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微光

2020-01-03 10:06王艳霞
金沙江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亲家

王艳霞

尘埃里的微光,最是美丽;磨难中的希望,最是灿烂。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些人,他们会停留在心底柔软的角落,触动着灵魂,他们会定格在时光深处,见证着人生高度。他们谨守时代之约,愿做扶贫路上的微光,给尘埃中的群众带来光明,带来希望。

寒门学子实现科研梦

共和镇清河村委会是牟定县一个属于高寒山区的彝族村寨,张成武一家祖辈在此居住。贫瘠的岁月里,全家人挤在一间狭窄破旧的土坯屋,连件像样的生活用具都没有。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张成武夫妇每年到山上找野生菌卖钱的收入,为此全家人经常是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儿子张学顺到楚雄读高中后,家庭经济更是入不敷出,为节省路费开支,夫妇俩三年都没有到学校看望过儿子。2014年高考,张学顺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录取,成为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个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大学生。可是,一年两万多元的学杂费也让家庭陷入了窘境。

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向政府求助,通过层层审查,他家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此时,一位特殊的客人,后来是恩人,最终成为亲人的挂包干部卢显华走进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此后,在一次次帮扶,一次次“亲密接触”下,两家人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亲情纽带,让这个贫困家庭彻底拔掉穷根,也让一个寒门学子避免了辍学,续写了“我为祖国研战机”的航空梦。

帮扶过程中,卢显华与“亲家”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方案》,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张学顺办理了助学贷款3.15万元,申请了贫困大学生家庭补助,解除一家人的后顾之忧。面对家徒四壁的D级危房,卢显华几次动员“亲家”借扶贫政策的东风进行拆旧建新,他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解释政策,使張成武打消了顾虑,激起了干劲。建房过程中,卢显华像自家建房一样用心。为节省资金,他多次找自己的熟人购买建筑材料,软磨硬泡为“亲家”买来平价建材。

有一次红砖紧缺,张成武非常着急,卢显华二话不说亲自赶到砖厂去排队,有人问起就说是自己家里建房,直等到砖块装上车,又督促拉到工地才离开。看到经常在张成武家新建房前转悠的县里干部,村里人都羡慕地对张成武说:“你这个亲家,整得成!”

新房建好后,卢显华买了电磁炉、电炒锅等一应生活用具拉到张成武家里,担心安全问题,他又出钱为他家安上楼梯扶手,张成武拿出一把揉得皱巴巴的钱给他,他却是手一推拒绝了:“我们是亲家,我现在日子比你好过,你要做的是赶紧迎头赶上!”

随后,通过政府产业资金扶持,卢显华又动员“亲家”购买了牛、鸡等牲畜,种植粉杆青菜,还通过加入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实现了入股分红。

张学顺上大学期间,卢显华不但为他寄去衣物鞋袜,还多次寄给他生活费、学杂费,寄了多少次多少钱,最后竟是连张成武一家人都记不清楚了。在卢显华帮扶之前,为节约路费,张学顺在外读书基本没有回过家,但谁会不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呢?此后的每个春节,卢显华都提前把机票订好,又打电话给张学顺:“你放心回来,不要考虑路费,卢叔叔帮你。”每次回家,张学顺第一眼见到的都是卢显华到站台接他回家的身影,以及那张熟悉而亲切的笑脸。

在卢显华的鼓励下,张学顺收获了完美的大学生活。大二时,他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科创项目并担任第一负责人,学习之余,他比大部分同龄人率先走进社会,先后在国家电网、联想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实习,并长期兼职于昂立教育集团。卢显华对他的言传身教让他成为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阳光少年,每次回家,他都先到村委会报到,利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出谋献策。他也成了村里孩子的知心大哥,每个孩子填报志愿,首先想到的都是来请教他,他也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

