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育人,不忘初心

2020-01-07 00:53贾晞儒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蒙古族品德民族

贾晞儒

关于“德”,自古至今大家都在谈论它,历代贤哲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论述其精神内涵,于是,它的内涵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深广,愈来愈深入人心,使人们从小就受到“德”的熏陶和教育,成为人们立足社会、做人做事的一条基本准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不辍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藏族、撒拉族、朝鲜族、苗族等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里都蕴含着丰富的“德”文化。

那么,什么是“德”呢?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大学》开首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门见山,直言宗旨。“大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深刻阐明完美、光明的德性,使人民受到感化,成为有素养的新人,并达到道德上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此,必须对个人提出“修身”的要求,最基本的是,首先要管理好家庭,要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这就必须具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品德和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立身之本。一个有“德性”的人,就要继承和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即在行为、作风等方面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情操和品性。所以,不论哪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把“德”放在了核心的地位,都强调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要有革旧图新的思想和能力,并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必须分清主次,抓住根本,究其本源和产生、演变的规律;对人对事一定要讲究诚信,“勿自欺”,更不能“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只有这样,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思,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就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有“德”才能“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反过来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则有用”,这样,在用人上,也就能够做到见贤能举,举而能先,事必成,国必兴。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德”文化及其思想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具有了时代特征,成為一种建国立业、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要求。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德”字上,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可见,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使之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使全社会在新时代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取得在思想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一、“德”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德”是具体思想行为的表现,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反映,而不是脱离社会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德”是对于社会出现的各种思想、行为的归纳、提炼、概括的“总名”,其具体表现又具有时代特征,例如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勾践为国为民忍辱负重,表现出高尚的政治品德,被后人所称赞,成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助推器”。战国时期的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新诗体,他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及不屈精神成为后世永不衰竭的爱国传统。当然,这样德行高尚的人,是不胜枚举的,而且大多数中国人,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具有这种品德。条条溪流汇聚一起,就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具有的优秀品德和传统精神文化,只是在语言里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教育形式各有差异。例如,汉族主要运用历代贤达著书立说、言传身教等途径进行家庭、学校、社会的德性教育。汉语的《弟子规》、“三字经”,乃至“四书五经”。例如,孔子在《论语》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治国”“育人”方面,把“德”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用“政令”“刑法”管理国家,虽然可以使老百姓免于犯罪,但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约束百姓行为,用“礼”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老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能主动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具体的个人,它都是“德不孤,必有邻”。必然是人心所向,众星捧月,国必强,民必富。

那么,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怎样才能使人人都具有这样高度文明厚德载物的品德呢?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要靠每一个成员的道德文明的修养和积累。因此,时时不忘“德”教育,处处以“德”自省,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如果“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或者个人,就必然走向腐败,衰退于泥潭而不能自拔。我们要“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忠心诚实为主的思想教育,引导人们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做“老实人”,绝不是做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不道听途说,因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者,必是“德”的背弃者。

在蒙古语里,“德”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是由“yoso”(礼、礼仪、道理、习俗、原理、规则)和“surtaqUn”(教、道、道德、习俗)两个单纯词构成的复合词,两者的语义有重叠,也有互补,合称“道德”(mOsO)。可见,在蒙古语里,“道德”的内涵也十分丰富,既包含“道德”“道义”“品行”“操行”“思想”,又包含“礼仪”“礼节”等内容,也就是说“德”的概念是由这些方面的内容概括、抽象出来的,必须具有这些方面的条件,才能成为有“德”的人。但是,蒙古语的“德”并不像汉语那样有经典论述,而是表现在民族的性格特征方面和个人的具体行为方面。一个人呱呱落地,就在母亲的怀抱里接受“德”熏陶和教育,这就是“摇篮曲”“家训”、民间故事、传说,以及史诗、歌谣、谚语、格言等。也表现在各种习俗方面,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尊老爱幼、孝顺父母以及扶贫济困和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等。例如:民间谚语:“生我的土地是黄金,养我的泉水是甘霖”“是真理堂堂正正,是谎言遮遮掩掩”“说别人凭的是嘴巴,看自己凭的是镜子”“仰人鼻息的幸福,不如自己去吃苦”“名留他乡、骨留本土”“懦夫最爱哭泣,驽马只会摇尾”“愚夫只能在妻子跟前逞能,蠢狗只会在主人跟前摇尾”“被践踏的小草,尖儿扎在屁股上”“小伙子来了加力气,老人来了增骨气”“善交朋友的人胸怀像草原一样宽广,自恃孤傲的人心胸手掌一样渺小”“好人抬头了变成羊,坏人抬头了变成狼”“慷慨之心能容下大地,自私之心只能容自己”“无能者靠拳头,无知者凭酒狂”“懒汉就是盯着挂在哈那顶上的肉,迟早也会饿死的”“团结之门被毁,福气之墙易倒”“嘴上说出漂亮的话,肚子里翻着恶臭的嗝”等等,史诗里的“汗青格勒”“格斯尔”等世代传唱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就是蒙古族人民“德”品性的集中体现。蒙古族是歌的民族,不论在蒙古包,还是在无边的草原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歌声,大部分都是歌颂美好的家乡、英雄模范人物和甜蜜的爱情生活。“马”是蒙古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蒙古族人民最亲密的伙伴和战友,所以关于马的祝赞词、颂歌世代流传,新歌无穷,在辽阔的草原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这样的话:“白云是蓝天的神话,草原是大地的神话,骏马是风雨中的神话,蒙古是马背上的神话”,马是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忠实战友,所以,马是蒙古族的化身,是蒙古族行动敏捷、坚韧不拔,性格顽强、忠诚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而马的赞歌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内涵,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德”字。例如,有一首《秀青马》是这样歌颂的(摘一小节):“强劲彪悍的秀青马,就要奔向遥远的地方(为保卫家乡而出征远方),力强体壮的小伙子,亲人的重托永记心上!”展现了为保卫家乡,维护人民的幸福安宁,去消灭恶魔,出征远方勇士的豪壮气概和高尚品德。总之,蒙古族把“德”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以述史诗、说故事、唱歌谣等方式,如春雨般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培育着“德”的品德,最终成为全民族共同具有的素质和品行。

