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不同”中发现“同”

2020-01-04 07:06边维维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皱纹母爱课文

边维维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教师把具有同一“主题”的不同课文整合起来,把对单篇文章面面俱到的讲解化为一个个“点”的深入挖掘,追求“一课一得”, 学生可在文本比较中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歌颂至爱亲情的。讲解这篇文章,如果按照传统的单篇教学方式,就是简介作者生平、突破生字词、梳理文章情节、赏析文章语言、感受母爱伟大等。“语文主题学习”则通过主题拓展进行教学,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借主题拓展阅读理解主旨

拓展阅读,比较学习。学习《秋天的怀念》,不仅要感悟浓浓的母爱,更要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拓展品读宁新路的《皱纹里绽出的花》和刘益善的《田野上的白发》,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的作者借助皱纹和白发怀念母亲,文章又是如何细腻传神地刻画母亲的?

师生互动,交流品读感受。《皱纹里绽出的花》这样描写母亲的皱纹:“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的胡子,有点滑稽。”作者对母亲进行了外貌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因生活艰辛和岁月摧残而留下的印记,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皱纹比作黄土地和胡子,生动而形象。《田野上的白发》中,作者写到母亲在田野上的劳作时,有“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句,“跪”和“爬行”这些词语突出了母亲劳作的辛苦和母亲的坚强,词语的准确运用是一大特色,同时作者又将“白发”比作“芦花”,又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课堂小结。教学《秋天的怀念》《皱纹里绽出的花》《田野上的白发》这三篇文章,可以将教学主题定位在“亲情”这一情感层面,着力表现“母爱的伟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母爱无私、坚强、奉献、宽厚的特点,通过品评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准确的用词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悟到亲情的美好和母爱的伟大。

二、专注主题,同中求异,课内外衔接

1.专注“主题”,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单篇教学中,教师往往由字词句入手,然后转到对文章、语言和特色的分析,最后再轉向对主旨的把握和拓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难以深入到每个知识点。而语文主题学习则把内容、手法相似或者主旨相似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教师抓住几篇文章共同的“点”设计课堂教学“主题”,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和赏析。比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要学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可拓展阅读刘成章的《石崖上的枣树》和晨义的《叶子时期的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借助“白杨”“枣树”和“梅”象征的人和诠释的哲理。学习朱自清的《春》,可拓展阅读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和梁衡的《夏感》,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同中求异,提升审美和评价能力

在语文主题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寻找主旨相同、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进行拓展教学,也可以寻找主旨和手法“同中有异”的文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差异,理解表现手法的差异,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比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岳阳楼记》三篇课文都是作者仕途不顺、被贬谪后所作,三人遭遇如此相似,但是三人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却大不一样,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主题教学,教师可提出“三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否一样”等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相异之处”:柳宗元改革失败被贬,以寄情山水来排遣愤懑,受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凄苦之情自然流露;苏轼被贬谪后,和同样际遇的张怀民月夜散步,通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两字的赏析,深入了解苏轼“孤芳自赏、清高脱俗、豁达放旷”的情怀;范仲淹被贬谪后,劝勉滕子京与古仁人同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可从中感知深沉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学生可通过三篇文章中情感“同中有异”的辨析,提升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3.课内外衔接,扩大阅读面

语文主题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由课本拓展到课外,学生的阅读从一篇课文扩大到三四篇,既增加了阅读量,也提高了阅读速度,更加深了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社会以及民族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们仅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缩影,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靠课本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篇向课外多篇进行拓展。比如,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可拓展学习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冯骥才的《三千道瀑布》、臧克家的《镜泊湖》、余秋雨的《都江堰》、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有名家名篇的引领,学生可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触摸有温度、有诗意的历史脉搏。再如,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可拓展学习陶世龙的《没有不“烂”的石头》、阿西莫夫的《恐龙之死:新的线索》、位梦华的《旅鼠之谜》、郑振铎的《蝉和纺织娘》等,引导学生与中外作家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普小品文的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皱纹母爱课文
母亲脸上的皱纹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皱纹
背课文的小偷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身高线与皱纹线
藏在皱纹里的智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