话重复唠叨、再三叮嘱,对健康过分担心、焦虑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基本能力——好奇心的逐渐丧失,对新鲜事物探究和参与的欲望不如之前强烈。

3.关系上的丧失

除了身体和心理的丧失以外,生命晚期最重要的丧失是关系的丧失。关系包括对人和对事,身边同龄人的不断去世,老人和街坊邻居交往的可能越来越少,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尤其是现在的都市生活,年轻人有非常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要去应对,跟老人交流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有一些老人的孩子在非常远的城市,或者在国外生活,彼此的联系只是通过电话或视频维持在比较微弱的程度。

所以,从丧失的不同方面来看,人在生命的晚期,跟工作的关系、跟事物的关系也越来越少。在老年人的世界里,有一个重要的感受——空虚,由于一些社会功能的降低,或者是离开社会的角色,很多老人会感觉到自卑和孤独,整个的心灵世界和现实生活都越来越空虚,这也是老人在生命晚期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活动也会随之发生系列性变化。有的老人出现猜疑、嫉妒,有的顽固任性、好发牢骚,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其心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人普遍有以下心理需求:

1.安全感的需求

人的基础安全感来自早年的母婴依恋,早年内化了的依恋模式,就像一条无形的脐带,影响着人一生的安全感和人际交往模式。安全依恋的人,在经历关系上的重大压力事件时,有三分之二会转变成不安全依附,而对于原本就是不安全依恋的人,到了老年期,尤其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乏的人,会感到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从而变得恐惧、焦虑、控制等。

2.情感的需求

人类存在的中心,是渴望和人亲近,被人所爱。心理学家认为:感觉被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绪需求。对爱的需要,不只是一种童年时期的现象。这个需求跟随我们进入成年期。而到了老年期,由于各种丧失导致了自卑、孤独等特点,老年人尤其需要与人亲近。

3.人格尊重的需求

老年人从多年的辛勤劳作转变为退休养老等角色,他们或多或少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了,更渴望得到家人及社会的认可及尊重。他们很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和顺从。

4.依存方面的需求

老年人各个器官老化,机体抵抗力降低,脑细胞退化,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从而感觉力不从心,需要他人的照顾。依赖的心理逐渐增强,希望周围人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得到别人认可,避免孤独。

5.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的需求

老年人特别需要思想感情上的互助和交流,根据有关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大脑其实已经被设定在常态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一个人感觉痛苦和焦虑的时候,如果能够感到自己和某一个信任的人有连接,就会帮助其大脑得到安抚,重新回归平静。

6.和睦的需求

每个老人都希望有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子女,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家庭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到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邻里的和睦,邻里间的关系融洽,不仅能增进友谊,而且对双方都有利,彼此间的爱护帮助,会使老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倍感社会环境的温馨。

7.自主生活、独立决断的需求

部分老年人由于多年的生活习惯,喜欢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主见,不希望子女们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

8.身体健康的需求

老年人有健康需求,面对自己体力下降,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易产生一种怕病、怕死的恐惧心理。他们从主观上不愿意生病,健康长寿是老年人希望生理、心理、社会的有利因素作用下的一种心理需求。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1.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1)鼓励老人与他人建立连接。最能使人疗愈的是人,我们天生需要和人建立连接,只有我们和他人建立连接,且有正确的反馈,才能获得情绪上的稳定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许多研究发现,亲密的、令人信任的或互惠的关系会形成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并使孤独感降低,生活满意度提高。

(2)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老年人增加自我觉知,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心理咨询可以让老人得到心理治疗和解释支持,当问题被解释,就会获得对自己的掌控,即基础安全感。

(3)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专注于自己的爱好能产生“心流”,心流体验又叫沉浸体验,或称“陶醉”,爱好可以引导出心流体验。

(4)让生活充满仪式感。节日的仪式会稳定人的内心,这与群体的共时记忆有关。

(5)让老年人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归属是连接的聚集地,归属感是人际安全感的浓缩和集中,因此要帮助老人融入集体,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归属感。