距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便有多家500强企业为张学顺抛出橄榄枝,其中有的单位还给出了年薪20万的高薪,此时,卢显华又给了他最诚恳的建议,让他在择业上坚持自己的“初心”,张学顺最终选择了我国军工科研单位某飞机设计研究所,成为我国战机研发队伍中的一员,决心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在张成武家新房二楼的矮柜上,摆放着一张两家人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诚挚和幸福的笑容。因为帮扶,毫无血缘关系的两家人处成了一家人,聚会经常而随意,两个孩子也亲如兄弟。每个假期,卢显华都把自己的儿子带去清河,让他体验农村生活,也学习兄长的坚实作风。做这些,卢显华心里其实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想法:不要让亲家感觉到差距,感到还有隔阂。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绝望时的支持,迷茫时的鼓励,是世间最难得的温情。在帮扶路上,卢显华与“亲家”并肩而行,他让“亲人”的脚步更坚定,让其前行的路途更光明。

向渐冻症宣战

刘荣到牟定县人民医院出任院长之际,正是全县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之时。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对于学医出身并在多岗位锻炼过的他来说,对此项工作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充分利用所在领域优势为贫困群众送去最大的关爱和支持,是他最想做、也坚持在做的事。

2018年5月,一名身患“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前来义诊,向医院寻求最后一线希望。当这名患者声泪俱下地向刘荣叙述他患病后的家庭境况和对自身病症的恐惧、绝望之时,已深深地触动了刘荣作为医者的一颗善良悯人之心。

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是世界五大绝症之一,目前无治愈方法,只能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通过深入了解,患者是县内一个普通农民,生病后每天需花费近200元的高额药费,因为治病,整个家庭已被拖入了无望的深渊。那一天,刘荣的心里不再平静,他扪心自问:“健康扶贫,不就是为最广大群众谋求健康福祉吗?决不能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毅然作出了“向渐冻症宣战”的决定。

第二天刚上班,他马上安排对全县“渐冻症”患者情况进行普查的工作,在他亲自督促下,全县共查出了7名身患“渐冻症”的患者,医院与他们取得联系后,分别建立了档案。随后,刘荣经多方协调,努力争取到农工党江苏省委对口帮扶楚雄州的资源优势,搭建起县人民医院与江苏恩华药业之间的爱心桥梁,开展了“情系牟定,牵手送药”免费赠药和跟踪诊疗“渐冻症”捐助活动,7名患者均免费获得了价值90多万元的昂贵药品利鲁唑,相当于每人每年救助了4万余元药费。

朱金生是凤屯建新村委会米树郎村的一个孤寡老人,他患了“渐冻症”后,生活更加困难,村里人可怜他,在他屋外开辟出一块菜地,帮他种上些既简单又好活的蔬菜,助他维持着生活。刘荣第一次到他家里去时,屋外的杂草长了比人还高,遮挡住了进屋的小道,不仔细看,根本想不到杂草背后还有屋子,屋子里竟还住着人!

看着下肢已“冻住”并逐渐向上蔓延的老人,刘荣的眼眶湿润了。他对同来的医生们说:“看来我们的工作还是没有做到位!像这样的家庭,即使给他免费药吃,他又怎么去拿?”当天,他便对同行的医生说了以后要坚持送药到户的想法。后来,医院专门研究并成立了医护小组,定期到各户“渐冻症”患者家庭开展送药和后续治疗服务。由于服用利鲁唑可能产生无力、嗜睡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医生们每次到病人家里去,都会采血进行跟踪监测,并长期开展心理疏导。

蟠猫联丰村委会一户姓毕的家庭,两个孩子相继得了“渐冻症”,从以前生龙活虎的篮球小能手变成了行走要靠父母背的两个“瘫子”,对这个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无妄之灾。刘荣了解到情况后,马上赶到他家里去看望,送去了药品,并真心实意地安慰。他说:“药品虽然不能完全治好孩子的病,但它却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药物,而且已经证实了可以延缓病情的加重和进程。坚持服用下去,才有希望等到治愈的那一天。”他的行动,及时缓解了患者家庭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他的话语,像投进心腔里的一束光,照亮了患者心头的黑暗。