二、有“德”,必有“礼”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非常重视“德”教育,因为它是形成人的高尚品德的基础和核心,很难想象,没有“德”的人,能懂得礼仪,世上没有那种不讲“德”而知“礼”的人;也没有遵“德”而不知“礼”的人,“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那么,“礼”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在日常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使用表示尊敬的言语、行为,这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仪式,它是以“德”为根基的,是“德”的衍生和具象化。孔子把“诗”“乐”和“礼”看成同做人做事一样重要的条件,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歌可以激励人们的意志,振奋人们的精神,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而自立于世,乐可以鼓舞人们不畏艰苦,勇往直前,完成大业。所以,他又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可见“礼”是一种规约,是人的德行的具体表现,不讲“德”的“礼”是不存在的,凡“谦恭”者不讲礼,那么这种“谦恭”则是虚伪的,是令人“疲劳”的;“谨慎”而不懂礼,那一定是心存“畏惧”;性格勇猛者如果不讲“礼”,必然行为粗鲁,甚或逆行作乱;性格爽直却不懂礼仪,就会莽撞尖刻,伤害他人。可见,“礼”依托于“德”,没有德行,哪有“礼”可谈?蒙古语的“礼”称之为“yoso”,与“德”的内涵有重叠,说明在蒙古语里,“德”与“礼”是不可分割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蒙古语的“礼”以“德”为核心有着具体的规范和规定。蒙古族講究礼仪,首先是人生的三大礼仪,一是“洗礼”,二是“剪胎发礼”,三是“婚礼”。每一个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约,集中体现对人生的珍惜和对幸福未来的期盼。例如,在洗礼中,让婴儿左蹬白石,右蹬黑石(也可是象征性的),水里必须放入少许的食盐,表示人们期望幼儿茁壮成长,长大后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并要唱祝福歌。如:

祝宝宝安乐吉祥,

愿你的幸福,像天空一样宽敞无涯;

愿你的事业,像太阳一样升起;

愿你的成长,像鲜花一样美丽;

祝你长命百岁,幸福成长!

所谓“洗礼”,也就是“诞生礼”,表示对新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因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对于国家来说,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同样,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蒙古族人民也跟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十分重视对自己民族后代“礼”的教育,教育后代学“礼”、遵“礼”、行“礼”,作为长辈首先要做到礼的要求。“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文明程度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强弱,最终要看民族或者国家整体素质的优劣,这不仅与普通老百姓的素质有关,而且对于领导层来说,更为重要,“上好礼”就给全民做表率,人人敬仰,都会跟着学、跟着做,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必然会人心凝聚、所向披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艰险。

“德育”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且应该居于各种教育之首。有“德”的民族必定是主团结、讲和谐、倡友爱的民族,而“和谐”则是“成万事之基石”,所以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人际间、民族间、地区之间的和谐。这方面的故事、传说、格言、谚语俯拾即是。在民间故事、传说里,讲和谐、讲团结的更是俯拾即是。例如,《群牛斗恶狼》《蜜蜂斗哈熊》《虎崽子和小牛犊》,以及史诗《汗青格勒》等,都是强调团结、和谐,反对分裂、反对侵略,追求和谐、幸福、友谊和安宁的。这一切都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融入新时代民族精神之中,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八荣八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我们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为此,我们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指导下,发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n引由此,我们可以说,进行“德”的教育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总题目下,从不同的社会实际出发,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安排,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和具体先进事例,进行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其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学习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践行者。

三、小结

“德”是一个综合性的道德要求,包含着仁、义、礼、智、信和廉、耻等方面的内容,管子说过:“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什么呢?是指“礼、义、廉、耻”,可见,早在管子那个时代(春秋初期,公元前725年一前645年),就把“礼”“义”“廉”“耻”作为治国之纲。所有普通老百姓必须践行,当时的统治者也必须带头执行,如管子说的“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上上下下都做到了礼义廉耻,人民怎能不安居乐业?国家怎么能不强大呢?在管子看来,“耻”与“辱”不仅是做人的问题,更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思想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中,尤其强调教人以知耻,这种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之中。”今天,我们讲的“八荣八耻”就是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体系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和本质要求。因此,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狠抓德育,注重“八荣八耻”践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蒙古族品德民族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MINORITY REPORT
好学者贤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品德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