2.抵消老年人的丧失感

应对老年人丧失感的基本方式是填充。填充这种空虚,去正面地面对丧失,并且做出积极的应对,而不是只接受丧失,任其空虚下去。

如,应对牙齿掉落的办法就是及时补牙,同时也是从心理的角度填充这个空虚,让老人保持着牙齿的完整,咀嚼功能的完整,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对于视力的缺失、减弱,可以通过就医、配眼镜等方式,恢复清晰视力,提升生活质量。对于听力的逐渐丧失,应对的办法是佩戴助听器,这可以帮助老人重新回到容易交流的世界当中。因此,及时去处理牙齿、眼睛、耳朵等功能的丧失,减少空虚对人心灵的蚕食,是防范或者增强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享受晚年的生活。

针对心理方面的丧失,比如说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可以让老年人接触一些比较简单的和过去比较熟悉的内容。当过去熟悉的东西出现的时候,比较久远的记忆会被恢复,老人会重新记住过去事情中的快乐。针对老人好奇心的逐渐丧失,可以在老人的生活中增加一些简单的、新鲜的东西,比如小动物、花草等,对老人来讲,既有变化,变化又不是太复杂。

针对关系层面的丧失,可以给老人安排更多的关系,让老人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交流,促进关系的丰富,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包括年轻人自己去看望老人,包括把孙辈带到老人身边,包括日常的通电话、通信,也包括让老人多参加一些活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或是陪老人一起共享一段时光,让老人觉得有人需要,处在一个生命不空虚的状态里。这些是对生命质量的很重要的提升。

总之,减少空虚感,就是想办法找一些和老年人的能力、智力相匹配的生活内容,填充他们生命中空虚的部分,让老人感到生活有价值。

3.处理老年人的负面情绪

情绪与健康关系十分密切,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运动活跃,增加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老人正确处理日常情绪:

(1)共情法。情绪处理最好的方式,是感到有人跟他连接,并能体会和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即共情。共情的本质,意味着一个人去分享或者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人类的大脑其实是被设定好要利用他人来安抚自己、调节情绪的,在与他人的关联、连接中才能够最好地处理自己的痛苦、调节我们的情绪。

(2)宣泄法。可以通过说出来、哭出来、写出来或者运动等方式来宣泄不满或其他不良情绪。

(3)转移法。通过转移目标、注意力、空间这三种维度,来调整不愉快的情绪。

(4)升华法。升华法是对消极情绪的高水平宣泄,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或通过艺术的表达进行释放,比如绘画、音乐、书法等。

(5)幽默法。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幽默是最高级的防御机制,笑可以放松身心,幽默与创造力、想象力相互作用,能让情绪得到快速调整。

(6)放松法。可以通过放松、冥想等方法,使人进入安静状态。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曾经带来安全感的地方或人,进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7)改变认知法。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负面情绪来自不良的认知,重新评价事件或调整期望值,可以有效降低不满情绪。

(8)命名法。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的阿尔法功能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命名,即把一个人不能承受的情感抛出去,通过一个“外挂的容器”消化,再返还给他,之前的情绪就不再是不可承受的,而变成可以承受的。

4.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

(1)提高掌控感。20世纪70年代,兰格与罗丁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做了一个盆栽实验,作为实验组对象的老年人尽量自己拿主意;而作为控制组对象的老年人则不用拿主意。一年半以后,研究发现,实验组的老年人更快乐、更活泼、更机警、更健康。可见,责任是恢复一个人控制感的有效方法,这并不是指他控制别人,而是指他能够控制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2)扩大兴趣与交往。把精力用在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上,既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社会发展,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扫除失落感和空虚感。此外,还要多参与社会交往,根据身体情况,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加入集体,多与人接触,保证心理上的青春。

(3)增加生命的重要意义。老人对生命经历的全过程,会有很多理解。如果有人能倾听,或阅读分享老人的人生经历,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它的重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从精神文化角度来说,由进入生命晚期的人不断回顾生命,对生命的历程进行总结,将经验进行分享,会为社会带来重要的宝藏。从心理治疗领域来看,无论是当年的弗洛伊德,还是最近去世的米钮钦,或是身处晚年还在不断发表作品的欧文·亚龙,他们都有大量的生命晚期作品。他们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会帮助人们更快地掌握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人类的精神,以帮助后代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发展,这是生命晚期的重要意义。

总之,关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身体的健康离不开心理的健康,晚年的幸福离不开精神上的关怀。虽然,衰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是,衰老的进程可以更有尊严、更有意义,生活可以更充实、更幸福。了解并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这将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家庭,更有益于国家社会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情绪老年人记忆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