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

2020-01-07 00:45杨晓萍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盲文残疾儿童手语

杨晓萍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这句话常用于鼓励和安慰有苦难经历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部分人群往往是“船破顶头风,屋漏连阴雨”,在无边苦难中挣扎一生。残疾人群体中大部分人的人生莫不如此,上帝始终没有为他们打开一扇可以迎接阳光的窗。他们先天残疾,后天没有得到康复、学习,没有获得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能,幸福生活与他们相距甚远。残疾儿童的存在是难以改变的现实,但改变残疾儿童的人生却是有可能实现的希望,上帝不会为残疾儿童开门推窗,为他们打开窗户的是从事特殊教育的学校和教师。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就是上帝之手,他们能为残疾儿童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指引一条路,抚慰残疾儿童的心灵,发现残疾儿童的潜能,授予残疾儿童本领,改变残疾儿童的人生。

一片冰心抚障生

要常怀一颗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矣”。残疾儿童是不幸的,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就与正常儿童不一样,他们的人生注定伴随磨难,他们中即使有人终将幸福,也将付出常人所付出的成倍艰辛,万幸才会有善果,残疾儿童是值得同情和悲悯的。而特殊教育教师每天接触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更需要这恻隐之心常葆温暖,而不能因时间的消磨、环境的固化、身心的疲劳而变得麻木、冷漠、坚硬,仁慈之心要永怀胸中。

要有一颗包容心。“有残疾者往往对造物有不平之心”,残疾儿童通常过度自卑,也过度自尊,性格因生理而有缺陷,大都有异常的心理、古怪的行为、不良的习惯。与人相处困难,和老师相处亦然,即使在较长时间里相处也会反复无常。特殊教育教师没有一颗强大的包容之心,就不能耐心地对待残疾儿童,就不能处理好残疾儿童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导向残疾儿童的心理康复。包容之心不是忍气吞声的容忍,而是平心静气的宽容;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坚定的融化。特殊教育就是干预残疾儿童不正常的生理、心理,让其回归社会,将一个正在扭曲或已经扭曲的心灵回归正常,没有一颗强大坚韧的包容之心是难以成功的。这种包容之心已不仅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个优秀特殊教育教师的美德,这种美德持续不断地传递给学生、家长和社会,残疾儿童的心灵之窗就会打开。

要有一颗关爱之心。残疾儿童是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会自然而然地寻求或抗拒保护,不管是寻求或抗拒,其内心都是因为保护和爱的缺失。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个能给他们保护和爱的“庇护所”,特殊教育教师就是他们的“保护神”。特殊教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对他们关注、关心和爱护,这种爱是主动的、持续的、不求回报的。残疾儿童能够体会到老师的爱是真的、善的,是美好人世间的温暖阳光,能消融残疾儿童内心的冷漠、怨恨和阴暗,也能消融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的隔膜、偏见和歧视,走向和谐。

要有责任之心。特殊教育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特殊的事业,工作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和普通学生相差悬殊,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超常的责任心,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刻、每一件事情负责,才能促使残疾儿童的康复、转变、进步、发展。

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对残疾儿童的每一个个体和这个群体充满信心,信心能够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促使他们坚强地走下去;要对特殊教育体系有信心,相信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使这个群体成为社会的一支积极力量;要对社会有信心,坚信我们的社会会不断进步,更加文明,这个群体会更加健康地融入社会,让社会更加和谐。

一身特技育异才

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普通教师应具备的通识性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拥有特殊教育所必需的特殊才能。

残疾儿童心理学。掌握残疾儿童心理学,才能与残疾儿童顺利沟通,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才能找到引导他们的方法和路径。

病理学常识。掌握病理学常识,才能对残疾儿童的残疾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才能配合做好残疾儿童的评估,才能对残疾儿童在读期间的健康状况和身心发展趋势有基本的判断,才能制订出科学的个别化学习计划,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康复和发展。

康复技能。残疾儿童的康复,不仅仅是在康复机构,而是伴随他们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在他们的学校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康复技能和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既能帮助残疾儿童身心的康复,也能更好地走进残疾儿童内心,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建立更加信任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实用生活技能。特殊教育教师练就一身特殊教育技能,是有别于普通学校教师的标志,比如:手工技艺、烹饪技术、推拿针灸等,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残疾儿童正視自己,学习基本知识,发现潜能,最终获得一项或多项生存、生活技能,残而有为,融入社会。

手语、盲文。手语、盲文是与听障、视障儿童交流的必备本领,虽然特殊教育学校都有专业的手语、盲文老师,但特殊教育学校收读的主要是盲、聋、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手语、盲文知识和技能,才能顺畅地与听障、视障儿童沟通交流,与他们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发现他们的潜能。

一双慧眼识尘珠

特殊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能从残疾儿童身上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潜力、发现未来,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

发现问题。残疾儿童的生理缺陷大都是显现的,但心里的缺陷大都是封闭的,它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在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中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知。不能发现残疾儿童的心理缺陷,就不能解开他们的心结,对他们的教育就很难顺利和成功,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细心地、持续地发现他们身心的每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校正、改变和规范。

发现变化。残疾儿童从相对封闭隔离的家庭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这是一定程度进入社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特殊教育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必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冲击和变化,这种变化大多是正向的,也可能有反向的,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去发现、感知残疾儿童身心的每一个变化,分析出正向和负向,积极地鼓励和有针对性地校正,完善个别化学习计划,积极导向他们正向发展。

发现潜力。“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是有差异的,残疾儿童更是如此,而且他们的长处可能隐蔽得更深。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用统一的眼光去看待和发现,则不会有欣喜,它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训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找到残疾儿童“最长的那一块板”。

发现未来。他们未来的人生路还很长,但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残疾儿童可以选择的路就少得多。特殊教育学校对于他们未来路径的发现、设定和建议,对他们的人生就非常重要,特殊教育教师是他们未来人生的指路人。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盲文残疾儿童手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加强盲文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盲文纸质出版物与数字资源一体化研发初探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