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创企业如何打破非遗保护传承困局
——以贵州梅子留香企业为例

2020-01-02 17:08丰兴康
文化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代表性梅子刺绣

◎丰兴康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8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基本特点,非遗不能脱离传承者和受用者而单独存在。从这个层面来看,传承主体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核心因素。但目前,我国非遗项目普遍存在“传承人高龄化”的现象。同时,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很多项目随着老人的故去而艺绝于世。非遗传承人“高龄化”和“后继乏人”是当前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局。

一、文创企业在非遗保护传承中得到重视

尽管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导致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困难局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变革带来的机遇。首先,非遗的经济价值能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自我延续、自我生存的能力[1]。其次,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激活更多人的文化消费意识,大众文化消费逐渐向民族文化产业领域延伸和拓展[2]。最后,非遗被赋予带动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等社会功能。

解决非遗传承人“高龄化”和“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必须“提高非遗技艺的商业转化率”[3]。企业尤其是地方文创企业,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得到普遍重视。如新疆哈密市成立企业和高校共同驻点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使刺绣传统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4]。

二、梅子留香企业的探索实践

贵州梅子留香企业成立于2014年12月,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合理利用促非遗活态传承”的组织与管理、培训与传承、质量与品牌“三大体系”。

(一)组织与管理体系

梅子留香企业建立了非遗传统技艺基地,在有条件的小区建立“居家就业工坊”,如望谟打尖村刺绣基地、长顺县穿青数纱绣基地等,主要负责承担传承人群的集中培训、产品展览展示、制作订单等职能,由企业培养的地方带头人具体负责日常生产工作。企业发起并成立了“刺绣大师联盟”,目前已经有5位刺绣大师加盟,通过在传统技术、产品设计和产品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互补、获得共赢。在贵阳市花溪区夜郎古堡、黔东南黄平县、厦门等地建立了民族手作体验馆,主要承担非遗文创产品展览、非遗传统技艺体验、传承人群技艺交流、新产品推介等职能。

(二)培训与传承体系

梅子留香企业以传统技艺基地、居家就业扶贫工坊、刺绣大师联盟、手作体验馆为平台,系统开展传统技艺、产品开发设计及订单生产培训。

一是整合多方面资源,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群及学员开展传统技艺培训为主、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为辅的系统培训。截止2019年4月,通过梅子留香企业培训的人员逾2000人,有150余人被梅子留香企业直接聘用,另有38名学员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手作体验馆。二是创建“校企合作”平台,梅子留香企业创始人梅子老师自2016年起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上课,并为学生提供假期到公司实习的机会。截至目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优秀设计师300余人,向各大企业直接输送设计人才98人,毕业后直接进入梅子留香企业设计部门工作的有11人。三是依托企业设计师团队,对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群、员工,尤其是刺绣大师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培训,提升他们对非遗技艺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三)质量和品牌体系

梅子留香企业注册了“梅子留香”品牌,并始终将质量作为品牌文化的灵魂。秉承“梅子留香出品,必是精品,又是工艺品”的理念,该企业从基地、工坊的负责人,到产品样品的设计师,直到企业创始人,层层严守产品质量关。梅子留香企业积极开展产品宣传推介,曾先后组织参加宁波、厦门、洛阳等多地举办的文博会。同时,积极参与跨界项目合作,如牵头为《高远·听见贵州》大型民族音乐会设计舞台背景及演出服装。

三、梅子留香企业的实践经验

(一)保护核心技艺

梅子留香企业通过保护利用传统的核心技艺,依据核心技艺的特点开发设计适宜的文创产品,并坚持手工生产,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和市场地位。

(二)重视非遗“传承链”的建立

梅子留香企业通过签约优秀学员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利用企业自身在市场和品牌方面的优势帮助刺绣大师实现非遗产品的“商业转化率”。以此坚定非遗传承人群“以此为生”的自信和决心,有效建立和巩固非遗“传承链”,破解非遗保护传承困局。

(三)“设计师+绣娘”模式

梅子留香企业一方面为设计师团队提供向绣娘学习非遗传统技艺的机会,另一方面激励设计师团队开发文创产品供绣娘进行手工生产,形成了“设计师+绣娘”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激活非遗传统技在当代的生命力,为非遗存续培厚生存土壤。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机制

目前,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企业内部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机制,如“师徒传承”制度、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薪级制度、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分红制度等。

(二)构建多方协作机制

致力构建多方协作的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机制,能帮助地方文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一是依托企业和高校力量,进一步开展非遗项目挖掘、数字化采集、整理及归档工作,建立和完善非遗数据库;定期邀请专家对企业非遗核心技艺的运用现状进行督查,提升企业传统核心技艺保护和利用程度;要致力于实现非遗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地方文创企业利用非遗资源的效率,降低成本。二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地方文创企业借用高校、政府方培训项目的场地和培训资源开展培训活动;促成代表性传承人与文创企业深入合作,合力构建“企业+村寨+代表性传承人+村民”的非遗文创发展之路。三是加强对地方文创企业的扶持,推动文创企业与旅游企业、酒店、景区等方面的合作,协助讲好企业品牌故事。

(三)引导地方文创企业之间通力合作

政府部门要对地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创企业等资源集中摸底和建档,做好全局规划,引导地文创企业通力合作、实行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区域非遗文创产品的均衡发展。同时,避免产品的同质化,营造区域文创产品良性竞争态势,满足游客对非遗产品的多方需求。

猜你喜欢
代表性梅子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呼光华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想念
头发
播种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