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土化区域活动材料的运用策略

2020-01-02 23:11徐春丽
考试周刊 2020年38期
关键词:磁铁粽子娃娃

徐春丽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教育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山区县的幼儿园,我们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时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背景,充分挖掘有利用价值的本土资源,为幼儿的发展营造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正确选择材料的种类,提供适宜的本土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将教育目的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也就是说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所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

(一)围绕区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本土材料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如同“一位随时出现在幼儿身边的教师”,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工具,既可以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使他们尽情地探索他们想要的东西,又能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本土材料应当直接指向活动的内容及相应的目标,尽量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并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正如在科学区《有趣的磁铁》系列活动中,为了引导幼儿感知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教师提供了幼儿生活当中常见的各种形状的磁铁以及生活周围随处可见的回形针、铁片、纸片、布片、塑料、积木等本土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究活动,直观地感知磁铁能与铁制品吸在一起的基本特性,使预设的活动目标得以很好地落实。

(二)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投放层次性的本土材料

1.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适合的材料

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本土材料,由此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使幼儿在本土化区域活动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跟随幼儿的兴趣以及活动的不断深入,及时提供给幼儿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本土材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投放,逐渐推进,以适应幼儿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出现的新挑战,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比如说在科学区中教师所投放的磁铁,每天都吸引着大量幼儿的兴趣,他们通过不断地摆弄“有趣的磁铁”“会跳舞的娃娃”等材料,不仅从中发现了磁铁会吸铁制品的秘密,还发现磁铁能够隔着硬纸板、桌子等障碍物,让上面的“娃娃”跳舞;甚至发现有的“娃娃”一见面就紧紧地吸在了一起,而有的“娃娃”却像生气了似的互相推开……教师投放的操作材料所蕴含的科学现象,幼儿通过操作即可获得成功的经验,并且从中学习探索的技能和必要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与自己感兴趣的本土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最终使获得的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投放适当的材料

不同年龄的幼儿,他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积累都不尽相同,所以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要有所区别和侧重。具体来说,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操作能力比较弱,运用手指的精细动作比较困难,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要为小班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成型实物和易操作的本土材料;中班幼儿的操作与探索能力较小班幼儿有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提供直观形象的操作材料和图片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好奇心不断增强,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注意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有较强的操作探索欲望,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和较少见的本土材料,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开展家政区《周宁蔬果拼盘》为例,针对小班的幼儿我们可以投放活动中所必需的操作材料与工具,通过亲子互助的形式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制作“蔬果拼盘”,幼儿只需参与其中并给家长提供适当的帮助就可以了;中班的幼儿则可以由教师提供各种形状的水果、外形特殊的蔬菜、塑料刀、盘子等物质材料,让孩子进行各种“蔬果拼盘”的制作,整个制作过程则以幼儿的亲自参与为主;而大班的幼儿就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自行选择材料与制作方法,正确地运用切、拼、摆、颜色和形状的选择与搭配等方面的技能方法进行“蔬果拼盘”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参照一些拼盘的图片进行制作,甚至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进行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创作。这样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特点和经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本土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让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3.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特征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存在个体差异特征的幼儿决定了区域材料的层次性,要讲究突出其难易程度。选择和投放本土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进行预设,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目标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比如说在家政区《包粽子》活动中,第一层次是教师折好粽子后,在粽子上画上绕线的箭头,让幼儿按箭头方向缠绕毛线。第二层次是:(1)引导幼儿按折痕将纸条折成粽子形状。(2)用毛线有规则地缠绕粽子,将粽子包起来。第三层次为:(1)引导幼儿将长条形纸折成粽子。(2)注意粽子上彩带的色彩搭配,并将做好的粽子一个个串联在一起,装饰教室。如果每位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中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与尝试,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操作,就能逐渐积累各种经验能力,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从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渐进发展。

二、合理安排材料的数量,提供丰富的本土材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本土材料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足够的本土材料数量与种类,是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前提,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所投放的本土材料必须与将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根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和补充。比如:我们第一次在美工区《蔬菜娃娃》时投放了大量的材料,有各种颜色及品种的豆子、番薯、土豆、番茄……可是幼儿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却出现了“选择障碍”,可选材料太多导致他们无从选择,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总结了第一次活动的经验之后,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中,我进行有选择地投放本土材料:各种形状的土豆、红豆、黑豆、小西红柿、牙签,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本土材料制作土豆娃娃,将两个土豆利用牙签固定制成娃娃的头和身体,再分别运用豆子和小西红柿的颜色、形状特征制成娃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幼儿在此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连接固定的技能,体验到操作本土材料所带来的乐趣,而且进一步复习巩固了娃娃的身体及五官的位置关系,很好地实现了预设的区域目标。

三、有效运用材料的自检功能,提供具有自检性的本土材料

区域活动的活动形式决定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地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这就决定了在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本土材料要让幼儿玩过之后留下相应的痕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痕迹检查幼儿的活动质量和对错情况。比如说在美工区或操作区中,我们可以透过幼儿的作品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和发展情况,为下一阶段本土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和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的材料上也要具备自检性,如:科学区中的记录表,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后及时记录操作结果,只要通过检查记录表,幼儿的操作是否正确,观察结果是否有误便一目了然,这样有自检功能的本土材料,才能更好地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

四、及时调整材料的对象,提供灵活、多功能的本土材料

幼儿对具有灵活性特征和多功能性强的本土材料关注较多,兴趣持续时间较长,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本土材料应具有可组合、可塑造、可变化、可转换的特点,没有固定的使用模式,并且尽量能够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充分发挥本土材料潜在的探究价值,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这样才能够不断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幼儿的活动更加灵活有趣。比如说我们可以将收集的一次性纸杯投放到区角中,建构区的幼儿可以用它们来制作桥墩、搭高;美工区的幼儿可以把它们制成纸杯挂饰、纸杯娃娃;角色区中可以用它来代替杯子等,借助各种操作方法充分发挥本土材料的多种功能。

另外,对于已经投放的材料并不是一成不变,教师应该允许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操作方法,及时更换材料。比如说在结构区的《周宁高速公路》开展过程中,教师发现用来替代高速公路路面的地垫不仅颜色太杂,而且面积太小,于是经过与幼儿的共同商讨,最终决定改用灰色的大面积的泡沫塑料垫来建构路面,这种材料不仅颜色与路面颜色相似,而且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裁剪,更符合建构游戏的要求,从而大大提升了整个建构作品的效果。在活动中随着本土材料的转换,幼儿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及收获,所以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在第一时间了解幼儿是否有扩展游戏情节的需要以及不适宜性,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及时调整、补充或更换材料。

本土化区域活动材料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的成效,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本土材料的特征,提供丰富、适宜、有效的本土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尝试,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磁铁粽子娃娃
好吃的粽子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