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六上)教学设计

2020-01-07 08:11王彧钊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马鞭戏迷京剧

王彧钊

教学目标:

1.创设“戏迷”的趣味情境,并通过学习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2.借助语言文字,结合阅读经历、生活体验等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结合课前关于“京剧”的问卷调查,用饼状统计图出示其中两题:你了解京剧吗?你对京剧的印象?学生分享答题体会及从图表中获得的信息。

2.交流后出示资料,说说京剧爱好者的不同称呼。

京剧爱好者分为不同层次:喜爱京剧的人叫作戏迷,戏迷中不仅能欣赏还能摇头晃脑唱上几段的叫票友,更高水平的票友,则是那些不但要能唱得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有门有派,而且能穿上服装在台上按专业标准和要求演出整本大戏的人,自然就得算名票!

——崔伟《京剧史话》

3.小结:这节课我们去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从“菜鸟”走向

“戏迷”。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说说对京剧有哪些新的了解?

2.交流分享。

3.小结:文章写到虚拟的马鞭和不同形式的亮相,体现课题中的“趣”字。

三、读“马鞭”赏特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马鞭”表现了京剧艺术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找依据说明。

2.生默读后交流。师引导结合文中句子来表述观点。

3.小结:小小的马鞭有很多作用,用鞋底可以表示“纳鞋底”,用酒壶酒杯可以表示酒足飯饱,这都表现了京剧“虚拟”的艺术特点。

4.欣赏“虚拟”的艺术特点。

(1)默读第1自然段。文中写到虚拟的马鞭有哪些妙处?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不同句子上相机标注后并出示: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3)自由读句子,分享想象的内容。

预设:

从“马鞭低垂”想到演员在表演时不开心,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

从“跑半天还在家门口”想到演员在舞台上拿着一根马鞭尽情跑着,尽情展示各种动作。

从“马鞭高扬”想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诗句,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可以表现出演员无比开心的样子。

从这四个“可以”想到《哈利·波特》中的魔杖,它们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

(4)小结:想象不是空想,它来自于看过的影视作品、阅读过的书籍或是自己的生活经历,等等。

(5)结合想象的内容朗读句子。

(6)浏览第2、3自然段,结合课文的描写,想象说话。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这虚拟的针线可以______,也可以______;这虚拟的酒壶酒杯可以______,还可以______。

(7)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纵向看教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以分散或集中的形式多次进行想象实践活动。本单元以此为基础,继续编排相关练习。通过链接文本四个“可以”这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习得表达技巧:联系生活经验,关联阅读经历等来体会想象的无限乐趣。)

5.趣味拓展。

(1)小结:我们借助想象感受到京剧艺术的虚拟性,欣赏京剧表演的魅力。虚拟,在京剧表演中比比皆是。

(2)根据书名和封面挑选合适的阅读书目。

出示“微信读书”APP“书架”中内容:《京剧说汇》《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画说京剧》《京剧史话》《齐如山回忆录:走出国门的京剧》《京剧票友史》《中国戏剧史》。学生挑选并阐述理由。

(3)教师推荐:《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这本书图文结合、趣味盎然,特别适合“菜鸟”阅读。书中有许多章节写到虚拟的艺术特点。

在“微信读书”中出示梅若蘅《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第七章“京剧的舞台天地”中“无水行舟”的内容。学生浏览,再次感受虚拟艺术的表演魅力。

6.趣味欣赏:“戏迷看大剧”。

(1)播放视频: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演出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中“拈花轻嗅”的50秒经典画面。要求:发挥想象,用心欣赏。

(2)趣味答题。

第一题:

经过欣赏,我猜想剧中的演员是在______。

学生猜测后浏览《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相关内容进行印证。

答题后第二次欣赏视频。要求:欣赏演员怎样通过动作、舞姿表演“贵妃醉酒”。

第二题:

我发现剧中演员的手势和生活中有很大不一样:______。

(3)根据学生猜测,拓展“兰花指”相关资料。

齐如山在《梅兰芳艺术一斑》中总结梅兰芳的五十三种手势,为每种手势命有极雅致的专称,如“泛波”“承露”“雨润”等,这在前人手势名称中是未有之事,同时为每种手势都拍摄相应照片。此五十三种手势包括持物类二十五种,徒手类二十八种,表示情感的手势最丰富,多达十一种之多,涵盖了喜悦、赞美、惊讶、拒绝、惧怕、伤心、无可奈何等。

(4)出示其中表示情感的几种手势,学生边欣赏,边模仿、比画。

四、学“亮相”说特点

1.学习要求:作为戏迷,欣赏能力很重要。我们读文字,借不同方式的想象,欣赏并感受京剧中虚拟的魅力。京剧表演艺术还有什么特点呢?浏览“亮相”,把读到的观点写在小标题边,并用文中的句子说明。

2.学生认真思考,将提炼的“特点”板书到黑板上。

预设:一动不如一静、无声胜有声、高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结合板书分享:这都是大家欣赏到的京剧艺术特点,对于这些发现,你最想听谁的解说?

生交流、分享。教师从“提炼概括的能力”“借助依据表达观点的能力”“借助想象欣赏京剧艺术的能力”这几个角度相机点评。

4.拓展资料。

(1)出示资料后浏览。

师出示百度百科中“亮相”词条的介绍。

(2)小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亮相”在京剧表演中是固定、典范的形式,被称为“程式化”。京剧中还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形式,需要内行人才能看得懂。浏览材料,看看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

(3)学生快速浏览教师提供的脸谱、服饰的资料。

5.趣味答题:“谁是真戏迷”。

(1)第一题:连线题。

曹操      关羽      包拯

学生用手指表示脸谱相对应的人物角色,并结合资料说明理由。

(2)第二题:出示课文插图。猜猜文中插图角色的身份,并说说理由。

学生答题后出示“穆桂英挂帅”的资料。

(3)小结:京剧表演中有句行话叫“宁可穿破,不可穿错”,它告诉我们服饰的重要性。

大家借助服饰猜出她是穆桂英,已基本具备“戏迷”的资格。

五、学后检测

1.出示课前问卷中的题目:你

覺得京剧有趣吗?请大家举手表决。

预设:大部分学生或者全体学生认为“有趣”。

2.回顾课前答题情况。

出示课前答题统计的数据结果。比较后思考:对于京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从“没有趣”到“有趣”,从“不喜欢”到“喜欢”?

(设计意图:课前数据掌握真实学情,教后数据体现学习成效。数据的前后对比,更形象、真实地体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小结:通过想象,我们欣赏了京剧表演的趣味,还了解到趣味背后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这都源于我们对京剧的了解。喜欢一样事物,往往是从了解开始的。不要讨厌,更不要批评你们不了解的事物。有机会,继续走进京剧,或许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戏迷。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马鞭戏迷京剧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草丛里有一条镶花马鞭
途经犀牛潭
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放日
丁洋澜??《小戏迷》
越剧戏迷角,几代人的爱恋
昂贵的马鞭
京剧的起源