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理肠汤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临床观察

2020-01-07 03:03陈绮婷谢伟昌李京伟黄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肠腺瘤息肉

陈绮婷, 谢伟昌, 李京伟, 黄彬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科,广东深圳 518033)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面突起的赘生物,约占肠道息肉的80%,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或首发症状无特异性,常在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临床症状后或健康体检中发现,其中腺瘤性大肠息肉随疾病进展有癌变可能,在组织病理学范畴中属于大肠癌的癌前病变[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建议尽早采取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内镜下切除可以直接去除病灶,从根本上预防息肉癌变[2],但切除已存在的息肉并不能有效预防其复发。有研究[3]表明,早期行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年内随访的数据显示患者1年复发率为10.0%,3年复发率为38.2%,5年复发率为52.6%,因此,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对预防大肠癌有重要意义。经临床观察发现,健脾理肠汤在降低大肠息肉术后复发及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6月至12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腺瘤性大肠息肉的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并通过深圳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结肠镜下发现大肠息肉,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腺瘤性息肉。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腺瘤性大肠息肉诊断标准;②息肉数量为1~10个,息肉直径<15 mm;③性别不限,年龄在18~70岁;④愿意在试验期间配合相关安排;⑤签署结肠镜检查及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合并有消化系统其他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患者;③伴有脑、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病变、造血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④需要持续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的患者;⑤有本研究所用的相关药物过敏史及严重食物过敏史的患者;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⑦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⑧伴有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患者。

1.2.4 脱落标准 ①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完成试验者;②临床观察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不宜继续进行试验观察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处理(包括控制饮食、肠外营养支持和卧床休息等),必要时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疗程为8周,术后半年及1年后随访。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服健脾理肠汤治疗。方药组成如下:党参15 g、白术15 g、薏苡仁15 g、茯苓10 g、三七10 g、莪术10 g、法半夏15 g、厚朴10 g、柴胡10 g、枳壳10 g、炙甘草5 g;随证加减:湿热者加黄芩、黄连等,虚寒者加乌药、干姜等,气滞者加槟榔、陈皮等。服药时间从病理确诊第2天开始,每日1剂,常规煎取300 mL(由本院中药房统一代煎),分2次温服。持续服用8周,8周后可根据临床证候情况给予间断服药(一般每周3次)。术后半年及1年后随访。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①中医证候评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证候严重程度进行评分,主要证候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习惯,其中: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具体见表1)。②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大肠腺瘤性息肉数目及平均直径比较。③2组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息肉复发情况比较,评价标准是结肠或直肠发现了新生息肉,新生息肉的病理组织类型可为腺瘤或非腺瘤。④临床疗效评价:根据术前、术后1年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的积分差值进行评价。痊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评分下降值≥95%;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明显好转,中医证候评分下降值≥70%;好转:患者临床症状稍有缓解,查体时体征不明显,中医证候评分下降值≥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稍有缓解,查体时体征均为阳性,中医证候评分下降值<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表1 患者中医证候严重程度评分Table 1 Grading scores of TCM symptoms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48例、对照组49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组48例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2~67岁,中位年龄为52.6岁。对照组49例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4~70岁,中位年龄为55.1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数量及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术前2组患者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大便习惯改变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1年,治疗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大便习惯改变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在术后1年的改善作用均较术后半年明显(P<0.05);而对照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虽较术前略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术后半年的大便性状外,治疗组对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腺瘤数及腺瘤平均直径比较 表3结果显示:术前2组患者的腺瘤数及腺瘤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1年,2组患者的腺瘤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少,腺瘤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减少腺瘤数和缩小腺瘤平均直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half a year and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x±s,s/分)

2.4 2组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息肉复发情况比较 表4结果显示:术后半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4.3%、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6%、10.4%,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腺瘤数及腺瘤平均直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adenomatous polyp count and average polyp diameter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half a year and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x±s)

表4 2组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息肉复发情况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of adenomatous colorectal polyps in the two groups half a year and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2.5 2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疗效比较 表5结果显示:术后1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为57.14%,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疗效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n/例(p/%)]

3 讨论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5位[5],超过95%的大肠癌由腺瘤性大肠息肉发展而来,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70%~80%,腺瘤性息肉常在5~15年后发展为大肠癌[6-7],有“息肉—腺瘤—高级别瘤变—癌”之说,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控制腺瘤性大肠息肉的进一步发展对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有着重要意义。内镜下手术治疗虽然能将现存息肉切除,但患者形成息肉的病机依旧存在,不适症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更未能从根本上杜绝息肉复发的问题,频繁的内镜检查及手术还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大肠息肉应归属于中医“肠癖”“肠覃”“积聚”“泄泻”“久痢”“便血”“腹痛”等疾病范畴。“息肉”一词最早出现于《灵枢·水胀篇》[8]:“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乃起,息肉乃生”。目前,大多中医学者认为,大肠息肉的发生是由于外感淫邪、饮食无节、情志不畅、劳逸过度等因素所致[9-10]。我院脾胃科多年来收治大肠息肉患者数以万计,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及总结,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气滞而致血瘀,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肠道,日久则发为息肉。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痰凝血瘀。

为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我科以健脾理气、化痰消瘀为治疗原则,研制了健脾理肠汤。方中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即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4味共为君药,益气健脾以固本;柴胡行散结气、和解肝胃;半夏、厚朴、枳壳共用,擅行脾胃气滞,使气机调畅,痰湿得化;薏苡仁味甘能补脾,兼淡能渗湿;三七擅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又善止血;莪术行气散瘀之力强,为治积聚诸气之要药;湿热者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虚寒者加乌药、干姜温中散寒;气滞甚者加槟榔、陈皮行气化滞;诸药合用,补不足,泻有余,恢复人体正气,清除体内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祛除息肉形成的病机,从而达到预防息肉形成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健脾理肠汤治疗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治疗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和大便习惯等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健脾理肠汤可有效缓解大肠息肉术后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半年及1年复查结肠镜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健脾理肠汤可有效预防大肠息肉复发。

综上所述,健脾理肠汤在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方面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患者息肉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确切的结论尚需要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大肠腺瘤息肉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