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学的真与美

2020-01-03 16:50张雪
金沙江文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故土彝族散文

张雪

全国上下不乏优秀的年轻作家,他们赋诗作文,给读者以愉悦的视觉欣赏盛宴。而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则盛产少数民族作家,不同民族的作家笔下的世界往往体现着别样的真与美。作为云南彝族作家代表,米切若张以写散文独具特色而为人所知晓。彝族人喜火,米切若张就似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新时代的文学领域燃起了自己的一片火海,激情创作不断,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得到了当代文坛的高度赏识。

米切若张,云南武定人,彝族作家。汉名张永祥,初期以写诗步入文坛,他的叙事诗《山妹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于《边疆文学》发表后,就荣获全国农村题材和扶贫题材文艺创作二等奖。那是他第一次走出云南,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在那之后,他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大的动力,日常创作更加勤恳努力,在注重作品数量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作品质的飞跃!在出版诗集《痴情》之后,其文学创作方向逐渐向散文发展,凭借2001年出版的散文集《情感高原》,荣获第七届骏马奖桂冠,另著有文学散文和报告文学多部,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成为云南颇有成就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容翔实、情感丰富,在众多的散文创作大家中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显得更为出众。读罢他的散文作品,方能感受到其真挚的情感表达与优美的语言特色,出身滇中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户人家,外加自身民族身份的强烈自尊感,让他积淀了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折射在其文学创作上不仅仅是体现个人的情感,更突显了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展现出一派独具一格的民族地域风光。而他早期的诗歌语言朴实,主题鲜明,后期创作散文时他便擅长于用诗化的语言进行创作,时而穿插些许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方言,展现其雅俗相融的独特审美。正是民族身份与诗化语言的融合,才为他奠定了独特创作风格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品多流露出地域文学的真挚情感。作为一名杰出的彝族作家,米切若张往往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拥有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作品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自己民族的赞扬与褒奖,读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学色彩,他经常在作品中穿插上一些地方方言,读起来陌生且亲切,从主题上来说,米切若张也惯以民族地方的人或事为主题,基于真实事件展开创作,给读者带来了一场极为丰富的视觉盛宴。读罢他的散文集《情感高原》,我不禁为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而感动,为作品里那质朴的民族情怀所折服。现当下很多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喜欢用一种留白的方式进行创作,话说一半留一半,情感表露不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而米切若张却不是这样的,他在作品中注入了最真实的体验、最真挚的情感、最真诚的表达,打造优美散文定位的同时,也注重读者最真切的阅读体验。一部作品,既是作者的心血,也是作者的皮肉,唯有足够真实,才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文学的高度共情体验。

《情感高原》一書分为“行走高原”“高原情歌”“随心清唱”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特色,但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虽然题材不一,但都离不开作者对将他养育成人的那片土地以及生命中的许多重要的亲友最为真挚的感恩与爱戴。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对故土的钟爱,也能时常看到缩影于短短篇幅里的一小部分乡民群体的代表。在《羊倌父亲》《倚门的母亲》《初识李乔》等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他对于亲情、师友情的真挚感悟。通过叙述与父母亲的点滴日常,表达了他极为孝顺的一片赤子之心;又通过书写幼时求学之路上与老师、同学的真诚交往,体现了他对于彝族人民朴实人性的高度赞扬。作为新兴时代的一名彝族作家,他深知求学的不易、也感受过那片土地上的种种质朴与欢愉。虽然经济落后、求学之路坎坷,但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的支持、师友的鼓励,成为他毕生收获的最大感动。整部作品都洋溢着故土的质朴与人性的善意,读起来很舒服,让读者也恍若瞬移到了那片土地、那群人的身边。读完这些篇章,我也陷入了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分不清是我掉入回忆里,还是回忆掉入我的脑海里。我相信,很多人读完米切若张的作品,也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能让读者产生思考与共情,或许就是大多数作家的追求吧!米切若张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也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感性化主题以表达民族文学之美。米切若张的创作离不开滇中罗婺武定狮子山的那片黄土地,像许多作家喜欢写故乡一样,米切若张也不例外。读了他的《我的母族,我的故土》,我深深感受到米切若张对于那片故土与支系母族的深沉热爱。在不算长的篇幅里,他介绍了故乡的饮食、服饰、居住、节日风俗,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也打破了外乡人对“恕德村”——睡得(懒惰)的固有认知,他耗费笔墨描写了自己乡民的勤恳,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即使在冬天很冷的时候,也只需在火塘边上烤火片刻,就积极投入到劳作当中。在这篇文章中,米切若张写乡土的风光,表达浓郁的乡土情,在文末也表现出自身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频回首,我只能低吟:恕德,恕德,我的不朽的祖籍;彝族,彝族,我的不朽的母亲;我永远是你们生养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孝子。”言语之间凸显出米切若张与故土之间无法割断的情谊,故土养育了他,他长大后不忘故土的养育之情,这样的忠孝往往成为众多评论里高度赞扬的崇高精神。在他的作品里不乏能看到对地域风光、人文情怀的描写,无不体现着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学之美。以《情感高原》中的描写父亲的三个小篇章为例:《羊倌父亲》《父亲的姻缘》《父亲的毡帽》往往被看作“父亲三部曲”,米切若张糅合了父亲的平凡生活日常、朴实的民族品格以及一波三折的命运遭遇,在作品塑造了一个懦弱却也强大、困顿却也乐观的伟大父亲形象,以表达对这个平凡的彝家男人最崇高的敬意。米切若张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细节,因此他的文章读起来并不枯燥,相反更能引人入胜,无论写平凡的父亲、母亲还是阔别已久的师友,或是笔下更多命运跌宕起伏的小人物,他都能淋漓尽致地将人物性格完美地刻画出来。米切若张的作品往往基于真实事件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散文创作所秉承的真诚态度,真实可感的生活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因此,无论米切若张写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都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加上限定了地域民族的独特环境,让文学作品更显优美。狮子山的雄伟、金沙江的壮阔,都成了他笔下的生活,在外乡人看来遥不可及的生活,恰恰是米切若张及其乡民的日常,不得不说,地域的限定在其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使得篇章尽显民族特色之美。

米切若张生长于武定的山水之间,从小对民族文化耳濡目染,在创作过程中无论写什么题材,都难以绕开对故土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虽然求学之路坎坷艰险,但凭借着他自己的努力,米切若张还是成了云南彝族作家的一张重要名片,但想要民族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唯有作家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升作品质量,以推进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多人写散文都难以绕开“故乡”,米切若张也亦然,既然无法绕开这个主题,那就干脆把其写得更真实、更形象,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故土的风土民俗,米切若张运用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实现了这一点,写景亦是抒情,用心去感悟,地域民族文学也有它独具一格的特色。虽然米切若张在这些年创下了不菲的成绩,无论诗歌、散文还是报告文学,都深受读者的赏识与喜爱,但我相信,他的文学创作并不止步于此,大山之子的激情并不会在此燃烧殆尽,相反他的似火激情才刚刚燃起,未来将会继续燃烧!山和水等待着,读者们盼望着,我们都在期待更好更优秀的作品涌现,也一直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李军学 马 博

猜你喜欢
故土彝族散文
步量故土,史述吾乡吾民
星光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离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