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特殊教育

2020-01-04 07:06张加荣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特教上门

张加荣

“教育者的温度就是感染力,像一个磁场,有你在的场合,就充盈着温暖、感动,让学生爱上你,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这是保康特教教师的共识。这种共识,让学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飞跃式发展。

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了“教育三问”的研究,确定了“培养能自食其力的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的教育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又提炼出了“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文明、崇善、自信、向上”的校风和“教育植根于爱”的教风。

怎样培养人?一是践行“爱心德育”,让学生享受爱、传递爱,做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二是打造“生命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自我发展,学有用的知识;三是开展特色活动,学校将常规活动教学化,特色活动课程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心理品质。

搭建家校“连心桥”。学校对标“脱贫攻坚战”中“义务教育有保障”的要求,针对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难问题,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主动开展“上门三访”——访求学愿望、访困难、访需求,树立“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学校形象。

每学年初,学校都成立工作专班,会同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采取“到校、进村、入户”的方式,深入全县未入学残疾儿童家庭,了解其家庭情况及困难,征求家长入学意见,宣传特教政策,对孩子残疾状况进行评估。通过数据比对和入户调查,按照“一人一案”要求,建立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详细信息台账。

在细致评估的基础上,学校对每名孩子提出针对性的安置措施:轻度残疾随班就读、中度残疾特校就读、重度残疾送教上门。目前,全縣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8.5%,为全县脱贫攻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门访”,访的是困难、需求;“上门送”,送的是知识、关爱。学校送教上门工作多次被新华网、学习强国、襄阳日报、保康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校党支部以抗击疫情为素材撰写的纪实新闻《大山里的“红马甲”以“有爱”创造“无碍”》在《襄阳日报》上发表。

让“折翼天使”重新展翅。学校在“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都应该努力为之”的理念指导下,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疫情期间,主动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停课不停学”工作,为学生送手机,送流量,送学具,送粮油,送辅具等,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近年来,学校多途径筹措资金,实施改扩建项目,新建6个资源教室、4个午间休息室,新建无障碍设施和第三卫生间,让脑瘫孩子学习生活更方便。        学校大力实施康教结合教育,探索“医教结合”之路,开设绘画与手工课,让每个学生能得到艺术熏陶;开展劳动技能教育,让每个学生学会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

学校建校时间虽然不长,但全体教师的爱心、付出、尊重,让每一个走进保康特校的孩子都能感受温暖。他们传递出的温度和热量,点亮了每一个残疾孩子的人生:在湖北省第八届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孩子们在舞台上用真诚的表演感动了现场观众;“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艾君怡的事迹鼓舞着所有孩子向上、向善;孩子们制作的一件件或粗糙或精美的手工作品,展示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特教上门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送祸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