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一个”提供适宜性的教育

2020-01-07 08:08苏婧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幼儿发展

苏婧

疫情期间,有一天,刘焱老师兴奋地提及她最近在翻译美国有关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书。当时因为课题研究的缘故,我正在读刘焱老师若干年前翻译的《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一书,我暗自思忖,是什么样的吸引力又促使刘老师带领团队在疫情期间开始了翻译之旅?又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能令刘老师如此津津乐道?后来我荣幸地成为了该书的第一读者。带着好奇,更怀着荣幸读完书稿。恰逢刚刚听完《黄帝内经》解读,了解到中医药学上讲究一种被称为“透”的方法,读着这本书的章节句段,“透”的体验竟时时袭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充分感受到该书所具有的极强的契合实际、指导实践、针砭时弊的穿透力与渗透力。

這本书是由卡罗尔·科普尔(Carol Copple)、苏·布雷德坎普(Sue Bredekamp)编著的《0-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其以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关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立场声明为基础,是许多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充分体现和表达。该书有如下特点。

其一,编写团队专业力量强大。从卡罗尔·科普尔、苏·布雷德坎普两位编著者的经历来看,她们都是教育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兼而有之的早期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其他参与者,如希瑟·比格·汤姆林森(Heather Biggar Tomlinson)是NAEYC的专业发展专家,玛丽露·海森(Marilou Hyson)是NAEYC的高级顾问等,参与的专家学者及实践者不胜枚举。

其二,基于不断继承与发展基础上的丰富与拓展。婴儿和学步儿(0~3岁)、幼儿园(3~5岁)、学前班(5~6岁)及小学低年级(6~8岁)四个阶段教育的八章内容构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NAEYC关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立场声明的修订过程充分反映了早期教育领域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即文中所提的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其连续性是指从上一次声明(NAEYC,1996)至今,始终追求的核心问题是“在教育儿童方面追求卓越和公平”,以及对“关于儿童如何学习与发展的基本理解”。这是NAEYC关于发展适宜性教育一以贯之坚持的方针和方向。而变化性则体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与突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专业工作者们不断思考促进每个孩子更好地发展和学习的路径和方法。

其三,基于广泛、扎实的研究及实践基础。NAEYC发展适宜性教育修订小组几十年来关于早期教育实践质量立场描述的不断修正与讨论源于扎实的研究与实践。本书还收录了《在群体中照顾婴儿和学步儿:发展适宜性教育》(第二版)中的一章,反映了NAEYC在婴儿和学步儿发展适宜性教育方面所做的研究与实践。本书编著者所列的长长的致谢名单,也显示出此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下面分享本人阅读后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践行发展适宜性教育是优秀幼儿

教师的关键特征

首先,该书的核心要义在于追求教育的“卓越和公平”,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帮助教师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而“能够践行发展适宜性教育是优秀早期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关键特征”。其次,发展适宜性教育是以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有效性的认知为基础。作为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途径和条件能最有效地支持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如书中所述,发展适宜性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发展适宜性教育要求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儿童,才能为他们提出既有挑战性又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2.发展适宜性教育要求把儿童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也要对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做出积极的回应。

3.发展适宜性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儿童做更容易一些的事情,而是要确保提出的目标和经验适合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水平,且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能促进他们的进步。

正如刘焱老师曾说的那样: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既要像心理研究者那样与幼儿交往与相处,又要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辩证地看待问题

读这本书,既感慨又欣慰。感慨的是,随着学前教育领域教育改革及实践的深入,全世界早教同行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具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遇到的困惑,有些同样也是美国早期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面临的瓶颈问题;欣慰的是,面对这些两难问题,美国的早期教育同行给出了坚定而专业的回答,很多认识和看法与我们的专业解读不谋而合,再次印证和坚定了我们的专业认知和价值取向。

如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同样重要。即不论是儿童主导的活动,还是教师主导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只要能够让他们深度学习,就是最重要的教育经验。再如,快乐和学习同样重要。快乐和学习不仅同等重要,而且“携手同行”,儿童热衷于探索他们生活的世界,寻求新的挑战,发展自己的能力(Hyson,2008),儿童最爱的莫过于“经过努力获得的快乐”(hard fun)。

总之,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与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分析,客观对待,切忌矫枉过正,失之偏颇。本书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1.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问题

本书中在论述“教与学的改进”时,既强调对儿童的充分尊重,同时也非常强调教师的作用。

◆ 教师每时每刻的行动以及与儿童的互动,是决定儿童学习结果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课程的确非常重要,但教师的所作所为更为重要。

◆ 对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来说,儿童主导的经验和教师主导的经验同样重要。在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机构,教师为儿童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区以便儿童选择活动,并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时间支持儿童开展活动。除了这些活动之外,3~8岁的儿童还需要参与有计划的、教师主导的、互动性的小组活动或全班集体活动,并从中获益。

◆ 有效的教师应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支持儿童在每个学习领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除了把有意义的学习蕴含于游戏、日常生活和活动区等之外,高质量的教育机构也提供精心设计的课程,使儿童的注意力聚焦于特定的概念或主题上。有能力的教师能够进一步使课程适应他们所教的班级和个体儿童,并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与发展。

◆ 尽管游戏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以儿童为主导的活动,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创造挑战或其他方式来丰富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同样,在教师计划的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其他策略来激发儿童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想法。

