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2020-01-04 07:06袁小宁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探究幼儿园教育

袁小宁

摘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点关注幼儿的探究方法和能力,避免以科学知识的习得为主要目标;为幼儿创设亲自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投放丰富适切的活动材料;通过高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跟随幼儿并与幼儿积极互动;重视过程性多元评价,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探究;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78

科学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其本身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相比于其他领域活动而言,更加强调培养儿童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鼓励和支持探究。这使得“探究”既是科学领域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科学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个体未来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应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发展其科学探究能力。

一、什么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就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具体包括:对特定环境中的物体、生物和事件进行提问;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付诸实施;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收集数据、延伸感官;利用数据作出合理解释;就调查结果和解释进行交流。这些能力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部动作方式,即操作能力,如观察、测量与统计、实验、调查、资料收集能力等;第二类是内部动作方式,即心智技能、思维能力,如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一种萌芽式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周围物体和事件提出疑问;通过实际的行动与观察发生的变化,对物体、材料和事件进行探究;运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生命体和事件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及特性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运用多种简单工具(如透镜、测量器具、天平等)来扩展自己的观察;进行简单的调查,经历预测、收集和解释数据、识别简单规律、得出结论等过程;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包括图画、图表、作品、动作等)来记录观察、解释观点;与他人合作,分享各自的想法,倾听不同的观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通常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1.探究内容的生活化。幼儿阶段受年龄限制,生活经验有限,因此一般的科学探究活动内容都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探究。比如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和认知,对风、雨等自然现象的了解和认识,对声音、光、磁、水等物理和化学现象的认知等,都是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探究主题。

2.材料的直观化。幼儿阶段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大班才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因此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材料投放需要具备直观形象的特点,尽量使用真实的材料,比如认识常见的水果,就要提供真正的水果供幼儿探究,这比单纯提供水果模型或图片的效果要好。

3.过程的操作化。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他们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感知世界,观察和比较各种事物,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给予他们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4.表述的多元化。幼儿阶段的孩子基本上不会用文字来进行表述,他們更喜欢用图画、表格、图示、数字、符号、动作、讲述等方式进行记录和表述,因此要支持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元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表述自己的质疑与思考。

5.思维的跳跃化。幼儿的思维不是线性式的,而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他们通常会在短暂的时间内从一个问题跳到另外的甚至是不相关的问题。因此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和跳跃现象,此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思考和讨论,同时也要善于在幼儿的跳跃思维中挖掘新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三、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1.为幼儿创设亲自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避免以讲解传授为主要的科学教育方法

教师要多给予幼儿体验操作的机会,多给予幼儿思考质疑的机会,多给予幼儿讨论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探究学习的主体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己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有利于孩子养成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应多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尝试。这是教师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之所在。

2.投放丰富适切的活动材料,避免材料的单一和无效

教师只是组织和投放科学材料,放手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智力活动进行探索、提出问题、开展推理和发现问题的答案,是一种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最好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欲望的刺激物,又是他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但是,当前许多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投放都比较薄弱,那些不真实、不科学、不能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的材料经常出现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影响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加强对科学探究材料的研究,尽量避免材料投放的单一或无效。

3.重视对幼儿的过程性多元评价,重视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评价都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其实有助于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而不是在学习之后发生的某种事情。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尽量避免用“正确答案”来束缚幼儿的思维。另外,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而要有目标、有方法地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使幼儿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获得发展,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幼儿园746000)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科学探究幼儿园教育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刍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