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2020-01-06 07:50高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带你去大樱桃西兰花

高源

作为素食爱好者,我一直很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都排斥西兰花和胡萝卜——它们真的有那么难吃吗?且不说胡萝卜生啃就很美味,西兰花白水随便煮煮就挺好吃,更别提精心烹制的蚝油西兰花和胡萝卜炖牛肉了。

看美食节目,经常听到家庭主妇们如获至宝地感叹:“这个做法太棒了,把胡萝卜切碎混在馅儿里,孩子挑都挑不出来!”或者:“把胡萝卜打成泥做成蛋糕,这办法妙极了!”又或者:“把西兰花做成酱汁搭配意面,太适合我那个不爱吃蔬菜的孩子了!”为了让孩子吃口蔬菜,妈妈们煞费苦心。

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这其实不只是口味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口味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起初你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吃什么,你的喜好取决于父母对待食物的态度。

如果你妈妈总是以“带你去吃麦当劳”或者“带你去游乐园玩”作为考出好成绩的奖励,那么,不管你是否吃过麦当劳,是否去过游乐园,你会自动默认麦当劳很好吃,游乐园很好玩。同理,如果你爸爸严厉地下令“你不把盘子里的西兰花吃完就别想出去玩”,或者说“再不交作业,就罚你去操场跑圈”,你自然而然会强化这样的观念:吃西兰花和跑步是令人讨厌的事。即便你本来对那种绿色蔬菜毫无偏见,放学后还蛮喜欢满大街疯跑。

奖励和惩罚,本身就是一种诱导。在你脑子里,那被高高捧起的作为奖励的东西,当然就是你想要的,是值得你争取的,你完全忘了对它的原初态度。

当蛋糕店打出类似的广告:“对自己好一点!工作那么累,难得周末,奖励自己吃一块蛋糕吧。”你原先可能并不怎么想吃甜食,但一看到这句,就推门进去买了。这样的推销真的很难拒绝,因为它的预设是“吃蛋糕是一种幸福”。同理,主妇们把胡萝卜偷偷摸摸藏进蛋糕的做法,不免会强化孩子“胡萝卜很难吃”的预期。于是我突发奇想:如果父母把威脅和吓唬孩子的话换成“你再不乖乖去写作业,我就罚你吃炸鸡和薯条”,孩子们会不会从小就对垃圾食品心怀恐惧呢?

承认吧,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多数情况下,那都是心理因素在作祟。很多人觉得车厘子好吃,说白了,那不就是外国的大樱桃吗?平心而论,我觉得国产的小樱桃和大樱桃的味道、口感和颜值绝对不输车厘子,甚至更胜一筹。那为什么人们普遍更爱车厘子呢?一个字:贵。要付出更多努力更大代价才能得到的东西,在心里当然就变得珍惜起来。

好像很少听到有人宣称自己喜欢大白菜,因为它太便宜太常见,不上档次。但是摸摸良心,我觉得白菜还是挺好吃的。

大学时,有一个食堂供应的免费鸡蛋汤同学们都嗤之以鼻,而在另一个食堂,鸡蛋汤一块钱一碗,买的人倒是不少。经过对比我发现,两种汤几乎没什么区别,可同学们普遍认为收费的汤更好喝。没错,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话说去年猪肉价格大涨,这件事的好处就是让一些平日对猪肉不屑一顾的人恍然发觉:哇,原来红烧肉、排骨、卤肉饭、鲜肉包这么好吃,我之前怎么没发现呢?!

心理因素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

以前看过一个实验:医生把淀粉做的毫无药性的白药片发给患有失眠症的病人,并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这就是帮助睡眠的药。第二天,病人反馈说效果很好,他真的睡着了。医生让他药量减半,只吃半片。当晚病人又睡不着了,他打电话问是不是减量的问题,医生让他再补半片,然后,病人顺利入眠。看完之后我哈哈大笑,与其说这是个实验,不如说是个笑话。

你认为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和喜好,比你真正感受到什么、喜欢什么,显得更为重要。生活中,人们不断被广告诱导、洗脑,塑造观念和喜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锥子脸和麻秆腿趋之若鹜。而在唐代,匀称和丰满才是美的。

所以在这里,我要问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你到底喜欢什么呢?

猜你喜欢
带你去大樱桃西兰花
健忘
果农喜收大樱桃
星级大厨
昌乐县大樱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想要带你去做浪漫的事
西兰花
自作自受的盗贼
采摘园名录
我是小小男子汉
草地上的小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