从上述所列片段可以看出,发展适宜性教育强调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强调超越儿童自然发展,强调教学相长,即在尊重幼儿主动性,研究、读懂儿童的基础上,建构有效的支持策略,为幼儿发展铺设台阶。所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不是仅仅“静待花开”,专业而负责任的教师一定是有准备的教师。“静待”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等待过程,而是一个在尊重、了解孩子,相信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并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前提下的积极等待和期望。有能力的教师要在与幼儿互动中学会如何观察、理解幼儿的行为和需求,如何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这样的教育行为才是适宜的、科学的、高效的,也才是真正负责任的。

2.辩证地看待“适宜”的问题

编著者对“发展适宜性教育”中什么是“适宜”也做了恰如其分的表达。除了书中提供的“答案”之外,还特别强调教学实践(方法或行为等)是否适宜要视情况而定。“特定的教学实践或政策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取决于所面向的儿童个体或群体、所服务的家庭类型、所处的情境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换言之,我们的实践工作者要加强思辨,不应人云亦云,不要唯“专家”“权威”是从,要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判断,依据实际情况,依据现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不断做出调整和决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宜”。

3.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

本书的问答部分可谓精彩纷呈。正如编著者所介绍,她们收集了来自教师、管理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提出的关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诸多问题,从中筛选出一些最常见的问题列在书中。同时也指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不同的托幼机构和学校,从业人员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理念而发生变化。因此,NAEYC不是要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期望藉此激发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对话。提倡的是一种对话的文化……”

比如“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有唯一正确的教学方式吗?”“发展适宜性教育是一种课程吗?”“发展适宜性的教育是无结构的吗?”“在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教室中,儿童所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游戏。这是真的吗?”“在当前提升学习成绩、缩小学业差距的要求下,游戏仍然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吗?”“一个包含学业任务的托幼机构教育何时能够成为发展适宜性的?”“我所服务的家庭有不同的儿童教育理念,我应该怎么做?”“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为未来的学业成功做好准备,她难道不需要获得比发展适宜性教育更多的经验吗?”……看着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我们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和怦然心动的感觉?

例如,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字母表贴在幼儿园教室的墙上,或者在小学一年级之前就教儿童阅读,就不是发展适宜性教育。这是真的吗?”相信类似的问题也是我们实践工作者非常关注,或者说是在实践层面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编著者认为,“关于字母表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适宜性教育的都市传奇。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校教育,学前儿童身上承载着人们对一年级的期望。作为回应,1987年,NAEYC发表《早期教育中的发展适宜性课程》声明,呼吁不要孤立地教幼儿学习字母,强调“在有意义的语义情境中教幼儿学习字母”。由此,“不能有字母表”的说法产生了。“这种误解导致许多早期教育工作者避免开展读写教学。”

為了清除这种误解,1998年国际阅读协会(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简称IRA)和NAEYC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学习阅读和书写:针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制作和发布了大量的相关阅读资源(参考NAEYC网站)。这些共同描述了帮助儿童成为阅读者的有效学习经验。声明中特别强调了字母表在发展适宜性教育教室中的位置问题,指出:“字母应当放在幼儿在工作和游戏时可以看到、摸到、操作的地方。学习字母是阅读的重要先导。因此,在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教室里,墙上当然会有字母表,而且应当放在与儿童视线齐平的位置。”

这个案例令我们联想到我国当前综合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小学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小学化属于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表现,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早期智力开发、过早的优势智能定向、过量的单一兴趣培养、过重的学科知识学习。这实际上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小学化做法通常被认为是在内容上的超前,这其实仅是表层的理解和判断,而更多的情况则是教育内容并未出现所谓的小学化,但其形式却表现为高度控制,以一种机械、刻板的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这种“小学化”的表现更需要高度警惕。基于这种判断,“教室里是否可以有字母表”的回答告诉我们,对于去小学化政策,不能机械、生硬地理解,而是要从深层次的观念、理念角度来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发展。

重视关系的建立

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整体。为了维护动态平衡,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教育本质的实现得益于积极关系的建立。本书很多章节都十分强调教育机构、教师要与家庭建立互惠的关系。

本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为以儿童为本,对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尊重,关注个体差异、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教育;也体现为教师为本,比如,在设计评价方面,“在这一版中,实践案例对照表里的纵栏标题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版本中纵栏标题‘发展适宜的/不适宜的,调整成‘发展适宜的/对照”。编著者介绍,“这是因为如果把右侧列中的每个示例都称为错误或糟糕的实践,未免有些夸大其词。当然,其中一些是确定有害的(例如,给婴幼儿换尿布的过程不卫生)。有些实践只不过是一般性的,或尚未达到最佳标准”。而且,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时人们会以完全不同的观点评判相同的实践。采取行为对照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片面的贴标签式的定论,而“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需要仔细考虑的实践上”。再如,该书虽然注重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是优秀幼儿教师的关键特征,但其态度、立场也不是一味地提要求,同时还积极呼吁“为确保教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必须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在专业发展上不断获得进步,并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及薪酬”。

强调知行合一

本书一以贯之地重视和再现了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扎实而丰富的实践,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每一章前有发展概述,后有实践操作。每个年龄阶段均有一章概述这一阶段的发展和学习特点,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随后则提供了该年龄阶段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实践案例对照表,呈现出优秀的教师们是如何在他们的教室里将发展适宜性教育框架及理念转化为实践。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赛在《德米安》中说:“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对于优秀的教师而言,真正的职责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自己与儿童的连接点,找到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落脚点,在那之中尽情工作,全心全意、毫不动摇地为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工作。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希望老师们能走进此书,去细心品味和体察适宜性教育的那份善待与呵护。为“每一个”提供适宜性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注:《0-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由万千教育引进,中文版即将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儿童幼儿发展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