在筑梦健康的路上,刘荣也为更多的患者带去了光明和希望。下塔盤村的罗朝奇户,两岁半的儿子罗晓强全身60%以上部位Ⅲ-Ⅳ度重度烧伤,刘荣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取得联系后,对罗晓强实施了包括植皮、截肢、肛门再造等7次手术,让孩子最终能够站起来走路。在云龙村委会,他为单位挂包的在校就读贫困户子女争取到上海仁济医院的捐资助学金,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教育资金保障。他还多次带头捐资扶持挂包贫困户生产生活和种养殖业发展,为贫困户稳定增收出谋划策。在医院领导岗位上,他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让全县110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牵头组建以上海仁济医院对口帮扶医疗队成员为主的健康扶贫专家团队,免费为8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免费接送、免费体检和免费用餐的“三免”健康体检服务。为方便群众,他坚持“病人不动专家动”原则,在县人民医院成立了12个贫困人口大病集中专项救治临床诊疗专家组,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大病专项集中救治,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俯下身子,苦干实干……

李翠芝心中的“活菩萨”

“他们都是活菩萨!”对于李翠芝老人来说,目不识丁的她只能用这种带有最原始信仰和崇拜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帮扶干部们的心声。

云龙村委会是牟定县深度贫困行政村之一,常年干旱缺水,自然条件较差。2016年以前,除了乡镇至村委会有一条水泥路外,村间全是烂泥巴路,上塔盘村虽位于村委会对面,仅间隔一公里的距离,但村民出行仍然困难,李翠芝老人在这方贫瘠的土地生活至今已76年,走出大山的次数却只能记为个位数。

日积月累的艰辛,让老人过早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股骨头坏死等病痛。2016年,在外打工的儿子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住院和服药治疗,2019年,老伴的离世更让她备受打击。然而在一系列生活苦难面前,她勇敢挺过去了,除了自身的坚强,更多的还是因为各级帮扶干部锲而不舍的爱心接力。

2018年7月,老人的心脏病又犯了,小腿像馒头一样肿胀到了膝头,一摁一个坑。她的老倌看她难受,就想着用开水帮她烫一下脚以缓解疼痛。那天晚上,老人的脚疼得厉害,坐起来一看,左脚背上破了好大一块皮,肉里像塞进了几十条大黑蜈蚣一样钻心疼。挨到天亮,她突然想起自家的挂包干部朱晓琴医生来。她犹豫着拿儿子的电话打给她,担心大清早的她不会接。没有想到的是,电话很快就接通了,老人说了情况后,不到半个多小时就听到了救护车的声音。那一次,老人受了好大的罪,肉完全烂了,一包脓水在里面,形成一个鹅蛋大小血肉模糊的伤口。朱医生把老人接出去住了好长时间的院,出院后又安排下村的医生每天来帮老人换药,坚持了好几个月,直到完全好转。

讲起挂包干部,李翠芝老人眼里流露的全是真心地喜欢,她说平时吃的药,都是挂包干部买了送来,也不要她的钱。前后几次住院,自己只花了很少的钱,她再没有担心过住不起院,看不起病,连只在别人嘴里听说过的上海大医生都来过她家,帮她看过病。儿子普荣得了精神病,要在以前肯定是一家子被人看不起,如今却受到了很多照顾,两次发病,救护车都亲自到家里来接,到楚雄住院140多天,不但一分钱没出,连生活费都在医院报销了,现在每天吃的都是免费药,病情也稳定了,还可以去打工赚钱。

老人经常念叨,除了医生,还有县、镇、村各级帮扶干部、驻村队员,经常来到她家里,有什么活就抢着干,有什么好政策,首先想到她家,有什么事,老人首先想到的也是他们。

最后一条村间烂泥路,也已经修通成水泥路,每年泥滑路烂无法出门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从老人家里到村委会,有一大片石榴基地,村里建了个“扶贫车间”,每天可以接纳50多个群众就近打工,首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工资采取日结制,李翠芝老人的儿子如今就在这个石榴基地上班,终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翠绿的叶子间,一个个红色的“小风铃”正在风中传递喜讯,“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火红的石榴花,仿佛夏日里那份炙热的激情,也仿佛生命中那道漂亮的微光,为新的生活而点亮。

责任编辑:李军学

猜你喜欢
亲家
亲家如同自家
亲家如同自家
永远的亲家
与亲家一起过节
本期主题:两亲家的故事
“亲家”婚配惹来祸事
蛇遗
“亲家”婚配,惹来祸事一串串
真正的原因等
“亲家”、“冤家”、“恶霸”和“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