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①

2020-01-06 23:19王旭丹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2期
关键词:亚区易发斜坡

王旭丹

(吉林省第一地质调查所 吉林长春 130012)

1 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目的及任务

1.1 目的

以工程勘查、遥感解译、测绘和地面调查为主要手段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查明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孕灾条件、发育规律及发展趋势,开展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程度区划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结合监测网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为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1.2 任务

(1) 查清其分布范围、影响因素和规模及特征、变形及结构特征、诱发因素等对工作区内已发生的地面塌陷和崩塌、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及不稳定斜坡进行逐一调查并对其灾情的危害性、稳定性及险情潜在的危害性进行综合评价。

(2)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段)进行调查,并对险情潜在的危害性和稳定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3)开展地质条件调查,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发育情况以及分布特征规律等。

(4)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地下水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5)协助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2 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2.1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内容

(1)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综合评价;

(2)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综合评价;

(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大小综合分区评价。

2.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大小综合分区评价方法

(1)对各地质灾害易发区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说明(包括位置、面积、灾害发育特征、主要危害)。

(2)分析总结易发区地质环境特征。

(3)阐述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

(4)结合经济发展规划,指出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区(段)域。

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3.1 易发区划分

根据上述分区原则与方法,充分研究现状调查资料,同时考虑行政区划分等,共划分出4个大区、5个亚区,其中高易发区分2个亚区、中易发区分3个亚区。

3.2 分区评价

3.2.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分布面积241.8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1%。区内地质灾害灾种多、数量大、强度高、稳定性差。按灾种划分2个亚区,分述如下:

(1)—云峰水库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

分布于东南部、—云峰水库5208省道沿线,面积97.09km2,占全市区面积2.85%,32处不稳定斜坡、18处泥石流、8处滑坡、125处地质灾害点,66处崩塌、8处地面塌陷。该区处于中低山地貌,山坡坡度较大,地层岩性主要由岩浆岩、侏罗系沉积岩及寒武系碳酸盐岩组成,断裂构造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灾害点密度大,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修路和建房切坡引起的。灾害点密度1.35处/km2。

(2)凉水乡—二股流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2)。

分布于西部凉水乡—二股流S2 0 8省道和榆林镇—财源镇县道沿线,面积144.74km2,占全市区面积4.25%,152处崩塌、58处不稳定斜坡、12处泥石流、198处地质灾害点、1处滑坡,该亚区的地层岩性主要由岩浆岩、古元古界变质岩组成,断裂构造较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以修路、建房为主,地质灾害发育,灾害点密度大,主要以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为主,危岩体坡度大,多数大于60°,呈陡崖,拉张裂隙缝发育,稳定性差。灾害点密度1.66处/km2。

3.2.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该区分布面积161.2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73%。区内地质灾害灾种较多、数量较大、稳定性较差。按灾种划分3个亚区,分述如下:

(1)云峰水库—小青沟—头道镇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1)。

分布于东北部,云峰水库—小青沟门—头道镇S208省道、G303国道沿线,面积101.05km2,占全市区面积2.97%,98处地质灾害点、4处滑坡,32处崩塌、36处不稳定斜坡、22处泥石流,该区局部冲沟较发育,地层岩性为岩浆岩和古元古界变质岩,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灾害点密度较大,主要以崩塌、泥石流为主,崩塌发育特征为拉张裂缝发育,稳定性差,泥石流多为沟谷型,相对高差大,主沟纵坡和山体坡度均较大。灾害点密度0.92处/km2。

(2)麻线乡—榆林镇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2)。

分布于南部麻线乡—榆林镇S208省道沿线,面积30.44km2,占全市区面积0.89%,其中5处泥石流、24处地质灾害点、25处不稳定斜坡,9处崩塌,灾害点密度0.99处/km2。中低山地貌,地层岩性主要以白垩纪岩浆岩为主,多呈中等或强风化状态,局部全风化,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崩塌均由切坡修路及建房造成的,局部形成不稳定斜坡。

(3)凉水乡—大路镇—古马岭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3)。

分布于西南部凉水乡—大路镇—古马岭S208、S311省道沿线,面积29.74km2,占全市区面积0.87%,地质灾害点15处,其中崩塌10处、泥石流1处、不稳定斜坡4处,灾害点密度0.50处/km2。中低山地貌,地层岩性主要为古元古界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灾害点密度较大,主要以崩塌为主,发育特征多为陡崖、陡坡,拉张裂隙发育,稳定性差,主要危害对象为公路。

3.2.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本区位于中北部清河镇—花甸镇县道和部分乡道沿线,面积67.2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97%。其中12处地质灾害点、2处地面塌陷,7处崩塌、21处不稳定斜坡、5处泥石流,地貌以低山为主,其前缘微地貌多呈缓坡状,地层岩性以古元古界变质岩为主,人类工程活动局部较强烈,地质灾害局部较发育,主要以不稳定斜坡为主,局部拉张裂缝较发育,多为较稳定。灾害点密度0.38处/km2。

3.2.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本区面积2895.03km2广泛分布在公路沿线之外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9.4%。其中2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6处地质灾害点、6处地面塌陷、泥石流3处,灾害点密度0.034/km2。该区不良地质现象少,地质环境良好,地质灾害不发育,灾害点零星分布。

4 地质灾害险情评价及监测预防体系的建设

4.1 地质灾害险情评价

本次调查地质灾害点隐患点共459处,这些隐患点还在不断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依据上述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参考单价表,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预测共计583.00万元,险情等级多为小型,危害对象以公路、农田、房屋为主。

4.2 监测预防体系的建设

4.2.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工作是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调查区划项目的任务:

(1)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编制监测巡查方案。

(2)建立防灾责任制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

(3)开展监测知识及相关防灾知识培训确定群众监测员。

(4)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隐患点防灾预案建立各项防灾制度。

(5)通过实时监测和宏观巡查进行临灾预报和预警,在出现灾害前兆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情况。

(6)组织实施县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并及时更新、隐患点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及隐患区宏观巡查档案。

4.2.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构成及职责

(1)体系构成。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市、乡(镇)、村三级监测网络和监测点构成。

市级:人民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乡(镇)级:乡(镇)级成立地质灾害监测组,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任常务副组长并负责日常工作由分管乡(镇)长任组长。

村级:位于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村或隐患点的村成立监测组,选定灾害点附近的居民做监测人由村长任监测责任人。

(2)各级组织的职责。

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群测群防体系的统一领导负责统筹安排辖区内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经费,组织开展防灾演习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等工作。

乡(镇)级:在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督促村级监测组开展隐患点的日常监测,乡(镇)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本辖区内隐患区的宏观巡查。

村级:参与本村地域内隐患区的宏观巡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

5 结语

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正确把握技术开发的方向依据不同监测技术方法的应用特点充分把握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规律,做好监测技术的优化工作才能保证监测效果,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地质灾害监测和技术开发。

综合评价法包含了比其他常规评价方法更多的信息,具有分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用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在实际工程中是可行的。地质灾害的产生是自然及人为两方面的多个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而不同工程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是不同的。选择反映工程的特征及用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借助于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是决定评价结果是否可靠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亚区易发斜坡
机用镍钛锉在乳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夏季羊易发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信仰的“斜坡”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