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初探
——以湛江海上丝绸之路文旅资源为例

2020-01-02 17:29◎黎
文化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湛江文旅文化遗产

◎黎 明

(广东省湛江市非遗保护中心 广东 湛江 524000)

大陆之南、魅力湛江,美的特别、美的自然。这片红土大地,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产众多,有人龙舞、醒狮、石狗、飘色、制糖、鱼灯等非遗文化,大汉三墩、鲤鱼墩贝丘、雷祖祠、调丰古官道、广州湾古商埠、硇洲灯塔等文物古迹遗址。多年来,湛江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整合盘活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湛江坚持“原汁原味”,把海洋文旅、滨海旅游、地质自然体验游作为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内容,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动,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广阔。

湛江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面临全新的机遇。加快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平台等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加速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遗产是发挥湛江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引导推动湛江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亟待探讨和实践。

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广东省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古老的雷州半岛,楚越文化、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汉闽文化、雷州文化、吴阳文化、流寓文化和广州湾历史文化等在这里交汇。从远古石器时代的鲤鱼墩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从广州湾古商埠,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浩瀚的海洋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湛江文化,培育了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湛江徐闻从汉朝开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到了宋代末期,随着元兵南下,福建、潮汕沿海地区的居民从海上一路南下迁徙,使得广州湾古商埠的赤坎繁华起来。1984年湛江成为全国14个沿海城市中首批开放的一个城市。湛江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是广东省沿海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目前,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对接与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推进与海南相向而行。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从湛江始发、一直延续、从未间断,为我们遗留下了一大批非常宝贵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湛江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和保护利用。2019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1964年发现的吴阳古沉船GWⅠ号进行海上探寻,从发现船体结构推测,该船长度超过30米,对于研究船舶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研究,提供了历史佐证。

另外,湛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海南的对接合作、相向而行。从2012年开始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海博会,累计参展国家超过100个、企业1.2万家、交易额3000多亿元。将于2020年举办首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通过展览海事航运、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等先进装备、设施技术和公务船、海监船和高端峰会、专业论坛、军舰参观、表演活动、经贸活动、文旅活动等,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样,内容丰富,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相关的项目比较多。从2006年开始,经过各级文化部普查、申报、认定,从湛江地区普查的1000余条线索、300余个项目资源里,和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0多个。根据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整理得出目前湛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2个,其中,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近40个,占30%以上。

湛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其中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民间文学(Ⅰ),传统音乐(Ⅱ),传统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传统美术(Ⅶ),传统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10大类,具体有雷州话、啀话等方言,雷祖的传说等民间文学;有雷州音乐、傩乐、道教音乐等传统民间音乐。有传统的晒盐、制陶、制茶、造纸技艺、织布技艺以及食品制作等诸多传统技艺;有妈祖、冼夫人、罗侯王、祭海、开渔等诸多民俗。

著名的文物古迹遗址有大汉三墩、鲤鱼墩贝丘、雷祖祠、调丰古官道、广州湾古商埠、硇洲灯塔等。2011年,省级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以非遗保护为核心,这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是湛江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和依托平台,有利于开发当地文旅资源。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旅资源整合

进一步加大对湛江现存的这些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研究,将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开发利用,使其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湛江推动文化产业、提升文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整合海上丝绸之路文旅资源。整合文旅资源是破解湛江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抢抓发展文旅产业机遇的必要之举;要创造性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文旅资源整合,实现湛江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对文化遗产资源深入、系统研究,借鉴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本地文化遗产整合、规划和发展的特色品牌和做法经验,并通过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势在必行。

二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旅名片。充分挖掘湛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强大的文化激活力、对应力、伸张力、浸润力、持续力,使其融入文化旅游,成为文旅窗口,凸显拓展力和凝聚力。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到文旅资源和文化资本的转变,推动湛江文化遗产资源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旅宣传。加大湛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挖掘,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址进行保护。通过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非遗馆,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系列海上丝绸之路书刊等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宣传推介。

四是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旅品牌。通过出版拍摄相关文学、音乐、影视剧、漫画读物和动画等文化衍生品;推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演艺,开发相关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旅游工艺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街、文化展示馆、海洋博物馆、文化公园、文化创意园、文化产业园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地推动转化,大力推进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三、海上丝绸之路文旅资源开发路径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部署,给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国家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又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粤西中心城市的湛江,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发展新机遇。从远古石器时代的鲤鱼墩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从广州湾古商埠,到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这为整合开发湛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把文化资源开发为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产业,实现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开发经营机制。加强对外合作,打造和创新现有景区景点,使文旅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药引子”作用。三是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引进高水平、高素质实用型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专家库,满足湛江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突出文旅融合

一是明确市场定位。主动融入大湾区、海南国际旅游岛、两广等文化旅游圈,吸引省内外客源。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充分利用打造交通枢纽之城,结合高铁、高速路网建设,构建畅通便捷的旅游交通。积极开拓全国、全球市场。二是加强高端策划。高起点、大视野、大手笔做好整合开发。三是做好统筹兼顾,加快建设精品景点,改造升级现有景点,实现文化旅游点、线、面高水平融合发展。

(三)构建产业体系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文化旅游六大要素,分析优势,扬长补短,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将文化遗产资源产品化、有形化。加速研发、生产特色浓郁的旅游商品,切实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

(四)形成文旅品牌

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形成能够指导地方文旅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打造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旅品牌。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努力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文旅打造成有号召力、吸引力,有产品、有主导、有亮点的国内文旅精品。

四、结语

湛江正在加快推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海南深度融合,文化遗产与海洋旅游融合、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文化遗产与古城旅游融合、文化遗产与小镇旅游融合、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呈现出新契机,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带来新的发展体验模式和机遇。

猜你喜欢
湛江文旅文化遗产
漫步湛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Tough Nut to Crack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