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记著名文史学者孙钦良先生

2020-01-07 09:08向薛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孙先生周敦颐永州

向薛峰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019 年12 月14 日,我有幸见到了来自河南洛阳的孙钦良先生。孙钦良先生是洛阳著名文史学者,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洛阳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洛阳晚报》精品栏目《经典洛阳》创始人、主笔。著述甚多,煌煌四百余万言,文笔生动,雅俗共赏。他长期从事河洛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他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事来,其淳淳教诲,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初见时,我尚不觉得孙先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我心里,他和普通的长辈没什么不同,一样的慈祥和蔼。但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我便感受到他那自与常人不同的人格魅力。他来自洛阳,他身上有着古都赋予的自信和风韵。他并不取悦于人,亦自成风景。他有着深入到骨子里的温良敦厚,他身上流的是读书人的血,敢于挥斥方遒。

在零陵古城,孙先生会细细品味永州的古韵,观察一草一木,赞叹永州与洛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参观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时,他会感慨青青的窗前草,门外青山楼外树,阳关三叠与清澈的流水,儒冠青袍与千年的石碑。在小石潭,孙先生十分兴奋,让我为他拍照留念,他因为看见这千年不改色的山水而欣喜若狂,他说他看见的是曾经柳子看见的,这是真实的历史,更是触手可及的文化。

历经千年,还能够赏古人曾赏过的景,看古人曾看过的花,倚古人所倚靠过的树,这本就是一种缘分和幸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先生告诉我文章最美好的力量在于何处,不在于自我的愉悦,也不在于能百世流芳,而在于潜移默化之中就抚慰了一个人的心灵,对于有些人来说,那些曾经教科书上的美景即使不能亲临其境,但也是自己心中的第二故乡,如果有幸前往,那就是一种朝圣与寻根,寻文化之根。我无比震动,似乎理解了孙先生所说的那种温柔的力量。是啊!柳子被贬永州虽然不幸,但他留下的《永州八记》却抚慰了千千万万的痛苦的人,使得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他有关。

当柳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超脱出来,开始能够体会别人的痛苦,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柳子本身也得到了某种解脱。转神一想,眼前的孙先生不也是如此吗?他的一支笔,让多少与洛阳素昧平生的人看见了洛阳,让多少人为洛阳魂牵梦绕,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文化上的洛阳,恰好柳子也创造了一个文化上的永州。我不知道柳子曾经是否想到,在千年之后还会遇见同道中人。流水潺潺,仿佛在替柳子招待这位千年之后的来客,清风徐徐,彷佛柳子在用青松花酿酒,用愚溪水煎茶,邀孙先生坐而论道。

在周敦颐理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上,孙先生解读了自己对周敦颐的体会,他认为周敦颐是理学源头的“一朵莲花”。与其他学者不同,孙先生的文章颇有文化散文的神韵,但又不失学术论文的严谨。他用文学性的手法形象地解读了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将其比作一朵莲花,这本身就是对周敦颐《爱莲说》的一种深刻理解,别出新意。我观察到,孙先生发言时就像是在朗读一首诗,哲学本身就具有美感,孙先生的解读颇具一唱三叹之效果。之后,我又陪着孙先生前往濂溪书院参观,孙先生眯着眼,仔细打量着一砖一瓦,似乎要在其中寻找先贤的身影,看看他曾经在治学路上的脚步。在月岩时,孙先生望着曾经周敦颐的悟道之地,感慨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或许我眼中的寻常风景,在有着坚定文化信仰的孙先生眼中就是圣地。经过和孙先生的相处,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是我漫漫人生路上困顿时的袈裟,迷惘时的正信。

看过许多书,我明白不是一个人他能写文章,他便是真文人,而是他有独立的人格。据悉,孙先生他曾说过“我愿特立独行,绝不世俗逢迎”。在这个物欲横流、难以静心的当下,这样铁骨铮铮的话语更显难得。他说“希望今天还能容的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他问我“到处都是好的风景,你能不去好好的倘佯一番吗”?他说“真正的文人是这个社会另类的参照,他可以提醒这个社会,有一批人还在坚持着某种东西,如果这一批人都世俗化了,那这个民族就没什么希望了”。他信仰“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我心里,孙先生把枯燥的历史解读生动,让学人的执着成为了率真。

最后似乎可以用朱敦儒的词句对孙先生做一个总结:“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猜你喜欢
孙先生周敦颐永州
永州的雪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莲藕排骨汤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